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母親節前,總是會有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各種廚房家電、美妝按摩用品大促銷,各色康乃馨也成束成把的坐在商店裡,商人用最大的版面打著廣告,無所不用其極的告訴你:愛媽媽就是把錢花光光!(誤
而學校通常也會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一定會有的就是母親節卡片製作或是手做康乃馨,在過去沒有病毒肆虐的年代,可能會搭配一下作文比賽啊、海報製作啊,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活動,則像是「護蛋」、在小孩肚子綁沙包讓小孩體驗一下媽媽懷孕的辛苦;更激進的甚至有讓男小孩貼淋水的衛生棉,說是要讓男小孩體驗一下生理期濕濕黏黏的感覺……嗯,雖然我很喜歡帶著小孩一起玩,讓小孩從玩耍中體會人生的微言大義(欸。),上面那些活動,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很多都有玩過,像是護蛋,問小孩的心得,小孩只記得「蛋黏黏臭臭的很噁心」,至於綁沙包,我很擔心小孩的腰椎,而衛生棉我根本不敢,要是小孩著涼還是過敏怎麼辦?更何況,這些活動過去,小孩根本也不會記得什麼母親節。
相信當爸媽的各位都記得,小孩從出生奶呼呼軟綿綿的小嬰兒開始慢慢長大,學會翻身,學會蹲站,然後某一天,小孩會說話了,從這時候開始,爸媽的煩惱就成等比級數成長,小孩開始會問「為什麼」,不管跟他說什麼,小孩都可以不斷地用為什麼開頭把對話無限延續下去,接著,某一天,小孩學會了說「不要」,雖然這是小孩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的具體展現,他會用「拒絕」來彰顯自我,但是許多父母在小孩「為什麼」+「不要」的夾攻下,經常都被氣得要抓狂,很多媽媽這時候都會跟我說:「恨不得把小孩塞回肚子裡!!」
於是,在我苦心冥想了三天三夜之後,舉辦了本班獨有的母親節慶祝活動。首先,先把小孩分成兩部分,其中一半的小孩扮演父母,而另一半的小孩扮演剛開始學會「為什麼」+「不要」的小孩,接著給他們5分鐘,讓「父母」叫「小孩」做一件事,不論「父母」怎麼說,小孩都一臉開心地回答「為什麼」或「不要」,於是教室就熱鬧起來了,扮演父母的小孩,沒有意外的話,大概兩分鐘後就會開始變臉(笑),有人變得沮喪,有人拉著「孩子」試圖安撫他,也有人氣得臉紅脖子粗,忍不住大聲起來了;然後,5分鐘以後,兩組小孩角色互換,剛才快意的「孩子」成為無助的「父母」,根據我側面的觀察,他們似乎比剛才的小孩更快感覺到失望和氣憤。
短短十分鐘的活動過去,我問小孩,在當「父母」時是不是覺得沮喪又生氣,「孩子」怎麼講都不聽呢?小孩心有戚戚焉的點點頭,我說:「這就是當父母的感覺啊。」一些小孩開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了。我請小孩回家之後,認真地擁抱父母,然後鎮重的,跟爸媽說:「你們真的很辛苦,謝謝你們💖」(如果小孩沒有認真做作業,歡迎家長來跟我告狀🤣)
下面是這個活動的照片,誰演「小孩」誰演「父母」可說是一目了然啊~(通常笑得很開心的那個都是小孩😂)
謹以這個活動,祝所有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這位太太,管教小孩的時候請專心好嗎
(設計對白)
我的頭好痛~~
(設計對白)
媽媽跟你講話~你怎麼這麼開心~
(設計對白)
「我是講道裡的人,乖乖寫作業!」「不要。」
(設計對白)
(兩分鐘後)
「啊~~~給我寫作業!!(拉衣服)」「不~要~」
(設計對白)
「寫作業好不好啊?」「不要。」
(設計對白)
(兩分鐘後)
「給我寫作業!」「為什麼要寫作業?」
(設計對白)
為什麼要寫作業?
(設計對白)
答應媽媽,早點回家吃飯啊~
(設計對白)
各位鄉親啊~我小孩怎麼都不聽話~
(設計對白)
跟爸爸說,你為什麼不想寫作業?(嚴肅)
(設計對白)
這難道是傳說中的「摸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