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藻 ~
source: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702326
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恐怕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篇,因為它入選了語文課本。
一直在回憶我們的中學書中選了史記中的那些篇目,除了鴻門宴和這篇《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怎麼想不起來別的了,倒是對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很有影響,還記得那段'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司馬遷自己雖身受腐刑卻留有史記,光耀萬世。 然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幸運,那那個時代裡,除了握有生死大權的王,其餘通通都只是小人物,小角色,可以站在舞台的中央享受榮光,然而大人物一旦不喜,只能慘兮兮下場。
商鞅夠厲害吧,最後還不是五馬分屍;韓信夠厲害吧,最後就那麼輕易為呂后所殺;李斯夠厲害吧,最後卻是去和趙高同流合污;霍光夠厲害吧,屍骨未寒,家就被皇帝抄了…..(如果列下去,這個單子不知道會有多長)
課本里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止於這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太光明的一個尾巴了,就連林漢達老先生的書中,再寫了這段負荊請罪的故事(“兩隻老虎”後也要感嘆從此趙國有了一文一武這兩隻老虎,秦國再也不敢輕易侵犯趙國了。
事實是除了最弱的且離秦國最近的韓,第二個被掃蕩掉的就是趙。
當然那時候,藺相如和廉頗早就死了。 然而我始終是不明白,一個曾經'生機勃勃'的趙,這麼容易就垮掉了。
先是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來又有藺相如廉頗一文一武,又有大將李牧,趙國歷史上也沒出現過像楚懷王,齊愍王這樣的昏君。
在這個光明的尾巴後面,以前我總在想廉頗和藺相如後來到哪裡去了。
司馬遷的原文到這裡,才不過是個起子,廉頗和藺相如才沒這麼容易外據強敵,內佐君王,振興趙氏。
秦強趙弱,趙軍不能雞蛋碰石頭,廉頗為了保證戰鬥力,就'固壁不戰',守著就成。 秦軍可急了,遠道而來不能幹耗著。 明著不行,暗地裡來,廉頗不出戰,就換個願意出戰的。
(戰國時期就秦的詭計多)然後就有了秦王放奸細。 趙王信秦之間。 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這段在中國後來的歷史上不斷重演,屢試不爽)
這時候的趙王已經是前面將相和時趙惠文王的兒子趙孝成王,年輕沒啥經驗。 藺相如這時拖著病怏怏的身子還來勸他'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結果是廉頗被人嫌棄不中用換了,而藺相如則碰了一鼻子灰。
趙王不聽,遂將之
老哥倆,大眼瞪小眼,只能感嘆這世界變化太快。 藺相如也是在這段時間病故了。 後面的故事都很熟了,這個趙括遇到了大將'白起',害得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屠殺了),最後直接導致趙國都城邯鄲都秦軍圍了,最後還是啟用了廉頗才緩解了這一危機。
可是廉頗好不容易贏得了孝成王的心,他兒子悼襄王即位,又要換廉頗。 廉頗一怒之前跑去了魏國大樑。 再後來就是那段'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事。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 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於壽春。 這是司馬遷對廉頗最後的記載。 廉頗歷經三朝,戰功無數,沒有他趙國早就不知道被戳出幾個大洞了,最後被趙王逼走,被小人陷害的廉頗,卻還是連連不忘故里,唉。
這片列傳裡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物---李牧。 他的知名度沒有廉頗高,可是無論在能力,戰功還是最後的結局上都和廉頗是那麼相似。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 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打匈奴出身的李牧可以說是李廣,衛青,霍去病的前輩,有他在'匈奴數歲無所得'
在廉頗不在的時候,他也曾大破秦軍,趙王還給了他'武安君'這個封號,和白起一樣。
然而最後'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 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 '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趙國就這麼被一代代趙王自己給折騰滅了
趙國如此,秦國呢。 坑殺了四十萬趙卒的'武安君'白起,最後也是功高遭忌,先是被貶為士兵,後來秦王再請他,他有怨不答應,又被逐出咸陽,最後被賜死。
清梠凜凜,壯氣熊熊,是讚語,抑或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