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來信
老師,我是王大明爸爸,因為每次跟大明討論時,只要談到他有不對或不合適的行為時,他都會先關起內心並大聲的哭來保護自己。 老師,是否有合適的方法可以開導他?(因為,他不讓我寫連絡薄,所以才用飛鴿傳書。)
玉屏老師的建議
您好,
您說每次跟大明討論時,只要談到他有不對或不合適的行為時,他都會先關起內心並大聲的哭來保護自己。您想知道是否有合適的方法可以開導他。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分為情緒和事件本身兩個部份來去嘗試解決。
就情緒的方面來說,我猜測您收到的訊息或許是「啊,又來了,孩子不願意改正,所以用哭來抵抗。」就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說,通常不太有小孩在我面前這樣,理由很簡單,就是這招對我沒效,我會等小孩發洩完情緒後,繼續進行溝通,不論哭多久,該討論的事還是要討論,並不存在「用哭抵抗」這個選項,所以,就情緒這方面,我會建議大明爸爸選擇您有空等他、就算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要耗下去的決心和空閒,讓他明白哭是無效的抵抗。
但是,站在大明的立場,或許,他想的是「啊,又來了,爸爸又要表現出不喜歡我的樣子了。」所以我建議您找一個真正有空閒的時間進行溝通,因為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加深這個負面的循環。再來,我建議您面對大明哭泣的狀況,能夠採取堅定溫和的立場,對他表達「爸爸很喜歡你,但是你這裡做錯了,我們是針對事情,而不是針對我們的感情。」或許有助於情緒方面的處理。
另外,還有事件本身,你希望大明改正的事,你真的認同嗎?假如是您,您也做得到嗎?如果您真心的認為大明做了不對的事,那麼本著父母引領小孩的立場,請您堅持上面所說的,堅定溫和的立場,表達您還是很愛他,只是他做了不對的事,需要改正,那麼,經過幾次的正循環,我相信大明可以改善這種錯誤的溝通模式,展開真正的對話。
父母教導孩子是一條漫長而辛苦的路,就像在沙灘上堆沙堡,海浪、海風、海邊的動物來來去去,周遭的一切經常摧毀我們的努力,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堅持了,親師座談時,我記得您是溫和而有耐心的爸爸,你需要的,只是多一點點的堅持,我們一起加油~
玉屏老師20221107
家長反饋
老師,很感謝你! 從妳的回覆中,發現我跟媽媽過於急燥導致他有所反彈,在老師的幫助下與調整溝通方式後,大明反應的方式不再大哭與大聲反應,取而代之可以好好說出來。意外收獲,他變的積極了,且先前看到的懶散感消失了。 謝謝老師!
理論來源
丹尼爾.高曼在1996年出版的《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中定義情緒是:「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現在這個對情緒的定義已經有點不合時宜了。
用白話文來說,前半段的確就是情緒的定義,指一個環境裡的刺激,引起人心理(例如:喜怒哀樂)和生理(冒冷汗、顫抖或心跳加速等)反應,但後半段「相關的行為傾向」已經在認知心理學及行為改變的理論中,脫離情緒的部分,被歸納進「經驗」中了。也就是說,相同的刺激,究竟會引發什麼情緒反應,除了事件本身之外,還包括了事件背景和個人的認知。
舉例來說,一塊美味的巧克力蛋糕,通常對孩子來說都是美好的經驗,可以帶來孩子明媚的心情,但是,假如在孩子還小時,某次吃巧克力蛋糕噎住了,或者吃巧克力蛋糕時被玻璃碎片割傷,就成人的經驗來說,可以明確區分巧克力蛋糕和噎住受傷是兩個經驗,但是對太小的孩子來說,經常會錯誤的把這兩個經驗是為同一個模組,帶著這個模組的孩子,以後只要聞到巧克力蛋糕的味道就會開始出現害怕的反應。
就我所知,大明是一個感受力很強,情感很纖細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面對自己沒把事情做好的狀況時,自己就已經先沮喪起來了,當家長要跟這樣的孩子溝通時,他最先感受到的,通常是情緒的部分,因為被責備,被要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愛可以說是世界上屬一屬二重要的事啊,所以這種趨近死亡的恐懼(這真的不是誇張的講法!)很容易阻礙了親子間的討論和溝通喔。
大明爸爸的來信中,我可以感覺到滿滿的無奈,大明爸爸應該也是很在意孩子感受的人,所以孩子一旦大哭,爸爸只好停止關於孩子錯誤的討論,所以孩子就像前面舉的巧克力蛋糕的例子,得到了一個錯誤的認知模組:感覺到爸爸不喜歡我→我大哭→哭了以後爸爸就會停止→所以當我感到爸爸不喜歡我,我就大哭,然後爸爸就會回到喜歡我的狀態。我知道,現在的大人都背負了很重的生活壓力,一旦有了任何狀況,都想要快速地處理,當遇上這種孩子以情緒為盾的狀況,常常會覺得時間緊迫,往往迫於時間的壓力而放棄,但這樣反而促進了孩子錯誤認知模組的形成啊。
所以,玉屏老師很誠懇的建議家長,在您想要和孩子討論他的錯誤時,要找您確實有空閒的「一段時間」,然後,記得先表達一下你對孩子的情感,說明你是對事不對人,我相信,這兩個小秘訣,可以讓你和孩子的溝通奇蹟般地順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