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http://blog.udn.com/m100227459/3330310
語譯:
先父曾說,同鄉前輩左忠毅公在京城近郊督察學政時,有一天,風雪交加,天氣很冷,他帶著幾個騎馬的侍從,穿著便服隱藏身分,外出查訪,走入一古寺。見廂房中,有一個學生伏在桌上睡覺,文章剛寫好草稿。左公讀完後,就脫下身上貂裘覆蓋在這學生身上,替他關了門,問寺裏和尚,原來是史可法。到考試時,官員點名,點到史可法,左公很吃驚地看著他,待史可法呈上考卷,左公即刻當面簽署他第一名。請他到家,使他拜見左夫人,說道:「我的幾個兒都平庸無能,將來能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的,只有這個學生罷了。」
等到左公被關在東廠監獄中,史公每天早晚都在監獄門外窺察動靜。可是謀逆的宦官,防範戒備很森嚴,連左公家裏的僕人都不能靠近。過了許久,他轉左公被施加烙鐵灼燙的酷刑,隨時可能死去,軌拿五十兩銀子,哭著求守獄的兵丁想辦法,兵丁被感動了。一天,教史公換上破衣草鞋,揹著竹簍筐,拿著長柄鏟子,偽裝成清除穢物的工人,帶他進去,暗指左公所在的地方,而左公正靠著牆坐在地面席子上,臉上額前都燒焦潰爛無法辨認出來,左膝蓋以下筋骨都脫落了。史公走上前去跪下,抱著左公膝蓋悲泣。左公認得出是他的聲音,但眼睛卻張不開,於是用力地舉起手臂,用手指撥開眼眶,眼睛像火炬一樣光亮,很生氣地地說:「蠢材!這是什麼地方,你竟敢來!國家的情況,敗壞到如此地步。我已經完了,你又不重視自己的生命,不明白大道理(應重自己以報效國家),(如果你也完了)天下的事還有誰可以支援呢?若不趕快離開此地,不必等奸人來設計陷害你,我現在就打死你。」於是,左公就摸拿地上的刑具,作出要投擲打他的樣子。史公閉口不敢說話,急急跑出牢房。後來常常流著眼淚敘述這件事,告訴人家說:「我老師的肺肝,都是堅硬的鐵石所鑄造而成的啊!」
崇禎末年,流賊張獻忠在蘄春、黃岡、潛山、桐城一帶出現擾民,史公任鳳廬道的官職奉令守禦抗賊,每次遇有流賊將要來犯的危急消息,常常幾個月不睡覺,使將士們輪流休息,自己卻坐在帳幕外面;選擇壯兵士十人,教兩人蹲坐著,用背互相依靠,每遇一更鼓,就依次替換兵士,每次在寒冷的夜裡站起來,抖動衣裳,鎧甲上的冰霜同時散落,發出鏗鏘的響聲。有人勸他稍微休息,史公說:「我對上怕辜負了朝廷,對下怕愧對我的老師啊!」史公統率軍隊,往來經過桐城時,一定親自到左公住宅,向太公、太母請安,在堂上拜見左夫人。
我同族的長輩塗山先生,是左公的外甥,與先父很好,據他說:左公在獄中所說的話,是親自從史公那裏聽到的。
引起動機:
明朝自太祖開始,少有賢君,朝政混亂,民生凋敝;但卻持續了二百七十多年的統一。其關鍵所在應是讀書人的氣節所致。讀左光斗、史可法等人的事蹟,我們似乎能感受到此一無形的力量。
文體:《說文》「軼,車相出也。從車,失聲」。〈段玉裁〉注雲:「車之後者突出於也。」
※按「軼」字:從車立義本指「後車突出前車」。車路有軌可遵循,突從後出,即不遵循行車之途軌。引申:凡正途旁出者皆得謂之「軼」。
※人之行實紀於正史本傳,而史傳必不能周,後人或摭拾補缺,稱為「軼事」。
※史上名臣偉人一生言行曲折繁複,正史傳記只能錄其大要。野史逸聞補苴缺漏,探幽發微,提昇人文精神層次。
作者: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進士。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 桐城派古文的創立者,在當時文壇上很有名望。 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發生。方苞在《南山集》序中列名,《南山集》的木版又存在家,因而被牽連入獄。最初被判處死刑,後經多方救援,得到從寬處理,編入漢軍旗為奴。雍正繼位後,方苞被解除奴籍,任內閣學士。他的著述輯成《望溪先生全集》。〈獄中雜記〉是方氏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在刑部監獄中寫成的,所汜成為獄中日睹,或為獄中傳聞,真實地揭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黑暗。
時代背景:
方苞一生,經歷清代康、雍、乾三世,由於受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牽連,雖幸逃一死,卻備受折磨!對忠烈及山河故國必極為思慕。
※史可法之悲壯殉國曾震驚強虜,對民族大義激勵甚深!方苞處境艱危,自不敢顯揚忠烈。
※史氏「忠烈」之孕育出於左光斗陶鑄者甚多。
※左光斗於萬曆三年(1575)九月九日重陽節出生於清淨鄉橫埠河畔的大朱莊。萬曆三十五年考中進士,先後任過中書舍人、監察禦史、大理寺左寺丞、大理寺少卿、左僉都禦史等職。他的官職並不高,最高只做到四品。左光斗是東林派的主要成員,在明末激烈的黨爭中,他是少數保持著清醒頭腦的官員之一。他在任監察禦史時,捕獲假官一百餘人,震動京師。更可貴的是,他能深刻地認識地到農業的重要性,並且身體力行,親自垂範,在北方推廣水稻種植,大獲成功,使北方成為「塞上江南」。他與楊漣在移宮案中擁立熹宗朱由校有功,朝野並稱「楊左」。後來魏忠賢專權,他與反對閹黨的楊漣、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人一同被害慘死,時稱「天啟六君子」。據清代《桐城縣志》載,左光斗在家鄉被逮入京時,家鄉父老傾城而出,頭頂明鏡,手端清水,截住馬首,滿城號哭,「緹騎亦為之涕零」,幾百名鄉親含淚一直將左公送到黃河邊上。崇禎時,東林冤案平反,贈左光斗右都禦史、太子少保,謚號忠毅。為了紀念這位先賢,左光斗故里所在的村亦更名忠毅,後來簡寫為中義,一直沿用至今。
主旨:
本文明寫左光斗的忠貞行實,實紀史可法壯烈殉國之有自。全文以史公之出處為中心;第三段以史公之自白「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總結史公心志之堅苦卓絕。所謂〈左忠毅公軼事〉,尋思所紀內容實為「史忠烈公軼事」也。
全文大要:
以孟子之名言「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謂之仁」之聖賢精神融貫,左光斗之軼事即是「惠、忠、仁」之落實。「分財、教善」是因,而「得人」是果。錯綜互出,而「為天下得人」是全文的重心和精華。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記左公之「分財施惠」:
(一)此是「教善」之基,「得人」之因。而關鍵是左公識見之精確超卓。
(二)層次由左公之「視學京畿」至「使拜夫人」,而突出「解貂覆生」之分財恩惠,以見其「為天下得人」之仁心。
(三)「視學京畿」:以明「玉尺量才」的職責。「風雪嚴寒」:預伏「解貂」之難能。
(四)「伏案臥」:明此生之勤苦。
(五)「公閱畢即解貂覆生」:暗示左公識見之高卓、行文之雅、愛才惜才之切。
(六)「瞿然注視」:明前此未曾謀面。「面署第一」:明以瞭然其才。
(七)「召入,使拜夫人」:則志事之傳已定。以後之教善、為天下得人乃自然之理。
二段:寫左公最偉大的「教善」:下獄受酷刑,史可法設法探視,受左公的怒罵。
(一)敘史公探獄之艱難:左公所受之酷刑及其忠貞由此而見。怒罵之言、投擊之勢遂成石破天驚!
(二)綜結史公受教憬悟之深。
三段:寫史可法一生之壯烈: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以見左公之「為天下得人」。
(一)史公忠孝壯烈的人生,終極於抗清殉國。而在此無一語提及者,乃時代環境有大忌諱,方苞處境尤其險惡 也。故史公之行實僅及守禦流賊。而其最後抗清,壯烈殉國之大忠,則從史公之自白間接見之。
(二)「每有警…」、「令二人蹲踞…」、「寒夜起立,……」語句典雅簡潔,氣勢萬鈞。
(三)「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乃千古壯語,出自可法之口,卻源於左光斗之教。此「軼事」因此提昇了人文精神層次。
四段:記左公之大孝不忘本,事左公之親如己親。照應首段「使拜夫人」。
五段:明左公軼事之信而有徵。照應首段之「先君子嘗言」。
※明朝自太祖開國,晚年行事已淪入殘暴昏庸。成祖遷都迫於形勢,而居心施政多出私心。傳世繼續亦無賢君,閹宦弄權,朝政紊亂,民生凋敝,國運式微。但其國運依然延續二百七十餘年,其關鍵應是讀書人的氣節發揮了一定的力量。從方孝儒楊繼盛、於謙、張居正、左光斗、史可法等先賢,讓人感到:似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支撐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