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ic tree

见血封喉”藏身机关大院为世界最毒树 大院根据专家意见妥善处理该树

本报讯 (记者陆先念摄影报道) “市某机关大院内有一棵世界上最毒的树——见血封喉树,种下好几年了都没人发现”,昨日,林业部门的退休专家萧老伯向记者反映称,该树在该大院内已经藏身多年,但由于一直被当成另外一种绿化树,所以多年来一直都没人认出其是传奇毒树“见血封喉”。

昨日下午,记者跟随萧先生来到该机关大院见到了传说中的“见血封喉”毒树。记者看到,该树栽于该大院郁郁葱葱绿化带上的一个小土坡上,约有10几米高,树干粗约1米。树干上还挂着一个小树牌,上面写着树种“假萍婆”。记者随后联系了该绿化公司。公司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我们一直都以为那棵树就是‘假萍婆’树,没想到竟然是棵剧毒树”。

大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鉴于该树为稀有的名树种,下一步,他们将请园林部门的专家来再次鉴定,并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来妥善处理该树。

“隐身”多年的“见血封喉”树浮出水面

据了解,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为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因其流出的白色树汁有剧毒,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居民曾用以涂箭头猎兽,中箭后见血封喉,故而得名。该树为稀有树种,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常绿乔木

在化石上开放 辽宁发现距今亿年前"花祖宗"(图)

一种1.25亿年前开放在辽宁西部大地上的花被发现。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的典型的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鑫博士和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郑少林研究员在即将出版的《植物学报》英文版上报道了这一发现,该论文已于日前在互联网上发布。

王鑫告诉记者,这种花化石是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黄半吉沟一处地质上称为义县组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收藏家韩刚先生无偿捐赠了部分标本。这种花被命名为迪拉丽花。丽花为其属名,意为美丽之花;迪拉为其种名,是应化石提供者之约而名。

王鑫说,上百年以来,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先后在辽宁朝阳的义县组地层中发现了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始花古果和十字中华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但这些化石或者保存的仅为被子植物的果实阶段,或者保存的花没有典型的花的结构和式样。而王鑫等发现的迪拉丽花,既有开花阶段的化石,也有果实阶段的化石。开花阶段的化石具有典型的花的结构和式样,包括花梗、花被片、雄蕊和雌蕊。花被片呈匙形,具平行叶脉。雄蕊具有一个纤细的花丝,其上着生球形的花药,花药顶上有须状附属物,内有圆三角形的花粉。雌蕊由两个具有花柱的心皮组成,二者子房部分包裹于一个肉质的套层中,成熟时形成果实。

这是2007年在显微镜下拍摄的花化石。一种1.25亿年前开放在辽宁西部大地上的花被发现。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的典型的花。这种花化石是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黄半吉沟一处地质上称为义县组的地层中发现的,被命名为迪拉丽花。新华社发(王鑫摄)

王鑫认为,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始花古果、十字中华果和迪拉丽花几种被子植物化石在义县组地层中的同时出现,说明义县组的被子植物已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这不是最早期被子植物群落应有的状态,而应当是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因此,义县组的被子植物所代表的不可能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它们的共同祖先应当出现在比1.25亿年前的义县组还要老的地层中。这对目前流行的欧美学者提出的“被子植物不会早于白垩纪”的观点再次提出了挑战。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被子植物的历史远比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要长得多。而要解开被子植物起源这个大谜团就不得不到比义县组更早的地层,例如侏罗纪的地层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