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館拿麼多—2018年臺東社造成果特輯
取同音異字「社區『管』那麼多」,「管」有關照、責任、經理的意思,也取「館」之意,代表與「地方文化館」聯合舉辦成果展。「管那麼多」則表示社區投入的文化扎根與社造工作,相當多元且全方位,展現社區的能量與創意,編織了臺東農村社區的生命力。(本篇僅含社區營造點成果,未含文化館資訊)
希望以分享、交流、學習的概念執行計畫,舉辦「米靈岸學堂-部落共好大小市」,兩場講座主題,配合主題設計市集、展覽等活動,希望能創造共食、共學、共享、共樂的移動式學習環境,打造有溫度的共好部落!
信仰本來就是在教化人心的初衷,百年老廟順天宮是凝聚社區力量的重要場所,也是社區孩童遊樂的重要地方。順天書屋力求文化及教育面以及品德教育為發展導向,以推動數位科技教學為發展特色。讓孩子們用另一種方式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與長輩們學習做人做事,學得好品德好的生活習慣,發揮最草根的力量,用心解決社區發展的困難。堆疊無數令人感動的故事,建構老廟新文化的生活聚落。
「大龜文王國的歷史」讓居民會說自己部落的故事 ,讓自己從祖先們的歷史經驗學得積極向上的榮譽心,讓部落的發展成為自己使命與責任。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家歐陽泰博士說:「排灣族所統治的大龜文王國,從17世紀中開始有文獻,是 世界的南島語族裡,第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組織」。
查拉密部落有許多傳統智慧,例如:砌石技術、 保留田裡的小石頭、在石牆下種芋頭、盤旋在部 落上空的鳳頭蒼鷹被視為小米田的守護者等等, 這些傳統智慧至今在部落仍處處可見。 我們透過永續生活設計,協助部落青年一起拜訪部落長者,探訪整理部落傳統智慧,將傳統智慧融入地景藝術設計,成為在地文化傳承教育的示範點,讓部落的傳統文化教育在生活中實踐。
2013年開始的新故鄉社區營造直至現在。從長者照護到青年參與文化尋根,不僅僅是戲說雷公火。從糯米田復耕找回農村友善的環境,到電光有機 班成立。從採梅樂農村體驗到完整的農村小旅行。 農村就是一座學校,讓我們分享家鄉的美好故事。
在美麗的太麻里金針山下,大王國小的小朋友透 過:校外教學、拍攝訪談、種植觀察、烹飪烘焙 、音樂饗宴,開啟食農教育的多元化學習,經由 田媽媽跟金針農戶教導好技藝,體驗農村生活的金針文化。
15年來唯一一次要走回舊部落祭祖,八八風災 後,山林肝腸寸斷殘破不堪還記得古道的耆老越來越少,深怕,咱們年輕人深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肩上扛著沉重的攝影機,腳下是一步步地更踏實 ,返家之路、尋根之人、古部落遺址,再看一眼記憶的椰子樹,轉身播下希望的種子,深根部落。
為要保持在地藝文特色及持續培養在地青年、傳 承文化,藉由多元藝文展演計畫讓在地藝文團隊 有良好場所演出的機會,並促進文化交流及自我 提升技藝,讓在地文化據點不是只有演出,而有更多的人情與故事。
語言不僅是各國重要的文化意象,更是能從中學習到文化的知識,而自身的母語也是相對的重要 ,不僅是代表人的根本,也代表了歷史的見證, 因此協會對於族語推廣非常重視,希望能透過羅 馬拼音及母語的學習,使學員認同、回歸並傳承文化智慧,從中得到更多的自信。
候車亭是由在地居民及三民國小學子共同完成, 小巧的斜角裡用在地的花、草、樹結合三民里大 地原景,耆老燒製的白鷺鷥漫步兩側,等候公車 的人多了一份心懭神怡的心境與雲淡風輕的愜意 ,更想多停留腳步在自己的部落裡。
吉林部落位在大溪西北側,海拔約350公尺山谷中,1954年自大谷社,遷村到達仁鄉森永村時,部分族人遷移到此,故又稱新部落。祖靈屋乃部落族人精神信仰中心,為保存傳統文化, 凝聚部落族人向心力,我們招集部落青年,以為部落服務、犧牲奉獻之精神,透過祖靈屋的整建以延續傳統部落文化。
有別以往學術性質的村落文史操作手法,藉由返鄉文化青年的參與,細細聽著在地老人家的口述生活歷史記憶與在地知識,找尋過往田陌日日的有趣生命故事,透過豐富區域人文歷史的敘事內涵與平實近人的文字,重新呈現出一個從在地經 驗出發的小村生命足跡故事集,作為日後社區教育傳承、產業發展以及地方陪伴的重要成果。
社區一方面以培力課程來提升居民能力,另一方面調查社區活動行為與閒置空間以建立社區基本資料,分析確認居民最常去的地方及路徑來確認 社區營造據點並將此據點整理美化,再造社區桃花園。
在都蘭國小的星空導覽下,肉眼可見的整條帶狀銀河好清楚、好美!一群志同道合的星空愛好者在都蘭的夜空下觀星,再浪漫不過了!fo’is阿美族語星星的意思。如果天文觀星也能 結合部落天文,朝著暗空目標前進,那有多好? 這是我們的夢想,也希望大家一起做伙支持!
一個社區如果有精彩的故事和人文內涵,將更具有魅力。大原自清末到現在百年來,其人文歷史資料經本社區十餘年來的長期耕耘,已累積豐富的歷史影像以及人文故事,透過本計畫將上述成 果彙整成「大原地區人文地景導覽解說手冊」做為在地文化解說的統一教材,以簡明深入的方式向前來的訪客,展示在地人文風貌,邀集大原四 村各社區共同參與分享。
由在地陶藝家指導學員進行一系列的陶藝創作課 程培訓,最後以學員自己製作的陶器作為成果展 的使用器皿,包括咖啡品嚐及植栽療癒等,藉由 一系列的活動達到社區文化化的目的,也讓民眾 能在藝術中釋放自我,以達療癒功效。
恢復原住民部落與自然生態環境互利共生的自然 法則,延續傳統文化價值裡,土地對族人的意義 ,透過實際參與傳統農務生活,讓年輕人向vuvu 學習經營農事生活,並結合在外所學應用在部落 社區營造上,同時學習如何帶領下一代青年及青少年,為部落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
透過社區居民自主自發的方式,推動文化社區營造,由公所籌畫辦理文化傳承工作坊,舉辦有機 自然好生活,邀請在地耆老及技藝傳承者,傳承 在地文化知識,看見村落自然好生活,採集在地 土壤與自然資源,透過專業的教學與合作,在社區、學校「灶窯生事」,搭配在地特色食材與傳統智慧,學習自然耕食及加工製品、自然素材運用。
透過Kasavakan部落刊物的發行,將部落歲時祭 儀、重要集會活動、部落公共議題等資訊傳遞給族人,也藉由題材的收集及田調呈現,培力在地 青年文化的體認,探索部落小故事,營造協力共好社會。 和諧共識的凝聚,是推動部落發展最草根的力量 ,從部落小角落慢慢萌芽,相信不久後也能堆疊 出令人感動的故事,並建構屬於自己的地方學。
「文化就是生活,可以很親近很好懂」 來自部落放歌會的感動,2018年我們從「卑南族國歌」:版圖歌出發,透過田野採集並將田 調資料編製成類繪本,期待這本「懶人包」圖冊 ,讓部落歌謠更親近更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