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進四技數位多媒體系一甲 N112C437 阮少君
進四技數位多媒體系一甲 N112C437 阮少君
1961年4月12日,周三 凌晨,一架飛行器緩緩升起,在這顆蔚藍的星球上,有一個人將創造歷史。
「只要有香腸可以配我的私藏酒就好。」
這是記錄在這本書中尤里·亞歷克賽耶維奇·加加林在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太空人之前跟火箭工程師謝爾蓋·科羅廖夫的對話。
食衣住行,毫無意外的說,「食」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人類都可以捨棄任何其他慾望,但卻唯獨不能不吃東西,因為攝取養分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這本書就是在說人類一生中不得不追求的東西【食物】。從海參崴到基輔羅斯、從南烏茲別克到北極,不管現在生活在那裏是哪個民族屬於哪個國家,他們肯定都還記得曾經那頭紅色巨熊的身影,有些是害怕、害怕自己的民族又要被禍害、害怕明天又要吃不著飯了,但也有些懷念、懷念曾經這個唯一能跟美國對抗的共產帝國、懷念每天努力工作想著自己正在為了全世界工人奮鬥的日子。從沙俄的君主獨裁再到後來的共產專政最後再來到現在的寡頭政治,在這一百年間多樣的政體變化導致了在俄式政權中出現的各式各樣餐點。從沙俄時期的貴族套餐再到列寧時期的平民食物,斯大林與他的喬治亞式特餐跟布里茲涅夫彰顯國力的魚子醬吃到飽,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廣大的國家、政體變化多次的國家,俄羅斯抑或是說蘇聯,在吃的部分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種類多到甚至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也未必全嚐過。
我在觀看這本書時感受到了一股親切感。我在觀看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未必只是介紹食物的書,反倒像一本有附贈食譜的人物傳,每一篇或是說每一盤都是一個人物或群體的故事,食物反倒像是在這盤菜中的佐料,不是主體卻又無比重要。而每個故事之間都是有時間順序的,先是沙俄,再到蘇聯,最後才到現在的俄羅斯,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要把這本書命名為【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的原因吧(雖然沙俄的行政首府在聖彼得布爾)。這本書雖然聽名字感覺好像是專門在說當權者的故事,但其實不是,作者是以採訪的方式去寫出這一本作品的,而作者每次採訪都是各式各樣的人物,有在阿富汗當廚娘的、也有為太空人做飯的、在大饑荒中做麵包的、也有連續服務了好幾代蘇聯領導者跟嘉賓的傳奇廚師,其中當然也不乏有各式各樣廚師的【內部消息】,說白了就是野史,但野史也不一定是假的,而且它們都充滿趣味性,像是我就在文中看到一個蠻殘酷的紀錄,就是當初蘇聯在試射動物到太空時為了避免它不受控制飄離地球,會在自動供應的食物中的最後一份加上毒藥給個痛快,避免飄離地球後動物在外太空活生生冷死。作者是一個很愛衝突的人,如果把他所訪問的人放在同一個房間裡,那他們肯定會打起來吧!他訪問的人就包括很崇敬沙皇一家的廚師家族,以及反對所有君主制的列寧主義粉絲導覽員,當然,作者自己是波蘭人,對不管是沙皇還是列寧都很有意見的波蘭人。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為之,前一段的訪問者在無私的瘋狂誇讚蘇聯的體制有多棒時,下一段就在講因為共產體制而鬧飢荒只能啃樹皮的烏克蘭嬰兒,可見作者想以多個視角帶領觀眾去了解蘇聯,這也讓這本書多了一份層次感。
評語:
民以食為天,表面寫飲食,實則寫政治,寫歷史,寫盡近代俄國政治與歷史。
趣味橫生,評騭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