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劇場
稻香劇場
戲說雷公火
iroroday to kimad no Kaadaadaan a malitengay a misasifay
關山鎮電光部落_領銜主演
「這齣劇,是一場社區營造的藝術行動,重要的是讓大家聚在一起。」——黃薰平
關山的電光部落有這樣一齣戲,不為觀眾而生,在自己的土地,用全族語演繹部落的故事,居民就是主角,劇情來自族人口耳相傳的歷史。演出至今十一年,沒想到的是,戲劇竟也成為讓他們找回自己的語言、服裝、歌謠、歷史的媒介,重新凝聚起老中青三代,對家鄉文化意識與土地情感的橋樑。
文/楊依真 照片提供/黃薰平、黃翰
戲劇展演,為部落種下一顆凝聚的種子
喜愛花東的黃薰平,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電光的原因,就是因為參與部落豐年祭,後來又因研究所念藝術與人文教育,想找一個喜歡的場域,做藝術行動的實踐與研究。緣分的安排下,讓她再次來到電光部落,認識了當時已在社區推動長照關懷許久的里長,同時兼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潘寶瑩(寶媽)。
在寶媽的協助下,薰平有了機會在此定居學習、參與部落活動,並在電光社區發展協會有了一份能支持她在地方實踐論文研究的工作。起初薰平設計的藝術行動方案,是一系列視覺藝術相關創作,但社區居民的反饋是拿鋤頭比拿畫筆容易多了,因此她發現這個方案對於擾動社區的成效不彰,與想透過藝術讓社區有更多公民參與的想法背道而馳,最終在自我反思後,推翻整個研究計畫。
為了融入農村生活,並與居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及連結,她開始跟著寶媽一起租田學習耕作。在田調過程中,聽聞在地長輩們時常提及一個屬於電光、流傳至今的歷史故事,由於故事內容豐富有趣,課堂上便提議長青班的長者們,一同練習展演這齣劇。令寶媽跟薰平意想不到的是,大家演著演著竟演出興趣,這齣劇直到2023年,數年演出從未間斷。
發芽茁壯的苗,梳理出劇本的歷史脈絡
這個口耳相傳百年的歷史故事,源自於舊名為雷公火的電光部落,一場重要的歷史戰役——雷公火之役,講述阿美族祖先如何運用智慧與竹炮以寡擊眾,擊退欲強佔收服土地的清兵,守護家園的故事。
故事內容是長者們在排練與激盪的過程中拼湊出的記憶,更仰賴部落耆老張萬生,從年輕至今努力不懈記錄下的部落文史,成為梳理出部落脈絡的基礎。從一開始只有短短十五分鐘的戰役故事,到後來加入部落族人遷徙過程,劇也慢慢成形。
為了貼近理解當時祖先的遷徙過程,演出第五年,社區特別安排一場尋根之旅,真正地走一趟這條路,促成大家回來後,自發討論如何從布景、服裝、道具、歌謠音樂上精進,把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就算當年部落的戰場與堡壘已成為一片稻田,大家仍然堅持在稻田收割後,搭建成戲劇展演的舞臺,也就是2013 年戶外稻香劇場《戲說雷公火》的起源。
耆老們不只提供珍貴的記憶,也共同參與演出;青年們則透過戲劇展演,學習自身的歷史。
張萬生耆老是整個戲劇的靈魂人物,也是部落重要的文化工作者。
開花傳承等待結果,一切從陪伴開始
從起初社區長者的課程短劇,到逐漸吸引青年返鄉參與,延伸成現今的長劇,每個環節都有背後的意涵。去年大膽新增現代祖孫角色,讓說族語的祖父跟用華語回答的孫子,帶出語言傳承的隱憂,以及部落孩子們對在外地打拼父母的思念,透過全母語展演,帶著觀眾們回溯過去的歷史。
不管是戲劇、市集,還是由在地不同族群烹飪的三十桌「巴歌浪辦桌」完工宴,都是為了讓在電光部落生活的大家一起動起來,創造出一個屬於電光、不分族群的節日,這也是薰平真正希望的擾動社區,讓更多居民願意參與的開始。
但策劃部落慶典並非易事,過去經歷耆老凋零,中、青世代想演,卻不會說族語的困境,造成許多歌謠及舞蹈傳承的流失與斷層,又碰上因疫情停辦兩年的豐年祭等等因素。接手的青年們意識到自身的文化底蘊不足,以及傳承的重要性,開始重新設計一系列青年培力活動,透過學習,找回自己的文化語言。
2023 年文化處社區營造計畫支持下,讓《戲說雷公火》第一次有了完整的族語劇本,並正式更名為「雷公火文化生活節」,三大主軸活動分別為文化體驗、電光好事集與稻香劇場《戲說雷公火》。因活動經費相較以往增加許多,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盛會,歷時八個月的籌辦期,參與演出人員更是從電光社區擴大到整個關山鎮。然而,擴大舉辦卻意外擾亂了大家的步調,讓原本想凝聚的初心,面臨巨大的挑戰。大家商議許久達成共識,決定自2024 年起,將原本每年舉辦的「電光農村趣」,改為每兩年一次的「雷公火文化生活節」。
展演中每一個物品,都是族人親自搭建與製作。
《戲說雷公火》不只是一齣戲劇表演,更是凝聚部落族人的重要力量。
出生宜蘭羅東,從駐村電光部落的研究生到成為在地媽媽,來此十多年依然在地方文化傳承的路上努力不懈。
只要是在臺東生活軌跡裡長出來的文化或歷史,就是屬於臺東的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