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劇場
實驗劇場
花環與稻浪
saruma'enan
知本國中原住民族樂舞文創實驗班_領銜主演
從小說到劇本,從共創到展演,《花環與稻浪》這部實驗型的族語劇作,是知本國中原住民族樂舞文創實驗班課程的一環,歷經多次的演變和昇華,在每一次的文史教學、劇本改編、角色塑造到演出呈現,不斷反覆嘗試、調整與優化。對許多人而言,戲劇或許只是娛樂,但對參與其中的教育者、協作者、學生與部落來說,它所承載的意義,遠超過單純的表演。
文/高菁秀 攝影/鄭亦婷
從文學營到舞臺劇,從實驗到實現
2024 年8 月4 日,《花環與稻浪》躍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視聽中心,兩百個座位幾乎座無虛席。聚光燈打亮舞臺的漆黑,一位身穿卑南族傳統服飾的小女孩,怒氣沖沖地走向她的奶奶:「“huwana” kema kaningku!(有人說我是番仔)」奶奶會心一笑地回應:「inuna “paylang” ta kuwayaw mu!(那你也可以笑他是白浪啊)」接著,奶奶娓娓道來一段往事。布景迅速變換,觀眾被帶回五十年前,一段卑南族與漢人,從對立走向彼此接納,最後成為「一家人」的故事。
這部劇的誕生,源於十多年前知本國中趙英喬老師的實驗精神——將戲劇融入課程。在時任教務主任楊明甄的鼓勵下,她以遊戲式的文學戲劇營,取代傳統的暑期輔導,帶領學生從閱讀原住民短篇詩歌,逐步深入長篇小說,希望打破體制的束縛,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
2021 年知本國中加入原住民族教育實驗,英喬老師自告奮勇擔任首屆導師。雖然卑南族作家巴代的小說《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貼近部落生活,但龐大的閱讀量仍讓孩子備感吃力。在興致消逝之際,她決定運用多年前改編自該小說的劇本《花環與稻浪》來重燃火花。
這是一部關於族群互動與性別議題的戲劇。劇名中的「花環」象徵卑南族,「稻浪」代表種稻的漢人,而族語劇名「saruma'enan」意為「一家人」。原著故事發生在日治時期大正四年至大正八年間(1915-1919 年)的卑南族Tamalakaw 大巴六九部落。情節高潮圍繞著一場矛盾大對決——部落既需要漢人阿水家的水稻種植技術,又無法容忍他們對媳婦家暴導致自殺的行為。當多元文化碰撞單一價值觀,經濟生計衝突家庭價值,卑南族人展現了智慧與韌性,找出兩難中的新解方。
學習用戲劇帶路,對話用故事搭橋
英喬老師邀集部落文化工作者、表演工作者與族語老師通力合作,猶如嚮導一般,引領學生走進劇本世界。透過導讀,穿越字裡行間,探索背後文化意涵;藉由換位思考,遊歷角色內心起伏和情感波瀾;設計角色對白,賦予角色生命力;練習族語和臺詞,細膩雕琢聲音中的每絲情緒;開發肢體語言,用姿態傳遞無聲的詩篇。老師依著孩子的個性和專長,賦予角色和任務,無論是臺前演出,還是幕後耕耘,他們都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創作者,更是部落文化的承載者。
早在2014 年,劇本便已取得巴代老師授權,並完成中文改編。然而,當時族語老師婉拒了翻譯,因故事非源於他們的部落,計畫因此暫停。多年後,隨著原住民族教育實驗課程的推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最終獲得族語老師的理解與肯認,劇本從塵封中再度被拾起,而讓族語劇本再現生機。
2022 年劇本首次以族語演出, 並促成2023 年與史前館、臺東大學的三方合作。次年,還新增「文化小教室」橋段,學生化身為文化小老師,搭配自製的簡報,你一言我一語,分享劇中的小彩蛋與文化知識,讓觀眾更深入理解這場由深厚文化所支撐的藝術表演。
《花環與稻浪》以「成為一家人」為核心,卑南族「花環」是重要的媒介。
在《花環與稻浪》演出中,服裝保留了卑南族各部落獨特的文化特色。
從劇本撰寫、角色的詮釋到舞臺布景,都是由知本國中原住民族樂舞文創實驗班的師生共同完成。
成為完整的人:有機的整合過程
「不管觀眾人多人少,孩子們可以把自己很完整地呈現在舞臺上面,那就是我自己最期待也最感動的成果。」臺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的專任助理萬譯婷,分享參與策劃的感受。她看見學生從依賴劇本到拋開「偶像包袱」,全心投入角色,在舞臺上展現最真誠的模樣,這個轉變雖然緩慢,但卻是必經的成長之路。
「戲劇雖然是假的,但它也很實在,你耕耘多少,它就會呈現多少。」英喬老師形容戲劇的魔力,戲劇賦予學生的力量是無形而深刻的。傳統教育往往以老師為中心,但在戲劇實驗中,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角,整合各個學科、專業知識與生活經驗,培育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部劇是各方力量的匯聚,也是一份促進理解與對話的珍貴禮物,打開體制內外教育者的交流之窗,也搭起老師和學生、大人與小孩、不同族群及專業間的合作橋梁。
談到下一年規劃,英喬老師和譯婷相視而笑,眼中閃爍著期待。她們打算和孩子們一起一人一信,邀請原作者巴代親臨觀劇,更期待這齣劇能演回部落,讓族人在熟悉自在的家園,欣賞孩子們真摯的演出,見證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不見得會成功,但不試怎麼知道呢?這就是實驗班的精神。」一路走來,無數的心念化成行動,而這份勇敢嘗試與探索的精神,就如同火塘中的火光,熠熠生輝。
開場前相互打氣,給予彼此力量。
劇情從女孩與奶奶的對話拉開序幕。
現任職於臺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提供實驗課程的行政應援與資源媒合,是本劇重要的背後支柱。
「在一個舞臺上,或一個空間裡,透過角色扮演或場景呈現︐可能是一個故事的詮釋,或一種議題信念的感染傳遞方式。」
現為知本國中原住民族樂舞文創實驗班導師,第一線用戲劇接住在青春期起伏的孩子,是本劇幕後推手及開拓實驗者。
「有人事時地物的都是劇。重要的是能夠吸引到多少人的目光,引起多少人的共鳴,這是一齣劇能不能成立,能不能延續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