2022 年啟建壬寅年七朝祈安清醮臺東天后宮金光閃閃的玉皇壇。(攝影/楊旭耀)
2022 年啟建壬寅年七朝祈安清醮臺東天后宮金光閃閃的玉皇壇。(攝影/楊旭耀)
建醮:一場人神共存的常民聚場
2022 年的秋天,臺東市區各地正搭建許多偌大的鷹架,鷹架上裝飾著華麗的彩繪、絢爛的燈飾以及轉動的人偶,彷彿演唱會的舞臺般光彩奪目。當時,正是臺東十二年一次的大事——「壬寅年臺東天后宮啟建七朝祈安清醮」。這些富麗堂皇的醮壇就好似眾神的舞臺,迎接祂們站上舞臺大顯神威,市民則齊聚在舞臺下,配合茹素、普渡以及拜天公,共同為臺東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文/楊旭耀
十二年一次的臺東大拜拜
俗話說:「立冬之後打大醮,敬天也聚人」,因為在秋收之後到春節前為農閒,且收入足夠才有餘裕,舉行俗稱的「建醮」或「大拜拜」,臺語稱為「做醮(tsò-tsiò)」。
「醮」,原意祈福祭神,但在臺灣,因為區域的特性,各自發展出更多元的樣貌,其中醮的種類包含清醮(祈求平安)、水火醮(禳災)、慶成醮(廟宇落成)和王醮(送瘟),可再細分為定期醮或不定期醮,定期醮為固定時間舉辦,不定期醮通常要有神蹟(立筊)或是透過童乩指示後舉辦。時間以奇數天為主,以三朝(天)跟五朝醮較常見,七朝與九朝醮則大多是較大型祭典。而臺東的七朝祈安清醮,便是由臺東天后宮辦理。
臺東天后宮興建於清朝大庄事件後,是東臺灣唯一祀奉天上聖母之官廟,經過遷建,最終落腳於現址,與天官堂、順天宮並列為臺東三大百年宮廟,也是在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第一次建醮可以追溯到1962 年,當年由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建議,舉行了第一場祈安謝土清醮。至今共辦理過六次,十二年一次的定期醮,整個臺東共襄盛舉,對於臺東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998 年歲次戊寅年臺東天后宮玉皇壇前廟埕普渡盛況。(照片提供/王正福)
醮壇下的常民百景
臺東的信徒們,除了實際參加建醮委員會之外,還可以認捐會首以及斗燈首參與,或繳納以家戶人口總數計算費用的丁口錢(男丁、女口),進一步與廟方結緣,獲得醮燈及醮彩懸掛門前。有些信徒則會藉由迎請自家的神明,或是其他宮廟的神明,進入內壇參與建醮。
建醮與地方居民相互依存,共同堅信著誠心祭拜能獲得上蒼庇佑,藉由信仰產生認同感,齊心撐起一片榮景。從前期籌備到後期科儀,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共同演繹地方大事,無論是廟裡的執事、各個會首、道士團以及地方居民,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缺一不可。每十二年一次的建醮,神明齊聚醮場,大顯神威,祈安禳災庇佑地方平安順遂;而人們相聚家園,張燈結彩,誠心祭拜,祈求保境安民、健康快樂,人神一同展演一場壯闊的文化劇場。
1962 年歲次壬寅年臺東天后宮第一次建醮,圖中人員正在將祭品綁上普渡會場的孤棧。(攝影/柯天壽、照片提供/柯響峰)
1962 年臺東天后宮首次建醮的老照片,圖為位於臺東忠合宮的天師壇,市民攜家帶眷前來看熱鬧。( 攝影/ 柯天壽、照片提供/ 柯響峰)
七朝醮的進行
在辦理七朝祈安清醮前期,要告知天、地、人三界,臺東即將建醮,因此需要豎燈篙與張燈結綵等。整個醮期長達七天,包含三個重要的時間,最後謝燈篙及送神,表示建醮圓滿並恭送各界神靈。
一朝禳熒火醮
第一天,迎請火王爺,並請火王爺押送五方火鬼及十二火獸( 火煞),在完成打火部儀式後,隨即出境。在這個期間市民必須熄燈,以確保火煞不會見到火光又返回。
五朝清醮
第二天至第六天包含起鼓請神、誦經、獻供、斬命魔、進表朝闕以及普渡等儀式。
一朝奠安福海水醮-
第七天,拔度苦魂及牽引水中孤魂, 沐浴更衣、聽經懺悔後過橋,最後登上法船,並焚化法船恭送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