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音劇場
複音劇場
聚起生活的歌
杵音文化藝術團_領銜主演
馬蘭部落年齡階層Mihiningay公園隊一身黑宛如身處告別式,ina(女性長輩)們以白色彩繪臉面不辨你我,或是穿戴色彩斑斕的族服手舞足蹈,這些都是杵音文化藝術團演繹的族群樣貌。成團二十七年的他們,是「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的保存者,也是以劇場語言述說自身文化的實踐者。在團長高淑娟的號召下,杵音不僅把生活唱進歌裡,也將田野搬上舞臺。
文/王巧惠 照片提供/杵音文化藝術團
在複音歌謠的堆疊裡,找到「我們」的位置
聲線時而交融,時而自由對位,層層疊疊出複音獨有的美感。月亮時間的馬蘭聚會所裡,族人相聚圍坐,向耆老學習傳統歌舞。海岸阿美出身的高淑娟老師,來到馬蘭部落之後,才發覺傳統歌謠可以有如此豐富的層次表現。
「我在天主教的環境裡面長大,從小就有人種不一樣的概念,不會覺得只有『我們』。」父親是教會族語傳教師,高老師少時便接觸到不同國籍的神職人員、不同族群的教友,養成多元文化思考。然而,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時,她背誦中國古典詩詞,卻不見家鄉的田園與山海,不禁自問:「我們的位置在哪裡?」
公公郭光也為馬蘭部落留下文化脈絡、年齡階級與傳統歌謠等紀錄,父親為宗教服務展現奉獻精神,高老師承繼這些意志,1997 年創立杵音文化藝術團,將傳統樂舞當作文化學習的捷徑,為部落孩子指引回家的方向。她以大學參加話劇社的經驗,自行編導作品,2009 年《萌芽》首次將傳統元素發展為現代戲劇。結合音樂、戲劇、舞蹈的綜合藝術表現,成為杵音的作品基調。
順應時代之流,從陳彥斌執導的《牆上・痕》開始,杵音與新世代劇場工作者合作,以當代劇場語法轉譯地方記憶。2021年《Hay yei 海夜 迴盪馬蘭聲響》突破舞臺框架,在環境劇場初試啼聲,擔任駐團導演的布農族青年邱瑋耀,持續以實驗精神激盪出新的杵音。
為族群發聲,演繹自身歷史脈絡
歌謠作為意念的載體,是阿美族一直以來的傳統,甚至跨越語言的藩籬,以旋律傳遞訊息,高老師以〈集合歌〉為例,一唱這首虛詞組成的歌,孩子就知道該往聚會所集合。生活歌謠被當代劇場的敘事結構收攏,映現史詩般的歌舞作品。
以歌謠建構的聲景中,地方精神逐漸有了具體的形貌。《趣・書中田》採集日治時期工作歌謠,還原農耕場景;《我思・故鄉》結合教會詩歌,具現1960 年代基督教進入部落的轉變。地方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身為藝術總監的高老師取用不竭的靈感,她在《馬卡巴嗨》呈現阿美族家族、氏族與年齡階層脈絡,在《守護者伊娜》彰顯母系社會中的婦女角色。「你會從歌的變化,看到那個時代的樣子。」她將劇場化作容器,分裝歌謠、填入記憶,建構屬於馬蘭阿美的歷史軸線。
過去隱忍、不被彰顯的悲歡離合,透過自己的歌、自己的肢體解放出來。《聽~海的呢喃》重現部落送別與重逢的Miingkay(聚會),他們聚首吟唱〈送軍歌〉,原是向日治時期徵召到南洋當軍伕的族人道別,而後望1960、1970 年代搭上遠洋漁船的家人早歸。長者觀賞後大呼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女主角生動的表現,歸因於她有著相似背景。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港口,上演著各自的故事,連綴成一代人的共體記憶。杵音在舞臺上呈現的觀點,牽引出族人的多重敘事。
《聽~海的呢喃》重現部落送別與重逢的Miingkay。
以勞動生活與文化知識編串為《趣・書中田》。
承繼部落的聲響,展現當代馬蘭精神
唱的是部落的歌謠,演的是部落的故事,杵音在文化轉譯上謹守氛圍,除了避免使用禁忌歌曲,作品也會先交由部落管理階層檢視。因為這些劇作不僅代表杵音,也代表馬蘭部落。
杵音的劇場裡始終有歌的存在,一如耆老的生命經驗總也離不開歌謠。《把生活唱在歌裡》的主角Hongay 嘆道:「在我還能呼吸的時候,誰會想要承繼部落的聲響呢?」教唱歌謠的ina,在登臺隔年逝世;歲時祭儀在時代更迭中,逐漸變化或消失。杵音以劇作留存故人身影,也承接他們留下的珍貴資產。
每一次的展演,高老師都堅持製作節目冊,劇情大綱標示情節其來有自,更為劇中演唱的歌謠做出杵音版本的詮釋,她認為:「這個時代不是只有聽,如果透過現在的工具,被文字書寫、被影像記錄,外人也可以透過這些,了解我們的文化脈絡。」杵音穩定產出作品,然而每齣劇所用的歌謠僅六、七首,歌謠採集沒有盡頭。他們廣泛收存歌謠並錄製為專輯,2014 年以《尋覓複音》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2021 年,「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杵音以不輟的歌聲承繼複音歌謠,挖掘族群故事並復振傳統生活價值,揉合出屬於馬蘭阿美的當代文化觀點。
《Hay yei 海夜 迴盪馬蘭聲響》在加路蘭與大自然交融。
杵音形象照,中為負責人郭子雄與藝術總監高淑娟。
宜灣部落阿美族人,與馬亨亨氏族的郭子雄結婚後移居馬蘭部落。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助理教授退休,現為杵音文化藝術團團長及藝術總監。
「我們在這個歷史軸線中,將重要的精神用當代的想法呈現,所以劇不只是重現部落的文化氛圍,還有包括我們當代怎麼去思考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