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商場如戰場,但彼是誰,也就是說企業的競爭對手是誰,這仿佛是一個可笑的設問,一個無需爭辯的道理,但事實上,很多企業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結果被打敗了還不知是怎樣失敗的。現在市場波譎雲詭,變化莫測,只有全面瞭解自己的競爭對手,並及早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展立頭角。
直接的競爭對手並不是最具威脅的對手
許多企業往往把面對面的競爭者作為直接的競爭對手,這也是人之常情。汽車廠家的對手就是其他汽車廠家,房地產企業就是其他房地產企業。直接競爭對手與企業虎口奪食,直接威脅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很多企業為了讓競爭對手臣服而大開殺戒,想除之而後快。但無數事實已證明,商場上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從對手到朋友,雙方握手言歡,甚至攜手合作。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電腦巨頭惠普公司與康柏公司競爭了數十年,互不相讓,最後卻為了共同的對手——IBM和DELL公司,雙方相視一笑泯恩仇,結成了親家,形成了新的惠普公司。
很多時候,直接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最具威脅的對手,也往往不是最長久的競爭對手。拿直接對手作為競爭對手,往往使企業陷入眼前的競爭小格局,而忽視了長遠了發展利益,忽視了其他潛在的巨大威脅。當隱形眼鏡巨頭博士倫公司把其它隱形眼鏡對手趕盡殺絕,幾乎高呼勝利時,這時進來了強生公司,一個連年獲得佳譽的世界500強企業,一個博士倫幾乎無法戰勝的對手。無獨有偶的是,當格蘭仕通過一輪輪的價格絞殺戰把其它微波爐企業殺的血肉模糊、屍橫遍野,自己快要陶醉時,這時市場的擴大引來了大鯊魚——美的公司。格蘭仕的價格屠刀再鋒利,但對美的這個從價格戰的血堆中爬出來的企業來說,沒有太大威脅。
爭奪同一目標客戶群的對手是容易忽視的對手
客戶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利潤來源,沒有客戶,企業就沒有了發展的動力。因此,凡是與企業競爭同一目標客戶群的對手都應該是企業的競爭對手,而不僅僅是直接的對手。作為客戶來說,消費產品是滿足其特定的需要,只要是某一產品滿足了他的這一需要,他就不需要再消費其他產品了,如消費者口渴了,他可能會喝純淨水,可能會喝果汁,會喝茶、啤酒、可樂、牛奶、功能飲料等等,當然,只要是一樣滿足其口渴需要,其他的就不會再消費了。因此,所有提供這些類似產品/服務的企業,都是彼此直接或間接的競爭對手。而不僅僅是可樂的對手就是可樂,啤酒的對手就是啤酒。因此,當湖南衛視的電視節目不斷推陳出新時,緊張應對的不僅僅是其他省市的電視臺,廣播、報紙、雜誌、網路等媒體也是各使解數,因為大家都在吸引觀眾的眼球,都在爭奪舉棋不定的廣告主。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還可以說,即使生產同一產品,但彼此的目標客戶群不同,他們就不是競爭對手,如賓士的競爭對手就不是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因為他們的目標客戶群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吉利、奇瑞的客戶可能需要的是一種代步工具。而賓士則是客戶是顯示身價,證明自身價值的一種符號,因此賓士的直接對手是寶馬,潛在的對手可能是別墅、遊艇、出國旅遊等奢侈品消費。作為客戶來說,只要有一樣滿足了與其地位相稱的產品,他就暫時不會消費其他產品了。因此,當中國的股票大漲時,房地產投機的就少;而股票跌的慘不忍睹,而房地產市場漲的一塌糊塗,因為對投機者來說,房地產和股票只是他們賺錢的一種工具,只要讓他們賺錢,無論哪種賺錢工具就無所謂了。典型的溫州炒房團就是明顯的例子,溫州人買房子如同買白菜,低吸高拋,無非是把它當作投資工具而已,炒完地產後又炒汽車牌照、炒煤等,資金也就從房地產市場流走了。因此,作為房地產企業來說,不僅要研究其他房地產企業情況,還要看股市、匯市、黃金珠寶市場的走向,研究市場熱門行業對投機資金的吸引程度。
潛在競爭對手常常讓企業措手不及
成功者的背後有無數的眼睛在盯著,別人都在研究您是怎樣成功的,無不想取而代之。因此當企業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時,這時就容易忽視巨大威脅的來臨。其他掠食者看到你這裡有豐盛的美餐,他們就會悄無聲息的殺入戰場,讓領先者措手不及,甚至一敗塗地。這樣的進入者通常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行業相關者,包括橫向產業相關者,提供大致類型產品/服務的企業,如洗衣機的生產電冰箱,保健品的生產藥業。或縱向產業相關者,如上下游企業、相關關聯企業等。如上游生產汽車零部件的企業進軍整車領域,從事商貿流通的企業搞委託加工,貼自己的商品品牌等。行業相關者,由於對產業相對比較熟悉知道領先者的優勢在哪裡,更清楚領先者的命門之所在。因此,行業相關者一進入,便往往用見血封喉的招數,迅速改變行業格局。當中國的大家電企業相互打的沒有利潤時,利潤豐厚的小家電企業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海爾、科龍、美的等企業,無不是高舉高打進入小家電領域並迅速掠奪了巨大的市場份額,讓日子過的還滋潤的毫無戒備的小家電企業遭到了重創。當中國飲料巨頭戰事猶酣的時候,達能這個兇猛的獵食動物,宛如武林中的奪命高手一般,出手又快又狠,利用娃哈哈和樂百事資金短缺、需要管理升級的弱點,迅速將這兩個飲料巨頭一起連鍋端。娃哈哈和樂百氏這兩個曾經是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他們會成為一家人。
潛在競爭對手的第二種類型是其他行業的競爭對手,這些對手的很多業務與現企業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很多對手的名號企業可能聞所未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現有企業從事的行業市場/利潤引起了他們足夠的興趣。尤其是國人喜歡出名,沒賺幾個錢便迫不及待的宣告自己成功,把自己的經驗和光輝歷程全盤托出,殊不知這樣正好是引火焚身,危機來臨。當青啤在香港成功上市時,華潤這個外貿行業的巨無霸,通過研究青啤,發現啤酒市場是一個大肥肉,很有賺頭,於是悍然殺入戰局,成了青啤一個看不懂的競爭對手。因為原來的競爭對手大家都彼此熟悉,知根知底。而非行業相關者往往是行業的攪局者,他們採用的是原先慣用的戰法,與本行業差異很大,本行業原來的遊戲規則對其沒有太大的束縛力。如啤酒行業以往都是通過規模、口味來擴張取勝,而華潤則把啤酒行業當作資本運營的工具,通過並購迅速的成為了行業的巨頭。讓原有啤酒企業摸不著頭腦。因此,當劉氏希望集團從飼料行業進軍電解鋁行業、當民營企業從全面競爭行業進軍鋼鐵行業、電信行業、金融行業等壟斷行業時,傳統的依靠暴利來維持生存、機構臃腫、運營效率低下的國企,將如何與運行高效、機制靈活、習慣于低利潤生存的民營企業競爭呢?隨著中國的全面開放、外資的大局湧入、市場准入的解禁,市場從暴利轉向微利經營,行業潛在競爭者、攪局者是越來越多。
替代品,行業的顛覆者
替代品對現有企業來說往往是滅頂之災,尤其是隨著社會進入十倍速經濟時代,技術革新越來越快,替代品對企業的威脅也是越來越大。被替代的不僅僅是企業,甚至連整個行業都可能會被替代,讓企業與競爭對手一起消失。當柯達在膠捲市場上與富士、柯尼卡、愛克發等行業巨頭競爭時,他的眼光一刻也沒有離開索尼公司、佳能公司等電器製造企業,因為索尼公司研製的數碼相機根本就用不著膠捲,用的是存貯器,不僅容量奇大,可以反復使用,而且拍攝完畢後還可以修改。這都是傳統膠捲無法比擬的,這對依賴膠捲為生的柯達公司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因此,柯達也只能忍痛割愛,在歐美市場上放棄了傳統膠捲業務,全面進入數碼攝像領域。只是中國巨大的市場、發展的不均衡還讓能為柯達提供可觀的利潤,他們的膠捲業務還沒完全放棄。這樣的結局對本土膠捲品牌的樂凱來說,恐怕不是什麼好事,不知樂凱是否早已做好了應付數碼革命的轉型準備?
這樣的替代品不僅包括技術上的更新換代,還包括消費上、生活方式上的更新換代。中國郵政的衰落,除了傳統壟斷國企的機制不靈,思想僵化外,更重要的是網路的迅速崛起,現在的電子郵件已行使了同樣的功能。發送電子郵件已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以往需要動筆撰寫、反復修改謄抄,需要幾天甚至數十天才收到的信函,現在敲敲鍵盤發送,瞬間就能收到,而且還可以發送圖像、聲音等附件,這是傳統郵政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無獨有偶的是中國的呼機市場從迅速崛起到迅速的衰落,只經歷了短短的六七年左右的時間,因為呼機的功能手機全有,手機可以直接發送短資訊,還省去了尋呼小姐接電話、打字、發送這一系列中間環節。因此,當呼機企業喊出“一呼天下應”的豪情時,有沒有意識到自己被迅速取代的結局?當企業不認真研究市場大局、技術趨勢、消費趨勢,沒有快速轉型的決心和行動,被替代的局面很快就會輪到自己頭上。
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
事實上,企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很多企業並不是被別人打敗的,而往往是被自己打敗的,“天令其亡,必令其狂”,這句話描述一些中國的企業,特別適用,尤其是企業取得一時的成功,便雄心勃勃,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自己在某一行業的成功一定會在其他行業成功,自己在某一時的成功也成了永久的成功,把偶然的機遇當成了必然,沒能戰勝自己,結果自己把自己打敗了,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已發生了太多太多。飛龍、亞細亞、太陽神、秦池、愛多個個曾是天下無出其右的蓋世豪傑,如今成了人們追憶的物件。三株廣告刷遍中國,建立了除中國郵政之外的第二大人員隊伍,人員迅速膨脹、產品效用極度膨脹、領導人的信心更是無限膨脹。膨脹的過後就是人員的失控、資金的失控、管理的失控,最後讓一個老漢打倒了一個龐大的企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巨人的倒下也是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況下發生的,進軍電腦漢行業成功後,就馬不停蹄的進入到保健品、房地產行業,最後倒在了巨人大廈上,雖然靠腦白金重新起步,但這一栽就是數年。當企業家的豪言壯語被無數人員媒體傳頌、當企業家成了比影星還紅的人物被請來請去,當企業家被鎂光燈的光環照耀,自我陶醉不能自持時,這個時候可能就是盛極而衰,企業從頂峰開始走向了下坡路。當時過境遷,企業家再重思自己的五大失誤、二十大失誤時,可曾料想到,如果不是自己無法戰勝自己,又怎會淪落到今天的地步。
因此,企業家一定要保持一份謙卑的心態,永遠的創業,永遠的競爭,就象華為老總任正非所言,“我們只有成長,沒有成功”,“只有九死一生還活著,就是成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華為也成了與跨國公司直接競爭、讓跨國公司畏懼的不多的中國企業之一。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所謂的成功企業,比起外國巨頭來還相差甚遠,還需要堅守本分、默默耕耘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與跨國公司相提並論。另外,企業一定要與自己競爭,勇於革自己的命,用自己的新產品打自己的老產品,用今日之我戰勝昨日之我,這樣才能保持企業持久的活力。通用電氣之所以成為世界企業學習的楷模,除了卓越的領導人、優秀的制度外,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通用不等競爭對手下手,總是主動用自己的新產品打自己的老產品。海爾的日清日高,3M公司每年眼花繚亂的新產品問世,不斷的否定自我讓他們始終有創業的激情,企業一直長盛不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今市場上競爭對手千千萬萬,無不是吃著嘴裡,看著鍋裡,垂涎別人尤其是市場領先者手中的那塊蛋糕,總想分而噬之。因此,企業的經營者尤其是行業的領先者,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要以為自己已成功了,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否則一覺醒來,世界已變了天,自己就成為了潛在競爭者的獵物、成為替代者的殉葬品、更成了自我膨脹的犧牲品。因此,企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僅對行業現狀知根知底,更要對行業未來洞察先機,未雨綢繆,戰勝別人之前先戰勝自己,這樣,企業才能在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