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2

摄影师实拍那些即将从地球消失的部族文明(组图)

文章来源: 腾讯新闻 于 2013-11-13 09:22:5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15363 次)

消失的少数民族文明:在世界31个被人遗忘之地,独特的民族和部落还在休养生息。他们历史悠久的文化和风俗无法与全球化浪潮抗衡,终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雪泥鸿爪。这组精美的人像摄影细致刻画了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首饰、武器和图腾。作者为英国摄影师 Jimmy Nelson,为此环游世界三年,通过他的镜头,一段段深沉的历史和文明定格下来。 英国《卫报》节选,编译:微讯

蒙古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广泛分布的游牧民族,在阿尔泰山脉狩猎。哈萨克人精于捕猎,不用猎狗而用猎鹰。他们视鹰为唯一敢于直视太阳的神鸟,通常需要三年以上的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猎鹰。

马塞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半游牧化的马塞族居住在东非大裂谷的干旱地区一片大约16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人数在50万到百万之间。马塞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崇拜战士的民族。不论仍是孩童还是已经成年,马塞族男子都将成为勇敢的战士视为己任。马塞人的传统舞蹈以跳跃的方式呈现,男人们跳跃着展现自己作为部落战士的勇猛和力量。

马塞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马塞族男子都将成为勇敢的战士视为己任。

涅涅茨人,俄罗斯:涅涅茨人是居住在西伯利亚地区北极圈内的游牧民族,驯养麋鹿为生。他们在亚马尔半岛上迁徙,鄂毕河与乌拉尔山在此相遇。这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气温在冬天降到零下50摄氏度,夏天则升到35摄氏度。

涅涅茨人,俄罗斯:他们每年迁徙距离超过1000千米,赶着巨大的麋鹿群在冬夏两季草场间穿梭。如今,大约一万名涅涅茨牧人养育着30万头麋鹿。

西伯利亚北极圈的夜晚异常冰冷,炫丽景色里不失温馨。

莫西族,埃塞俄比亚:莫西族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境内西南部的东非大裂谷地区,仅有4000人左右。莫西族过着游牧生活,极度干旱使他们经常面临饥饿威胁,而传统营生,比如畜牧和种植,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

莫西族,埃塞俄比亚:随时社会经济发展,新建立的国家公园用公路和护栏阻挡了迁徙和交流的传统路线,莫西族生存日益艰难。

杜立巴人,印度和巴基斯坦:大约2500名杜立巴人居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之间拉达克的三个村庄里。他们的长相与当地藏缅语系人种完全不同:高大美丽,有色泽较浅的大眼睛,饱满的嘴唇和独特的鼻子与眉毛。

杜立巴人,印度和巴基斯坦:历史学家认为杜立巴人是迁移到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唯一正统后代。几个世纪以来,杜立巴人保持着公开亲吻、换妻等传统,在当局禁止后他们把这热情的风俗转为地下活动。

瓦努阿图人,瓦努阿图:瓦努阿图人是居住在瓦努阿图共和国的美拉尼西亚人。由83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瓦努阿图坐落在西南太平洋,1980年摆脱英法统治独立。

瓦努阿图人,瓦努阿图:现在,瓦努阿图所有有人居住的岛屿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风俗,总共超过一百种语言被使用。

瓦努阿图人,瓦努阿图:瓦努阿图北部仍保留母系残余,南部则为父权社会。

拉达克人,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界的高山山谷。富裕的拉达克女人服饰繁复,她们穿着中国锦缎做成的独特长袍,戴着镶满珍珠、绿松石、珊瑚和琥珀的首饰,在耳朵和颈部层层叠叠。

拉达克人,印控克什米尔: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与西藏相同。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

拉巴里人,印度:一千年以来,拉巴里人都在印度西部的沙漠上穿梭。他们可能是一千年前从伊朗高原上迁徙而来,名字“拉巴里”即意为“外族人”。尽管只剩百分之一二的拉巴里人还在过着游牧生活,全部族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养殖牲畜。

拉巴里人,印度:拉巴里女人们总是戴着长长的黑色头巾和独特而沉重的铜制耳环。她们会在颈部、胸口和手臂上刺青绘出有魔法的图案。

高乔人,阿根廷:阿根廷潘帕斯平原绿草茵茵,是游牧民族高乔人的家。他们从1700年起在这里生活,熟悉土地,骑术精湛,在独立战争和内战里成为最优秀的骑士。

高乔人,阿根廷:19世纪以来,畜牧业商业化使高乔人失去了竞争力,草场被商人分割,高乔人开始为地主放牧。

珞巴人,中国和尼泊尔:如今在中国珞巴族仅有3000人左右,但仍有不少珞巴部落生活在尼泊尔。在尼泊尔木斯塘寒风凛冽的高原上,珞巴族作为西藏古代洛国后代,保留着最后的原始藏族文化。他们的语言是藏语方言,族人信奉藏传佛教。

珞巴人,尼泊尔:如今在中国珞巴族仅有3000人左右。

珞巴人,中国和尼泊尔:在尼泊尔木斯塘寒风凛冽的高原上,珞巴族作为西藏古代洛国后代,保留着最后的原始藏族文化。他们的语言是藏语方言,族人信奉藏传佛教。

胡力族,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个世界第二大岛屿自从1975年独立于澳大利亚后建立了巴布亚新几内亚。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多样的土著族群,许多文化各异的部落散落在岛屿高原上,在环绕的群山中生活。

胡力族,巴布亚新几内亚:胡力人用黄、红、白等色彩在脸上彩绘,用自己的头发制作高高的假发,最后再插上鸟羽做装饰。

ZT《左右逢源永远不倒的中国第一汉奸世家》

作者:好乐无荒

自春秋之后,中国没有那个朝代能逾三百年而不到的,那帝王宝座也被不同家族的屁股坐了个遍,当然每次换屁股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许多家族在“**”中湮灭或式微。但有个家族却在这腥风血雨中牢牢地坐在皇座之旁,不论谁来做皇帝,都少不了这个家族的好处,而这个家族的中心就在山东曲阜。

不用说了,这就是中国第一贵姓:孔姓;中国第一贵府:孔府。

这贵姓和贵府的创始人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孔丘先生。

话说孔丘先生乃春秋时期一位志高命薄的教书先生,一心入仕却人生坎坷颠沛流离总是不如意。所幸孔先生有两大特长,一是能说会道死的能掰成活的,凭此收了不少学生,自然肉干是少不了的;二是能编会辑,善于将别人学说化成自己的,比当今那些各种各样《大词典》的编者们那是强了许多。

有人(学生)有枪(文字)了之后,这山寨自然就立了起来,山寨大名就叫“儒”。

初时这天下山头可是多了去了,除了儒之外,道、墨、法、名、兵、阴阳、纵横、杂、农,等等,大家平起平坐你争我夺。那坐在帝王宝座上的也是今天求教下这个山寨的高人,明天试用下那个山寨的名士,倒也热闹。

渐渐地,那些帝王发现,最好使的还是儒,有儒相伴,君君臣臣,愚民卑服,皇座不倒。于是从某年起,独尊儒术成了帝王们的不二选择,而儒家寨也乘势削平其他山寨,顺带手把其他山寨中值钱的东西全搂进儒家寨,并利用皇权严禁新的山寨立起。

这儒家寨兴旺了,孔家也就发达了,孔家的中心和象征――曲阜孔家,更是不得了了,哪个帝王不给个三分薄面?老刘家、司马家、老杨家、老李家都没少封赏,尤其到了宋朝老赵家坐皇座的时候,可劲儿拍孔家马屁,不但封了孔丘先生嫡孙为衍圣公,还承担了宏伟建筑――曲阜孔府这一重大爱心工程的全部建设费用,真正确立了孔府天下第一贵府的地位。

按说这孔家本属华夏正宗,儒家寨也是华夏山寨,孔丘老先生自己也曾讲过“华夷之辨”,况且这华夏的帝王官民对孔家着实不错,这孔府总该心向华夏矢志不移了吧?

非也!孔府后人实乃国际主义战士,多次顾大局顺大势,配合杀入中原的外夷,为“统一”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老赵家对孔府掏心掏肺的,但孔府可没想吊死在一颗树上,那赵宋被完颜家打到南边去了后,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表中心,受封衍圣公。虽说这金夷的奶有股子膻味,那也是娘啊!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处夷狄,不可弃也。”孔家老祖宗这句话乃是对别人说的,轮到孔家自己那叫:“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其实就是:谁给骨头谁就是主人,管他是人还是畜生。

数十年后,蒙夷兴起,将金夷灭之,在衍圣公孔元用的率领下,孔府审时度势,大义凛然地倒向了忽必烈,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亲率族人加入元军,清剿汉人“反贼”,“不幸”死在军中。

孔元用死后,孔元措一系乘机夺权,孔家内部为了衍圣公称号展开了争夺,持续数代,主要就是关于帽子颜色的大讨论,其中精彩激烈就不累说了。最后,鞑元仁宗判孔元措一系为正溯,孔元用一系彻底败北。呜乎哀哉!可怜孔元用为忽必烈统一大业流尽了最后一滴狗血,他的后人却惨遭排挤打压,苍天啊!

为了取悦忽必烈,孔府还派出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跪请他为“儒教大宗师”。堂堂华夏“圣学”,竟然请得一位双手沾满数千万汉人鲜血的酋首来做大宗师,孔府真正实现了“以德报怨”的最高境界。

虽说不识几个汉字,忽必烈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出任“儒教大宗师”。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蠲免了孔府和儒户的兵赋,一众儒士弹冠相庆欢呼雀跃。“君子谋道不谋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实孔府平日里就财富六车威震乡里,广大劳苦百姓无不献地献女,为奴为仆,改姓为孔以求沾得衍圣公之圣恩。这蠲免孔府兵赋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当然,钱多不咬手,何况这可是“儒教大宗师”的恩赐啊!

华夏朱明崛起,赶走蒙古人,孔府再度倒戈(几度了?数不清),那朱元璋虽鄙视孔家人品,却也知儒家寨对维护朱家朝廷之妙用,故而续封衍圣公。

要论孔府衍圣公中最具与时俱进顺应大势素质的,莫过于明末孔府衍圣公孔胤植,朱家待他那真是没得说,此公本非嫡传,却不但受封衍圣公,还先后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谓“君恩如山”。

可李自成一入山东,离曲阜还远着的时候,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并献马献银,跪纳印信。

哪晓得这回换主急了点,没几天,大顺军跑了,来了清夷大军,这位三姓衍圣公知错就改,即上《初进表文》,向清廷表忠心,称颂清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表示“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

接着,为响应清政府发布的剃发令,三姓公孔胤植隆重举行了剃发仪式,“恭设香案,宣读圣谕”,令族人剃发。于此同时,清军正在江阴嘉定等地屠戮那些抗拒剃发易服的无数百姓。

再后来,为了避清帝胤模讳,三姓公孔胤植改名孔衍植,再度表明了对清廷的耿耿忠心。

三姓公公孔衍(胤)植如此识大体顾大局顺应历史潮流,怕是连汪精卫吴三桂之流的也要伸出大拇指啊!

孔家如此识相,清廷自然少不了封赏,孔府一门更是得势,至于老祖宗所言“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乃教化万民之语,非孔家治世准则。

说到孔家,笔者有一疑问一直无解,那就是现今天下孔姓无不自称孔丘老先生正宗嫡传后人。这就怪了,春秋时期孔老先生在世之时,孔姓家族没有十几家也有七八家,数千孔姓男子,孔丘一门只是其中小族,孔老先生还有个哥哥,孔丘之后还七世单传,怎么到今天孔老先生就成了所有孔姓之祖了呢?

也许计生委派人穿越回去,将非孔丘一脉的孔家妊娠全部流产引产,或将非孔丘一脉的孔姓男子全部结扎了。

纵观孔府历史,越是外夷戎狄,越是恩赏有加,元成宗上台后封孔丘先生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顺治皇帝当政之初,更把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使这种逐步的吹捧终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孔府也跟着沾光无限。

事实上孔府有时还是知恩图报的,比如清廷被推翻近百年后,孔府依旧牢记大清恩德,穿着旗袍马褂给祖宗上猪头。今天孔家用于排辈的字还是乾隆所赐的呢!

唉!天下第一贵府,真跪啊!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56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