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條康莊大道

求一條康莊大道

明師一指

倘若世間是學校,那麼我們都是來學習的;倘若世間是道場,那麼我們都是來修行的;倘若世間是舞台,那麼我們都是來扮演的。既然來了,不能白來這一遭,一定要用功學習,學習才有績效;老實修行,修行才有結果;認真扮演,扮演才得真實。

聽說有一種修行法門,簡單方便,易知易行,且終生受用。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就在眼前,快樂無邊,幸福無窮,也讓學習有成效,也讓每個人的角色扮演都很成功。這個法門就是明師一指!

不論您是公侯將相,不管您是販夫走卒;不論您學富五車,不管你一字不識;不論您家財萬貫,不管您一文不名,都無妨,也無礙;不必出家找家,只要在家出家。身在家,心出家;身在塵,心不染塵;身於相,心離相;身同流,心不合污。別人從外表看不出您在修行,您已然是一個穿著俗衣的僧人,您的「性能」與一般凡夫俗子大異其趣,迥然不同。別人看重的,你看淡了;別人爭搶的,您放棄了;別人執著的,您放下了。別人看重的是眼前的,是這一世;您看重的是往後的,是千秋萬世。別人執著的是妻恩子愛,您執著的是眾生大愛;別人爭搶的是名位財富,您爭搶的是功德智慧。

它告訴您「心」在那裡,告訴您如何「收心」。心不外放,收心是幸福的保障,心一外放,常是煩惱的根源。收了心,就守了中;守了中就沒有喜怒哀樂(【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沒有了喜怒哀樂,就是心安,從此可以常應常靜。不斷承擔,不斷放下;不斷放下,不斷承擔,日理萬機,方寸不亂,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常清靜矣。

它告訴您「心」在哪裡,如何「修心」。心不被污染,潔潔白白,乾乾淨淨,把心的污染源一一揪出、剷除。守了「戒」律,除了「貪」欲;培養「定」力,斷了「嗔」怒;啟迪智「慧」,去了愚「痴」;以「戒、定、慧」,去除心中三毒~貪嗔痴,從此心地光明,一塵不染,沒有牽纏毫無罣礙。

它告訴您「心」在哪裡,如何「用心」。用經營人際關係,廣結善緣;用心為別人設想,活在人家的心目中。用心投入,真情付出,用心發揮潛能,施展才華,不致暴殄天物,遺憾終生。

它告訴您「心」、「口」、「身」如何同時下手,「理」、「氣」、「象」一併著力。修心、修口、修身同時進行~守中可以修心,念咒可以修口,叩首可以修身。修心就是存好心,修口就是說好話,修身就是做好事,一併著力,日積月累,假以時日,行功立德,不可限量。

常言道「江湖一點訣」、「一竅通,竅竅皆通」、「一心了,三心了,心心皆了」。人生的「訣竅」在哪兒?人的「心」地何在?通了竅,得了訣,了了心,余願足矣,夫復何求?

求一條康莊大道

人到退休之後,似乎發現一切都是空的!以前力爭的,現在失效了;以前管用的,現在沒用了。筆者以前力爭的證書也不少-大學的、碩士的、講師的、副教授的-這些賴以餬口的工具,現在都失效了。以前管用的記功、嘉獎、獎牌,來自行政院長的、教育部長的、省長的、教育廳長的,各社團的-獅子會、扶輪社、青商會、同濟會、直銷業、人壽保險業、房屋仲介業,黨政軍的,各大企業的,應有盡有,少說不下兩百個,現在卻都無用了。

想想這輩子已無所求,不求財富、不求名位、不求學問,但求一條康莊大道,走得寬廣,走得平坦,走得自在,走得逍遙,此生夫復何求,余願足矣!

求一條讓我們發揮潛能,淋漓盡致,且能走出自己、活出全新自己的一條路。

求一條讓我們過得健康、快樂、首諧、充實的一條路。

求一條讓我求得解脫、不受束縛、不受欲望擺佈,但受道德約束的一條路。

求一條讓我們懂得自動改脾氣、去毛病,放下私心和偏見,進而為別人設想,時時利他,不但爭一時,也爭千秋的一條路。

求一條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奉獻最快速的一條路。

求一條讓我們知道來處、達本還源、歸根認祖的一條路。

觀自在

《心經》開宗明義就說:「觀自在菩薩……。」人人都是觀自在菩薩,只因迷失了自己,找不回自己,亦成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心往外放、六神無主,己永遠不在;心不作主,耳目導心,淪為凡夫,小人之流,良堪浩歎!

「觀自在」---觀那裡在自在,看甚麼都自在;看別人也自在,看自己也自在;做甚麼都自在,做完事更自在。為什麼?只因為「自己永遠在」!心作主,就不易被外界所迷惑,不受境絆,不為物遷,心導耳目,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自在就專心,全神貫注,事必有成,「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凡事成於一,敗於二三」。天下事一心一意一定成功,三心兩意註定失敗。

自在就自由,所謂自由自在。真正的自由是解脫,不是束縛;真正的信仰也是為求解脫,不求束縛。很多人怕信仰,以為一信仰之後,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能,好不自由!還是現在比較自在,要做甚麼,就做甚麼。殊不知那是受欲望的擺佈,以為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一點都不受合理的約束,天下不亂大都肇因於此。

自在就感恩,感恩才自在,感恩就有福。常懷感恩,心平氣和,不致無明火上身,傷了別人,也損了自己。「一把無明區,能燒萬里功德林」。

自在的人心胸開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怨恨就漸漸消除);不會嫉妒,見人都好;不會嘴尖,長不出象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自在的人不會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一直在得失之間打轉,痛何如哉!自在的人曉得「得失一體」,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失中有得,得中有失,看淡得失,甚至更提升自己,達到「無得無失」之至境。

自在的人懂得放下。放下才自在,遇事全力以赴,事成擺在一邊,「以無為之心做有為之事」。事要有為才有成,心要無為方無礎。自在的最難得,富在心靈,身外可能一無所有,心中必然無所不有。不似常人身外無所不有,心中卻一無所有。就因為他們捨得,「捨其所擁」,方能「擁有所捨」。

信仰

為甚麼要有信仰?信仰究竟為了甚麼?很明顯地,信仰是為了「求解脫」,而不是「求束縛」。很多人何以談到信仰而色變,好似一旦有了信仰,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能,好不自在;看看現在我多好,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喜歡喝酒也無妨,喜歡女色也無礎,看起來多自由!殊不知那才是「束縛」 - 受慾望的擺佈,而不是「解脫」 - 受道德的引導。

為甚麼有人看到酒,就醉了;看到色,就迷了;看到錢,就愛了;看到位,就爭了,那不是受制於「酒、色、財、位」嗎?有些人儘管好酒當前、美女在懷、不義之財等著他、好的名位讓著他,他卻能視若無賭、毫不在乎?因為他不貪財、不好色、不醉酒、不愛權勢,那才是真正的自在 - 「仁者無敵」 - 不動心、不起意。

想想,表面上自在的卻束縛,表象上束縛的卻解脫,很多人誤信了表象的自在,排斥信仰,不求內心的解脫,一旦事不順心就發火,一句冤屈淚兒多,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可憐,不是嗎?信仰不獨求解脫,還能讓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綻放出生命無盡的光輝。有信仰的人懂得把妨礎自性發蠟的因素一一揪出剷除,讓麗日重現,讓人人都受不了脾氣、毛病、私心、偏見.....等通通蒸發。

修行首要就是放脾氣、去毛病,放下私心和偏見。想想酒色財氣這四樣東西害人多深?為甚麼事業沒有助力?為甚麼人際關係施展不開、不受歡迎、人見人厭?為甚麼腦子僵化不靈光?為甚麼常受無明煩心?無疑地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的信仰,不肯修行,而讓這四樣東西始終纏身,不肯離導致原本的康莊大道越來越窄,變成羊腸鳥道,甚至走投無路,到頭來抱怨終生,了此一生。

可見信仰力量有多大!修行要務有多重!信仰會產生力量,可不信乎?修行乃人生要務,可不慎乎?

信則靈不信則零

信仰會產生力量,誰都知道。佛家講「信愿行」三資糧,有信就有愿,有愿就有力,有力就去行,行久必證果,所謂「常為必成,常行必至」。

談到信仰,誰沒有信仰?儘管有人說,他甚麼都不信,仔細想想,甚麼都不信不也是另類的信仰嗎?有人自視甚高,總瞧不起那些有信仰的人,說什麼「不迷不信」,認為信者都是迷者;又說甚麼信不過自己的人才會去信仰。

殊不知真正有信仰的人,必然都已找到了生命的原點,掌握了生命的實相,總希望在有生之年綻放生命的光輝,認真的過每一分鐘;而且也因為了悟生命的本體,更知道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懂得借假修真,懂得背塵合覺;人家爭的,他們就讓;人家要的,他們就給;人家捨棄的,他們反而珍惜;人家看不破的;他們看破了;人家想不開的,他們想開了;人家捨不得的,他們捨得了;人家放不下的,他們放下了,不是嗎?這些例子,俯拾即得、比比皆是。筆者有幸接觸各方信仰虔誠的人,莫不如是。

其實「誠則靈」、「不誠則零」、「信則靈,不信則零」,信仰對人生的影響,甚已超越生命。為甚麼有人可以為信仰而犧牲一切?可以「殺身成仁」,可以「捨生取義」,可以「死守善道」,可以「為道犧牲」─殉道而在所不惜?這是何等力量使然?無非信仰可致。信仰不真不誠的人,是很難了解個中三味,更無法體會信仰的真諦,卻又大放厥辭,明嘲暗諷,暴露無知,絕非智舉,不可不慎!

「天」是甚麼,值得您我仔細推敲、用心揣摩,衪是影響您我一輩子的「字眼」(key words)。

為甚麼有人「敬天地,禮神明」,有人卻「無法無天」?有人不但不怕受法律的制裁,也沒有天地鬼神的觀念,當然也就無懼於良心的譴責了。也難怪這兩種人一輩子的所作所為截然不同、大相逕庭。

《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這個「天」指的又是甚麼?衪為何能夠賦予人類,甚至萬物自性?為何能讓人類,甚至萬物都能運用自如?所謂「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壞」,如同布袋戲中的那一隻手,一旦離開,那怕是再厲害的角色、再風光的人物,都將應聲倒下,無一例外。換句話說,性就是靈性,有稱神性、佛性、自性、天性、本性……不等。靈性在的時候,一切都「靈」;靈性一旦不在,不管您是誰,就不靈了,就失靈了,也就是故障了、無用了。靈性的作用可謂大矣哉!衪是「生心」(性)的,衪是「心之源」,心因衪而生。心又是人類的主宰。國父說「人者心之器」,人,充其量也不過是心的工具罷了。

人得一可為「大」。「一」又是甚麼?為何那麼受用?得一之後,就是大人,就是大器,就有大用。佛家說「萬法歸一」,道家說「抱元守一」,儒家說「執中貫一」,這個「一」到底是甚麼?一就是一切,所謂「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當年神光大師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又講得那麼生動貼切,所謂「泥牛過海,木馬嘶風,天女散花」,講的就是「萬法歸一」;無奈也有幸碰到一位道行更高、修持更女的一代袓師-達摩初袓,蒙其點化「一歸何處」,當下頓悟,成為東方第二代袓師,才有「不知到底一歸何,是以神光拜達摩。立雪少林為何事,但求一指躲閻羅」的偈語,並蒙達摩初袓賜名為「慧可」。

如果您我這凡夫俗子,也有幸得「一」,就非同小可、不同凡響了!當下即成「大人」(孔夫子所謂君子三畏者之一),就有大用無疑。進而再把「一」發揚光大,豈非與天暗合?(人得一為大,再把一發揚光大,就是天)這時就是「配天」,與天媲美,與天匹配,達到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那就是聖人。孔子也因此之故,而被譽為「道貫古今,德配天地」。平常人雖然不能做到配天,起碼也得「順天」,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上體天心、下合人意,事事稱心、處處如意,暢行無阻、通達無礙。

電視上曾播出的「神州懺悔錄」就明顯地揭示出這一論點。自古以來,有道明君體天順人,不敢忘天,秉天心、應人事,像空氣、陽光、水,給人多少好處,卻又讓人感受不到衪的存在;如同我們活在空氣中,也感受不到空氣的存在那般的自然;也像魚在水中,也感受不到水的存在那般的自在,正所謂「大恩不言謝,大德沒有感受」。就像父母親天天請我吃飯,還幫我洗衣服,我卻未必感受得到父母的存在。要是哪天有朋友連續請我吃三頓飯,我就會頓覺難為情、不自在呢。

老子在《道德經》上所謂「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親近您、說您好、讚譽您,像春風、親和力強、柔軟心夠;其次「畏之」,看到您之害怕,像秋霜;其次「侮之」,可以屈辱於您,到這時候那就可悲了。無道昏君卻假天意之名,行一己之私、遂一己之慾,背天橫行、無惡不作,歷史上這樣的昏君屢見不鮮。

「天」是公的,故稱」天公;正如道是公的,故稱「公道」,理也是公的,故稱「公理」,只有欲才是私的,才稱「私慾」。故「上天無親,唯德是輔」,故「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總而言之,「天」不是物質層面的天,衪是至高無上的,生天生地生萬物的天。人總在天之下,不能忘天、不能背天、不能逆天;統治者、主其事者和執者,更應該體認這一點。「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不能以為自己就是天,順我者昌,甉我者亡,專斷獨行、剛愎自用,「背天」行事、「橫行」無道,這就與「背天橫行」的禽獸無異了,終會淪落至眾叛親離的深淵,無以自拔。為人既然「頂天立地」,所作所為總要對得起天--「順天」,進而效法天、學習天--「配天」,與天地並壽,與日月合明,期能臻於聖人之至境。

愿力、佛力與業力

一家人志同道合,聚在一塊談玄論妙,不道人長短、不說人是非,也是人生得的享受。

現在是知識爆發的時代,子女們藉由各種管道,例如上網所得的訊息很廣,有時的確是遠超過我們這一代的。

愛子博士仁性喜涉獵各類書藉,除了專研管理(大學讀的是工業管理,研究所上的是工管研所),也旁及老莊、孔虛、佛陀的思想,只是年紀尚小,人生閱歷仍嫌不足,尚待充實,不過對其思想的導正、行為的指引,無疑的都有積極正面的作用。

本來筆者提及愿力與業力的問題時,也提到動力與壓力,博仁在旁提及,如再加上佛力更好!他並提出他所看過一本書的觀點。

他說,有一次阿難尊者向佛陀說,若有一勺鹽巴一定要掉入一杯水中(意指業力,擋不住的)此時十方諸佛伸出手要擋住鹽巴掉入水中,有否可能?

佛說:「不可能!」但若如此,成佛有甚麼用?因為佛力還是有限的,不是嗎?

佛說:「不然!」儘管佛力不抵業力,但是佛力可以將此杯水蔚成一條大何(意指愿力)。雖然業力擋不住,但是一勺鹽巴掉入一條大河中,卻是起不了甚麼作用的。

筆者聞之,頓有所悟。佛力雖然不抵業力,換言之,債主最大,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佛也無奈;但是只要信佛、學佛,佛卻可暫時擔待,給您緩衝時間,只要您趕緊行功力愿、戴罪立功、將功補過,立大愿(愿大力大)、行大功,將一杯水變成一條河,儘管擋不住鹽巴的下墜,因為這是業力使然,但是讓一勺鹽掉入一杯水,與掉入一條河中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掉入一杯水中,水質變鹹,改變了水質;掉入一條河中,卻無啥感受。業力已經造成,自作自受,只有自己承擔,佛也擔待不起;但是若有愿力,發下宏誓大愿,驚天地、泣鬼神,踐及履及,便可化解業力。可見解鈴還需繫鈴人,自作還得要自受,別人最多只能給與助力。不管天助人助,動力還是要自己給,愿力還是要自己發。

自古以來,成仙作佛的都是發下宏誓大愿,大家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不渡盡天不眾生,誓不成佛」,地藏古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彌勒古佛「要把大千世界化成蓮花邦」,濟公活佛「要渡盡三曹」都是乘愿而來的,愿力無窮,業力盡消,成佛有餘。

天時、地利、人和

常言道,天時地利人和,好像多以「天時」居前為重,「地利」、「人和」居後為輕。不過孟子在「公孫丑下篇」即直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又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又說:「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可見我們最能把握的、操之在我的,當然是人和,其次才是地利,天時則又次之。

我們又常聽人說:「自助而後人助,人助而後天助,人助、天助究竟不如自助。」理出一轍。自助是動力,操之在我;人助、天助都是助力,卻未必操之在我,所以人助次之,天助則又次之。可見只要訴諸一己之力,才能成就的最容易,也最有把握。

例如,想要拿個博士學位,靠自己努力就能獲致的,就比較容易。又如成聖成賢,靠自己不斷修為就能達成,也比較容易;儒家故「人人皆可為堯舜」,佛家也說,眾生畢竟成佛」。至於想當大學校長、部長、立委,甚至總統,儘管您一切條件具足,也未必由您來當,還是得由眾多競爭者中角逐而得,那就得看個人的「造化」了,而且與個人的「因緣」有關。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準備好一切條件,然後待價而沽,所謂「機會是給準備完全的人」所謂「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人和一俱再配以地利、天時,勢如破竹,銳不可擋。

有一次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不要因為我是師長,你們就如此拘束。平常你們常說,沒有人知道你們,倘若有一天有人知道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將如何應付?」

子路率先應道:「倘若有一個千乘之國,儘管攝手大國之間,還加之以師旅、因之以就可使饑饉,只要由我子路來治理,不消三年工夫,就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微微一笑,子路顯然是個軍事家無疑。

冉有說:「假如有個方圓六七十里,或小一點五六十里的地方,由我冉求來致哩,只要三年工夫,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有是個政治家無疑。

公西華呢?他說:「我不敢說能,但我願意學,像宗廟之事或會同之事,穿朝服、戴禮冠在朝廷上執禮或接待,這些我還可以做得到。」孔子認為公西華是個外交家。

孔子又問曾點:「那你呢?」曾點正在鼓瑟,提供他們交談時的背景音樂,一聽孔子問及,馬上含瑟而作,說道:「我跟三位學長一為軍事家,一為政治家,一為外交家不同。」孔子說:「談談何妨,也只說說個人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當暮春時,春服既成,成人五六個,童子六七個,到沂水洗洗澡,在樹下乘乘涼,然後大夥兒一齊唱歌回家。」這算什麼志向呢?可是,孔子卻長嘆一聲說:「我比較欣賞曾點的志趣呢。」

筆者認為這正是大同世界的寫照,若不是世界大同,那有這種閒情逸緻。傅教授佩榮更進一步認為,曾點能同時把握天時(暮春)、地利(沂水、舞雩)、人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於一處,境界更高。正如觀今「天有意,地有情,為人當以仁為內,德施民,理化啟,智辨清,互助而合作,相輔共相成,果能如此,人和一俱,勢如破竹,風行草偃,無處不光明矣。」

天爵與人爵

究竟是天爵貴?抑人爵貴?到底是道名高?或功名高?很多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人爵哪有天爵貴,功名焉有道名高!」但環顧周遭,總統與道長同座,誰尊?天皇與教皇共席,孰長?在人間,重俗名,凡人必以總統為尊,以天皇為長;在修行領域裡,重聖業,修行人必以道長為尊,以教皇為長。總統、天皇重功業;道長、教皇重德業。

有人不以俗名為尊,哪怕是萬萬人之上的皇帝,或一人以下、萬人以上的太子、公主,像順治皇帝、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寧可拋棄俗名之尊、人爵之貴,而去修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為垂名千秋萬世、萬人同瞻共仰的佛菩薩。

再看看人爵之得、功名之成,得與人爭,何其難也!國內2000年總統大選,總統候選人卯足全勁,衝刺的那一幕幕、一景景,永遠教人難以忘懷。聲嘶力竭,劍拔弩張;絞盡腦汁,口誅筆伐;揭人瘡疤,挖人隱私;大放厥辭,無所忌憚;亂開支票,不思善後;衝鋒陷陣,舍我其誰;逢迎作揖,選後獨尊;政見闕如,攻訐為上;權謀用盡,德行不足、、、,一旦勝選,也僅四年,看在修行人眼裡,總覺得不償失,把這些心力、精力、體力耗在選舉上,實在是不合算!

若能將其移之於自覺覺他、自救救人、自渡渡人之上,才是上上之策、明智之舉。看看無數修行前輩們,到處受人尊敬,奉為上賓,前扶後擁,一呼百諾,只要不反道敗德,不逆天行事,這個天職可是終身職的;而且,這個天職不必與人爭,只跟自己爭,百年之後,仍然留在大家的心目中,裝金身、蓋廟宇,俎豆馨香、萬代瞻仰,讓大家永懷長思。

聰明的,想一想,天爵與人爵,孰貴?道名與功名,誰高?

這是最近有幸在一次聚會時,與一貫道總會施理事長施前人慶星一同用餐時,敬聆施理事長的一席話有感而發。

乞丐囝仔-賴東進

一口氣看完了愛子博仁得的《乞丐囝仔》-賴東進所著的一本書,心中真是百味雜陳,震撼了許久。日本「阿信的故事」那只是筆者早期生活的寫照。筆者生於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正值物質最匱乏的時候;常憶起童年的種種,與阿信的遭遇如出一轍,故而看了阿信的故事,也感受銀深。不過看在現代年輕人的眼裡,阿信的故事有如卡通,有如天方夜譚;而進的故事那更是極少數的遭遇,遠比阿信的故事更感人、更深入,更有切膚之痛。筆者的確有太多的感受。

一、「乞丐囝仔」可真是一字一淚、一句一血,這種庭的組合,可謂集天下之大不幸於一爐,絕無僅有。父親是瞎子,母親與大弟精神異常又重度智障,一家十四口的生活重擔,全靠賴東進一人討飯乞食。偌大的生活擔子由一個小孩子來承擔,壓力之大、責任之艱巨,大概只有身?其境者才能體會。

二、阿進雖然身擔一家生計重擔,卻不以此自豪,仍然乖乖地聽從父親的教誨、指責、謾罵。四十多年來也沒有得到父母親一絲一毫的愛、照顧與關懷,卻依然無怨無悔,的確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三、在墳墓地裡睡了十年,忍受了二十年無數的譏諷、恥笑與鄙視,仍然屹立不搖,不被擊倒,筆者真是打從心裡佩服起,如此惡劣生活條件,筆者一天也捱不過去。而阿進卻憑著一股不服輸的意志,客世人證實,即令是乞丐囝仔,終有出頭的一天。

四、阿進的姊姊為了讓阿進讀書,竟然犧牲小我,忍辱負重,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此等無奈,也叫人掬起同情的眼淚,真是家庭的最大悲劇。

五、阿進的太太麗霞不可多得,明知嫁過去是這樣的一個家庭組合,還願意投入,意志堅強,不屈不撓,多少更好的機會等著她,她卻視若無睹,死心塌地與阿進結合,共組家庭,看在筆者眼裡,也是難能可貴,不可多得。

最可貴的是阿進始終沒有倒下,堅持到今天,也不曾放棄過人生。環境如此險惡,經濟如此困頓,遠遠輸在人生起跑點上的,今天卻突破了、超越了,樣樣名列前茅,還當選了一九九九年的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滄海桑田、世事多變

世事多變,滄海會變成桑田,桑田也會變成滄海。換言之,圓的會扁,扁的也會圓;光奪目的會褪色,已褪色的也會重現光輝。

君不見,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上檯面、上鏡頭的,跟往昔大不相同,執政黨一變而為在野黨,變成監督的角色,而在野黨也在一夕之間變成了執政黨,大權在握,截然不同;互換的角色相信一下子也難以適應,不過這是國內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是政權的和平轉移。或許也因為是第一次,有人感受太深刻,一下子無法接納,甚至聚眾抗議,光怪陸離的現象層出不窮。這是民主政治的一大污點。贏要贏得光彩,輸也要輸得起。

但看西方歐美各國黨的輪替、政權的轉移,簡直是家常便飯,無須驚訝。好的、大家肯定、認同的,才有機會繼續執政。可見執政者的壓力有多大,要以百姓的福祉為依歸,國家的安全為準繩,社會的安定為重鎮。一旦失去了民心,就會遭到下台的命運。可見民心的向背決定了執政與否,亦可見得外在現象變化多端,任誰也掌握不住。

聰明的你我應該好好想想,何者是操之在我的?何者是我有主權的?像修行、煉性、培德、行道,所謂「人人皆可為堯舜」,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謂「眾生皆具佛性,眾生畢竟成佛」,這些都是操之我的,我自己就有有主權能掌握的,若不去掌握,就是愚蠢的。相反的,不是操之在我的,自己根本無法掌握的,卻嘔心瀝血、用盡心機要去掌握,也是不智的,不是嗎?

人定勝天乎?

今年(八十八年)九月二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是個夢魘的時刻,久久揮之不去的;百年來台灣地區七‧三級最大的地震發生了!一夕之間震碎了多少美夢,震垮了多少家庭,震出了多少問題,也震醒了多少良知。受困的、失蹤的不算,死傷者根據初步統計就多達一萬多人,還在持續增加當中。多少人的財產毀於一互,單單新竹科學園區的損失,根據最初估算,就多達一百億。人生無常,莫此為甚!萬萬沒有想到,一個晚上,只消極短時間的地震,形勢完全改觀,整齊雅緻的高樓大廈,傾的傾、倒的倒、陷的陷,滿目瘡痍。前一晚上大家還同樂在一起,歡笑在一起,只過了一夜,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生死永別,慘不忍睹!

由此筆者悟出了一些道理,不揣鄙陋,提出就教。

人生無常,莫此為甚!明天都保不住了,還爭什麼?也難怪有人說:「死人沒有今天,活人沒有明天。」既如是,把握此刻最屬實際,當下就是修行。把握每一個當下,綻放生命的光輝,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才最為真實。

人要人死人不肯,天要人死有何難?一個地震、一個水災、一個旱災,多少生命化為烏有?多少生機蕩然無存?多少財?消失殆盡?也難怪有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人生在世,多順著「天」理,多問「該不該」做,少循著「人」慾,不要只關心「想不想」做。又說:「天助自助者。」人多自助,天助自然接踵而至,不必強求;不肯自助,上天也斷然不會去做「助紂為虐」的事。

人定勝天,抑天終定勝人?「人定勝天」具有積極鼓舞的倫用,不受生來的限制,很多殘而不廢、障而無礙的事例,就是最佳的寫照。不過仔細想想,筆者還是認定「天終定勝人」才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最後墜毀了,跟誰挑戰啊?無疑是跟「天」,如此哪有不墜毀的?也難怪有人題了「人定勝天」的石矗立著,看在上天眼裡,當然不是味道!人類怎麼這不自量力呢?最後來一個大颱風,把原本固若磐石的石柱掃去了最上面三個大字,只留下最後一個大大的「天」字,天意可見一斑。

如此的大地震,一震下來,你我只是比較幸運的沒有遭劫、沒有罹難,想想那些難者、遭劫者,他們甚麼都沒有了,萬有化成無,有的連生命也蕩然無存;我們還是站著的,他們卻躺下了。但活著就有希望,存在就有價值,我們應該感恩這「劫後餘生」的何其珍貴,更應把餘生,一方面綻放生命的光輝,為更大多數人謀最大福祉,一方面慷慨捐輸,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受災者盡速重建家園,撫平那創傷的心靈,才是上上之策。

人生不可虛度

日日就怕虛,人生就怕白來。想想年近花甲,究竟留下了多少痕跡?自我成長了多少?為別人付出了多少?捫心自問,愧疚難當!走的那一刻會不會心安?會不會無憾?筆書自忖,只要每天看點書、寫些文章,講該講的話,渡化芸芸眾生,做一場專題演講,引迷入悟,做一些有益於世道人心、利他利己的事(如辦道),那麼這天就不算虛渡了倘若上列各項皆具足,不但不算虛渡,更稱得上充實;若具足其間二、三項,聊至一項,也還不算虛渡;若一項俱無,那真是蹉跎光陰、浪費生命了!

不過,人生要過得充實,達成圓滿的生命世界,還有很多前提,諸如是否有健康的身體。倘若每天纏綿病榻、呻吟哀號,自救不得,何能救人?要想有所作為,哪有餘力?了不可得。故而健康的身體無疑地是生活充實的第一步。

其次是快樂的心理。倘若每天愁眉緊鎖、愁容滿面、困坐愁城,智慧不開,自己都快樂不起來,怎能把快樂帶給別人?故而快樂的心理也是生活充實不可或缺的要素。

再其次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倘若每天跟別人格格不入、芥蒂橫生、衝突迭起,每天忙著處理這些棘手的人事問題已力不從心,哪有餘力作充實自我的功課?故而和諧的社會當然也是生活充實的左券。

可見人生要過得充實、不留白、不虛渡,非得從生理上求其健康、心理上求其快樂、社會上求其和諧做起,方期靈性上求其充實。換言之,每天「健康、快樂、和諧、充實」,樣樣俱全,人生就不會白來這一遭。這八個字正是筆者終身戮力欲期達成的指末呢!

悄悄的來也要悄悄的走

人生在世,能夠自行把握的、操之在我的雖然不少,但有些卻是人力再怎樣也不及掌控的,像生死!不管您使多的勁、費多少的心、盡幾許的力,都無濟於事,也是不能改變分毫。毋怪乎像莊子這號灑脫自在的人物,連妻子死了都可以鼓盆而歌的人,也要感慨:「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

生死既是自然現象,當然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況且有生必然有死,誰也不能例外。也難怪有一次有一個兩歲的嬰兒突告夭折,其祖母傷痛欲絕,要求其子再生一個,其子竟然答以:「媽,不要再生了,生了還會死呢!」(說的也是,標準答案)的確是不生才不會死。可見人生人死,跟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日升日墜似乎沒有兩樣。人生固然值得慶幸,多少人笑著迎接我們的到來人死卻未必要痛哭,反而應該笑著走,瀟灑走一回。生的時候,我們是哭著來的,人們笑著迎接我們;死的時候,至少我們要笑著走,至於別人哭不哭那與我無關。最可悲的是自己哭著走,別人還笑著送我們走呢!

生的時候,我是悄悄的來,也許驚動了一些親人;死的時候,我更希望悄悄的走,不要驚動任何人。生死對我來說也許是件大事,對別人來說,也許只是小事一樁。我更期盼我走的那一刻,把喪事當作喜事來辦,把我這輩子作過甚麼事公諸於事就好了,不驚動任何人,也就是「不發訃聞,不收奠儀,不受禮拜」,一定要做到這「三不」。

有時候電視上看到一些角頭老大,在械鬥喪生後,告別式上竟然擺出偌大的場面,一些達官顯宦、殷商巨賈甚至還致輓聯、輓幛、花圈、花環,位增哀榮,較之一般平民百姓,甚或公候將相的哀榮場面,有過之而無不及,真是不勝唏噓、感慨萬千!似乎只以成敗論英雄,也不論他在哪一界、哪一道了。

筆者一直認為,假如一定要留下一些痕跡的話,一定要留在大家的心目中,心坎裡,才能永不磨滅,不是那半天、一天的哀榮場面所可比擬的,您認為呢?

彌勒古佛的修行法門

道是什麼?道就是彌勒古佛的修行法門-道化家庭,在家庭修、在社會修,夫妻相敬如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好、敦親睦鄰。知道道好就不與人計較,自動去圓融別人,別人有錯他自己知道,自己會改。

現在是彌勒佛當運,彌勒佛掌理天盤,彌勒真經有云:「紅陽了道歸家去,轉到三陽彌勒尊。」求道那一天,講解三寶時,道是什麼?三寶關訣印、上三師、近三師..,求道後我們就是彌勒佛的眷屬,我們要好好修持彌勒法門,何謂彌勒法門?彌勒法門就是菩薩的法門,什麼是菩薩法門?就是儒家所講的正已成人,佛家所講的自覺覺他,自己好還要幫助別人好,所以彌勒佛是當代掌天盤的祖師,祂在一百多年前又來轉世為路祖上中下一,歸空後老母敕封為金公祖師,又稱儒童金公。儒就是儒家思想,就在家庭、在社會修,要弘揚儒家倫理道德,促進世界大同,每人都是佛、眾生都是佛,都修自己的良心本性,每人都修得好好的然後回去,此期叫做白陽期。天時可分青陽、紅陽、白陽三個時期,青陽期是燃燈古佛掌天盤、瑤池金母辦收圓,離我們五千年前;紅陽期是釋迦牟尼佛掌天盤、王母娘娘負責收圓;現在這時候,是月慧菩薩又來轉世為中華聖母辦收圓。所以拜師當知師之由來,我們要拜當代的彌勒佛、濟公活佛、月慧菩薩,我們不是不拜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燃燈佛、沒有釋迦佛,也沒有現在的彌勒佛。根據佛教的說法,彌勒還要在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會下生,這真是天文數字,五十六億年要等到什麼時候?各位觀看今日的社會已經變壞了,現在是處在相當困難的時候,是龍蛇雜處的時代,外面的人如果沒有修道,什麼事都敢做、都做得出來,在台灣、日本都有這樣的社會新聞:十七歲的青少年砍死自己的父親或母親,自己的親生父母竟然殺得下去,真是太沒有人性了!所以現在再不教化,如果再不傳道、教大家修道,不注重生活常規、倫理道德,那麼社會太危險了,國家會滅亡。道是恢復古禮文化,重整人間倫理綱常,以進入大同世界,我們這批人就是專做這種事,道是攸關自己性命的一件大工程,不是誇大其辭(詞?),沒有其它的行業比修道辦道還尊貴、更重要了。所以師尊說過一句話:「人爵哪有天爵貴,功名焉有道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