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守護母語!在意識到母語與文化傳承的危機,不只孩童,中壯年也缺乏說母語的環境,透過母語教學課程和熱鬧的「母語說故事」比賽,親子之間可以使用母語對話,以及傳唱母語歌謠,讓母語開始從課堂走進家庭,走入日常。
除了課程,也舉辦了「母語說故事」比賽,吸引了眾多鄉親盛情參與,一起聽故事、學母語,並將部落文健站一樓布置成母語情境教室,讓大家隨時都能來的母語小天地,期待母語的根在社區越扎越深。
透過社區報與地方書寫,喚醒金針山居民對家鄉的討論與關注,促進社區的凝聚力與共同發展。
過程從「社區營造開發行動工作坊」開始,與有編輯經驗的老師和社區交流刊物的製作經驗,及多媒體能力應用。 鄉親們腦力激盪,從選題、寫稿到排版,凝聚在地居民共識,讓每一篇文章都飽含家鄉的溫度與故事。邀集在地人以實際行動參與刊物製作,激起了大家對家鄉的討論,也加深在地推廣刊物的情感連結與豐富度。
透過設計工作坊,和部落居民一起走訪查拉密據點,拍攝特色照片、討論謎題創意,激發了不少有趣的想法。
串聯臺東大學人社中心,將部落的文史採訪成果融入解謎設計,打造出專屬於查拉密的遊戲道具與挑戰關卡。VuVu導覽員的培訓,讓每個據點設計都充滿驚喜和故事性。希望大家透過實境解謎遊戲地圖,探索瀧部落的黑蛇傳說和在地故事,讓文化在遊戲中活靈活現。
也特別邀請賓茂國小的小朋友體驗解謎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跑跳、思考、解題,玩得不亦樂乎,也更認識了部落文化。這場實境解謎之旅,不僅讓玩家們發現查拉密的迷人之處,更讓部落居民為自己的故事驕傲!
運用影像記錄和平部落的文化故事與特色,規劃出最在地的導覽路徑。
從田調蒐集部落的珍貴資料,並用影像作紀錄,將文化化為永恆的素材。舉辦了導覽員工作坊,和部落居民一起分析文化特色,讓大家熟悉部落故事的每一個角落,逐一確認每個導覽點的亮點,為每個導覽點掛上獨一無二的標牌,讓每個故事都有清晰的「位置感」。規劃過程中,不僅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更讓部落居民對自己的文化更加驕傲。未來,希望讓更多人透過走讀,感受巴拉雅拜的魅力,把部落的故事越講越遠!
用歌聲唱出生活,用生活傳承文化!藉由每週定期走訪部落,與耆老面對面,錄下他們口中的珍貴歌謠,分享歌詞的故事,讓文化留下聲音的記憶。為了讓大人小孩更容易傳唱,更貼心地以中文拼音取代羅馬拼音,社區居民也根據不同祭儀歌謠(如婦女除草祭、收穫祭)進行練習與表演。此外也辦理青年文化學習工作坊,青年團將歌謠知識變成教材,教年輕人認識歌謠與祭典的意義。
從長輩到孩子,號召所有年齡層一起參與,讓卑南族的傳統歌謠重新在利嘉社區響起,讓每個音符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
想娘家,思念遙遠的故鄉;饗娘家,品嘗熟悉的味道;享娘家:分享我們的新家。
延續去年共創的「享娘家點心盒」成果,繼續深化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今年攜手「粨發粨粽」與「故火工作室」,並與「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食品科技科」產學合作,透過7場工作坊共同推動「享娘家點心盒」的產品改良,並逐步建立享娘家品牌,開展跨域共創的契機。
●品牌工作坊:搜集家鄉與移居的故事,把家鄉回憶與移居記憶連結,奠定「享娘家點心盒」品牌定位的基礎。
●發想工作坊:針對112年「享娘家點心盒」進行產品改良,反思如何在實際製作上兼顧美味與成本,能更貼近新住民飲食文化。
●點心實驗室:引導實作,改良內容物配方、製作流程與優化產品。
●共創工作坊:品牌定位與營運模式收斂。
享娘家點心盒2.0版,從米食發想工作坊出發,新住民姐姐們各自分享母國美食的回憶,和來到臺東新居地的故事,不同的家鄉點心,結合在地食材,揉合出屬於臺東新住民與鄰里間的美味點心。
透過舉辦點心試吃大會與實作工作坊,最終改良出更獨特且色香味俱全的「五彩糍粑」,使用天然色素(雞屎藤、火龍果、香蘭葉、南瓜、白米)調出五個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來自不同國家新住民姐姐們的大融合,內餡有甜而不膩的綠豆花生、黑芝麻,也加入了臺東在地特色的紅烏龍豆沙。成果在十月「南方草草節」正式亮相展示販售,臺東新住民的故事與精緻的點心,吸引了許多民眾的好奇,傳達出多元飲食文化的無限可能。
今年,池上的星空不僅閃亮,還有了專業的「星星導遊」!透過 「星夜慢城」計畫,培育了一批「暗空引路人」,帶大家走進池上最美的星空,讓慢城裡的夜晚更加迷人。
由臺北天文科學教育館的資深講師團隊領航,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暗空保育、天文知識、望遠鏡操作和夜間觀星技巧,甚至吸引了遠道而來的天文迷。透過十月的「池上星夜慢城路跑暨追星趣」活動中,十六位導覽員上陣,帶領四百多位參加者追星。無論是望遠鏡下的星空,還是導覽員生動的講解,不僅推廣了池上的星空之美,發展在地永續深度旅遊,也讓居民和公所成為好朋友。星夜慢城,池上出發!
透過辦理結合環保、藝術與文化的系列親子活動,讓環保變得有趣又有藝術感,一起為綠島的永續未來添彩。過程舉辦了「永續再生面具工作坊」,邀請公館國小、綠島國小、綠島國中的五十名學生參加。
在藝術家簡吟如的帶領下,孩子們用廢紙製成紙漿,創作出各式獨特的面具,對環保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並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綠色行動!此外,也在綠島遊客中心舉辦了面具作品展示會,向居民和遊客傳達綠島的永續理念,期待未來更多人一起共創綠島的綠色新篇章!
今年以臺東富岡漁港與成功新港漁港為主軸,和小野柳自然教室與晉領號賞鯨船攜手合作,致力於挖掘並傳承區域文化。展開為期六週的臺語導覽解說員培訓。課程內容涵蓋臺語基礎、漁港文史、鯨豚與魚類介紹等,並實地體驗賞鯨之旅。
培訓結束後,學員們順利通過考核,舉辦了4場臺語導覽小旅行,帶領遊客探索漁港文化,讓在地居民重新認識家鄉的美麗與價值。期望透過導覽人才培訓,促進在地居民對臺語與文化的認同與驕傲,持續推動文化傳承。
「港港好域」讓富岡漁港的故事以新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記錄了漁民的生活日常,這些平凡卻感人的故事成為展覽的主角。除了生動的照片與故事展示,還有漁民親自分享他們與海的點滴,讓居民與遊客更深入了解富岡漁村的文化底蘊。這次計畫聚集了社區居民與幹部,一起討論如何讓社區更有溫度與凝聚力,藉此提升富岡的文化形象,也讓大家更認識富岡在地的特色與文化。
結合實境解謎與互動裝置,打造一場趣味滿滿的文化探索之旅。在百年老廟福安宮、石頭伯的後花園、大武氣象站、楊家碾米廠等社區特色點,集章玩遊戲,挖掘地方文史與故事,讓在地居民與遊客都能更認識大武。
透過精心設計的實境解謎遊戲,吸引了大批居民與遊客,為老街注入新鮮活力,讓大家在遊戲中玩得開心,也更深入了解大武的歷史與文化,不只尋味也玩味老街,期望活化老街,再現風華。
洄洄山林的設計師游牧計畫,邁入第六年,今年化身「游牧影響力的擴散者」,攜手歷屆在地居民與設計師,走訪臺東社區,並拜訪外縣市地創夥伴,舉辦了精彩的共振交流會。
在每場共振交流中,一起討論如何讓專業人才與社區合作得更順暢,從「引進外部設計力」到「與地方關係的維繫」,分享真實經驗與建議,凝聚成即將推出的《社區設計師入村指南》,希望串連更多夥伴,運用設計思考方式去尋找地方議題的新解方。期待未來有更多夥伴加入,一起用設計,讓地方發光。
透過採集地方舞蹈社、排灣族、阿美族等多元族群的舞蹈與音樂,用文字、影像保存、傳承與廣傳泰和村的文化。
以太麻里福興宮為生活聚集中心,辦理十場文化與舞蹈課程,讓居民忙碌的生活中多了一點舞動的樂趣,無論是傳統技藝的教學,還是族群互動的交流,這些課程都成為居民重新認識自己與其他族群的重要契機,促進更好的互動與共存關係。
今年泰和祭在福興宮前,舞蹈社團與課程學員帶來熱情洋溢的成果展演,吸引遊客一同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時富有地方特色的裝置藝術也成為打卡熱點,讓更多人認識泰和的多元文化。
今年是萬安稻米原鄉館的二十歲生日,藉由「稻米原鄉館20週年展」來慶祝這座社區文化基地的里程碑!包含回顧特展、市集與講座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與移居者一同回顧過去的足跡,並描繪未來的藍圖。
透過田野調查,記錄了十三位地方人物的動人故事,並以這些珍貴的故事製作《原鄉誌》、特展手冊、萬安地圖等精彩成果。從開幕式七十人,到八百人次參訪的特展,再到線上線下互動熱烈的座談活動,稻米原鄉館重新成為連結地方與社會大眾的文化核心。
這次特展不只是一次紀念,更是萬安社區對未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再出發!期待下一個二十年再相見!
由大竹社區與新化社區攜手合作,用雙腳丈量部落,採集遷移史、神話故事、服飾工藝、歌謠等,將這些珍貴文化資產匯聚成專屬部落的走讀地圖。透過工作坊中凝聚共識,確認地圖方向,到與臺東大學的教授團隊合作學習各式地圖設計,讓部落居民一起參與、討論「我們的地圖要長什麼樣子?」
最終在地圖上標註出重要的據點與人物故事,希冀透過這張地圖,為未來的部落文化產業奠定基礎,也成為遊客探索部落的最佳指南。藉由這段發現、學習與傳承的旅程,讓居民對自己的家園多了一層認同感,期待每位遊客拿著地圖,走進部落的故事裡!
卑南族青年們展開了一場跨部落的文化尋寶之旅,深入探索釀酒植物與狩獵知識,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今年邀請南王、寶桑、下賓朗的六位青年族人組成工作小組,訪談了四位部落耆老與文化教師,記錄了珍貴的釀酒植物與狩獵知識。並製作了四部訪談影片放上公開頻道,讓這些文化記憶得以永久保存與傳播。
而八月的飲食記事工作坊,四十位參加者親身體驗採集藥草、DIY釀酒酒麴,討論配方,大家玩得開心又收穫滿滿。也將這些知識整理成了三十頁精美的釀酒工具書《點草成麴Piekak煉成筆記》。除了印製五十本,還上傳至電子書平台,讓更多人能夠學習與傳承。期待未來更多族人一起參與,讓卑南族的飲食故事繼續飄香!
今年,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與東糖研究會再次攜手合作,深入探索臺東糖廠宿舍區的歷史與文化。透過九場田野訪談,並製作了兩部影片,生動呈現巫深健與羅曼玲的故事,展現宿舍區多樣的歷史風貌。
最精彩的莫過於「廠農運動會:復刻版」,重現了1960年代「廠農一家」的繁榮景象,將宿舍區居民、蔗農、工廠員工及師生再次兜在一起,重溫當年的熱鬧情誼。此外,還舉辦了「東糖生活圈穿越聚」老照片成果展、免廢二手市集與手工冰心月餅製作等豐富活動。
同時,持續推廣《我欲來去揣阿爸》東糖臺語繪本,帶入校園與社區,喚起對過往蔗作歲月的回憶。年底也舉辦導覽員培訓,並與文資局合作推動臺灣糖業文化路徑計畫,持續傳承這段珍貴歷史。
用一份跨世代打造的社區報紙為媒介,結合永續發展議題,培育社區報人才,讓都蘭部落老中青幼跨世代合作編製,期望建立常態發行機制,傳遞社區的大小事,打造一個文化推廣與多元參與的分享平台。
透過四十節公民素養、多元交流與共學共創課程,吸引老中青幼一同參與。不僅試刊完成,也舉辦成果發表會,一同感受到都蘭報的魅力。另外也將再生藝術結合進來,利用回收紙製作了多件再生藝術作品,並在都蘭各景點展示,讓永續理念在生活中悄悄生根,讓更多人認識、喜愛都蘭的分享平台,成為文化、產業與永續生活的橋樑,建立更多人與都蘭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