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點傳師的修辦精神

老點傳師的修辦精神 後學林杏如敬書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吾輩蒙沾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開荒寶島台灣已逾六十多載。前人輩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受盡天考人驗,辛苦備嚐而奠定了豐圓的大道場,供後學們穩定地修辦。但老前人、前人已相繼佛歸本位,雖然不休息菩薩在天繼續精神領導,卻已無法親炙慈顏。有幸的是,台中道場有位老點傳師,老人家今已八十一歲。十七歲隨老前人來台,至今六十多年的歲月,幫助老前人、各位前人,奉獻道場,無怨無悔。由青年的開荒時期,官考連連,挫折打擊,仍然愈挫愈勇。為了開荒前賢的生活,幫忙同德商行經營近十年,沒有薪水,所有收入,供道場所用。又奉老前人之命,到各地幫辦開荒,功成身退,從不居功。一路走來,一步一腳印,百般淬鍊,留下許多德範,使身為後學的我們讚嘆與景仰,茲將老人家修辦精神擇要略述如下,以表孺慕之情。◎尊師重道 敬上愛下 老人家從十三歲就在道場學習,對於前賢輩敬順有加,凡事請示,事後回報,確實做到「未命不敢先、有命不敢違、既命不敢後」;另外,他老舉止中規中矩,為了辦道,沒有自己,前人一句話,國內國外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正是聽師調遣、尊師重道的典範。對於後學愛護備至,常能將心比心,體會生活之不易,於日常生活中噓寒問暖,關照後學,無微不入,見有困難的道親,都想辦法幫助,常讓後學們感動莫名。且不分你我,見道成道,成全無數道親發心修辦。很多前賢都說,老人家給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感覺。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後學最敬佩的是老人家的學習精神,老人家說早年的學業,只上到中學程度。踏入道場後,完全是自學而得的學問,字典就是老人家的啞巴老師。每每看到一篇文章,不懂的字句,通常我們都先跳過,老人家一定馬上查字典,並做筆記,走到哪裡,看到有好文章或對聯,必用筆記下來。不只學問如此,各行各業很多知識,老人家都能說得貼切,讓人佩服,這都是學而不厭的精神所致。並且鼓勵我們修道人要學養俱優,肚內知識要像雜貨店,要什麼有什麼。也要我們溫習已知、學習新知、探索未知,自己七十歲還要學電腦。因為老人家博學又平易近人,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親聆慈語鼓勵一番,便如春風化雨,進而發心修辦。故而一場又一場,一班又一班地上課,有時一天連續講課六小時,聲音也不會沙啞。早期後學們有幸,蒙老人家成全,長期為我們上課,不管人多人少,從四書、老莊、壇經、金剛經到法華經、顏子聖學等,甚至還有忠經、小學,我們從沒聽過的書名,都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解,希望我們明理後能精進修行。

◎自奉儉約 養生有道

老人家承自白水聖帝的家風,生活儉約,不隨意浪費,自立更生,不給道親添麻煩。偌大年紀了,一切生活仍是自理。且養生有道、飲食有節,晚餐後即不再多吃東西。每天運動,他老常說:要活就要動。八十多歲依然精神抖擻,很多年輕人自嘆不如,請示老人家如何養生?他老說:「心中無物」。此心中無物正如老子的寡欲、諸葛亮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乃現代修行人,處在物質豐厚的社會,必須深思的一門功課。

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尤其走在修辦路上,面對很多取捨、挫折與考驗,要如何能保有一顆不退轉的心呢?老人家說他這麼長的修辦歲月,始終抱持著「誠、恆」之心。誠恆二字就是考驗的試金石。老人家修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給後學們以身作則的表率,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讓我們努力效法與學習他老的修辦精神。(本文轉載自~台中道場40週年慶大屯區感恩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