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因為學校通知我,我又被家長投訴了,投訴的理由歸納起來大致是「沒有按照課表上課,沒有讓學生下課,在上課一直罵人,會連坐處罰小孩」。
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奇特的經驗。很多家長應該都知道,我是照南國小的校友,而教師實習之後,我分發到照南,就一直教到現在。在這將近20年的教師生涯中,我曾請過一年的病假,以及因為壹週刊的偏頗報導未在職三年之外,我在照南至今總共待了近26年,毫不誇張地說,我人生中三分之二的時光都是在照南國小度過的。這漫長的二十多年,像這樣接連被莫須有的理由投訴,對我來說是相當嶄新的經驗。
我覺得很無奈,但是我還是相信,家長也是因為在意孩子太過心急才會如此誤會,為了幫助各位家長更了解班級經營的模式,所以我開了這個分頁,解釋一下班級經營的基本理念與運作模式,避免再度產生讓彼此都不愉快的誤會。當然,我還是希望有機會跟家長直接溝通,也許您很相信您的孩子或者隔壁鄰居告訴你的八卦消息,但是明智如各位家長,兼聽則明的道理相信各位都很了解,我至今沒有接過家長詢問班級經營的電話,卻被投訴了兩次,我真的覺得滿頭霧水,我甚至懷疑,投訴的其實不是本班家長!畢竟,就我們線上班親會和後續往來的經驗來看,家長普遍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對於孩子在校學習的過程也很關注,不應該出現這種天馬行空的投訴呀!所以,我特別作了這個Q&A的分頁,家長有其他任何問題或者還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也很歡迎用家長留言板、簡訊、電話直接跟我聯絡。
1.玉屏老師有打過小孩嗎?
記得20年前我剛開始教書時,各班教室裡大多都會有「刑具」,藤條、熱熔膠條、牌尺、竹枝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是的,那時候老師都會打小孩,現在的家長小時候一定也挨過老師的打。而且老前輩都殷殷恐嚇我,不處罰小孩很難維持秩序。於是,開學一段時間之後,我在隔壁班老師的熱情推薦下,慎重地買了一隻愛的小手,然後某一天,一個小孩偷了隔壁同學的文具,我問清楚事情始末後,我跟那個小孩說,我要打他的手心。
我叫他把左手舉高,(我小時候真的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老師打手心都要打右手?打腫了怎麼寫字呢?)我用手握著他的指尖,狠心拿愛的小手往他手心打下去......嗯,真的很痛,我是說我的手。對,我打到自己的手。
至此我明白,打手心是技術活,像我這樣完全是手工藝苦手的人來說,有很大的可能會打到我自己,所以我很乾脆地放棄這種需要技術的處罰。而且,小孩其實都願意守規矩的,不需要用體罰去規制他們,當他們開始看重自己,當他們對自己有要求的時候,小孩努力的程度,是連大人都會感到汗顏的,哪裡還需要什麼體罰呢?
所以,玉屏老師不打小孩。從來沒有,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打算這麼做。
題外話,當年那個差點被我體罰的小孩畢業後,有一次和同學帶著飲料回來找我,我問他們,記不記得我剛開學時要處罰他們,他們滿頭的問號,還理直氣壯的跟我說:「有嗎?怎麼可能?我們這麼乖,老師你記錯了吧?!」
2.玉屏老師很兇嗎?
我必須很遺憾的跟各位說,我並不是以溫柔著名的老師;但是,就我的定義來說,我並不是很兇的老師。
很多家長對老師的印象,都源自於自己小時候的經驗,就我自己的經驗,家長所謂「很兇的老師」幾乎就等同於很會修理小孩的老師,會歇斯底里大吼大叫,會打巴掌捏耳朵打手心抽小腿......但是,時代在進步,現在的教育現場已經不是當初我們念書時那樣了,現在還在體罰小孩虐待小孩的老師,畢竟是少數。用過去的經驗推論現在,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
就如同我前面所說的,我不打小孩,而且我知道,在我看著小孩的同時,小孩也是看著我的,所以,假如我要求小孩的坐姿端正,那我就必須要坐得比小孩還要挺直;假如我要求小孩的座位保持秩序和整潔,我自己的座位也必然是物在其位,光亮潔淨;我認為教師身在教學現場,必須時時刻刻對得起這份職業,上課的氣氛可以很輕鬆,但是原則必須嚴肅對待。
假如小孩沒有達到要求怎麼辦?嗯,身為小孩最棒的地方,就是擁有犯錯的權利。沒做到,那就再試一次,或者試試其他的方法?或者請教身邊的小夥伴?總是有辦法的。
另外,我很少「處罰」小孩,教書這麼多年,我終於也明白當初前輩恐嚇我的不是真理,單純處罰真的沒有辦法把上進的力量傳達給小孩,所以,我不喜歡處罰小孩。我們班現在所有的處罰只有三種:念課文、抄課文跟靜立。
情節輕微的,上課不守秩序、作業經常不交,走廊奔跑撞到其他班同學等等,那就來念課文,感受一下國語課本的的魅力,大概會花掉小孩3分鐘(但是其實我很懷疑這是處罰,很多小孩一起念課文的時候簡直像是在唱大合唱,還是五音不全的那種......);情節稍微嚴重一點,例如刻意對父母說謊挑動親師對立、故意毆打同學等等,這大概就是抄課文,寫字可以靜心,我自己人體試驗過,非常有效。假如上課中跟隔壁傳紙條嬉鬧、經制止仍然持續跟隔壁講話,嚴重影響上課秩序,我會請小孩靜立冷靜一下,冷靜了就坐下;此外,還有上課打瞌睡,我會請小孩靜立10秒鐘,對,單位是對的,10秒鐘。站10秒鐘,促進血液循環,瞌睡蟲就跑光了,也很推薦熬夜的家長試用看看。就這樣,沒有了。
所以,也許我並不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中「溫柔的女老師」,但我真的不是家長童年印象中那種「很兇的老師」。
3.有按照課表上課嗎?
在此我必須重申一次,我們過去對老師的印象,是沒有辦法對應現在的教學現場的。
現在少子化的現象日漸嚴重,很多高等教育都因此被迫熄燈,多元升學管道也日趨成熟,過去我們曾經經歷過「把藝能科拿去上國語數學」的這種經驗已經過時了,況且,他們才國小三年級,離升學壓力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按照課表上課要把課拿來上什麼?
就算家長不相信老師,也該相信學校對於按表上課的制度,每堂課都有教務處的老師巡堂,會就懸掛在教室外的課表和老師上課的內容進行核對,這也是老師考核的內容之一,所以不會有不按照課表上課的情形。
4.有讓小孩下課嗎?
身為教師,除了負擔教育的百年大計,傳道授業解惑之外,其實,我也是領薪水的上班族。下課是學生的休息時間,也是我處理庶務的時間,假如要占用學生下課時間,多半都是不得已的事,例如各處室找小孩去、學生在學校受傷擦藥回來要確認狀況、別班同學來告狀要找小孩來詢問……諸如此類的特定人員加上特殊狀況,才會特別處理。畢竟小孩上課學習更重要,必須尊重小孩的受教權,不能占用全班的上課時間,所以有時會在下課時處理個別學生的狀況,但是不會當成處罰,讓全班一起不能下課,也不會占用沒事的小孩下課時間。
所以,原則上都會讓小孩準時下課,自由運用下課時間。
5.有不上課一直罵人嗎?
現在的科目分科比我們小時候來得更多,校訂課程、本土語言、基礎英語、綜合活動……現在講究綜合每一科目橫向知識的運用,所以分給每一科目的時間,相較前幾年,是日漸緊縮的,課程的安排和進行也更考驗每個老師的教學技巧。就我個人來說,學期初我就會排好該學期的行程表,每個科目每一堂課的進度都是預定好的,甚至連回家作業我都已經預先排定,有定時瀏覽班網的人一定知道,每個星期的聯絡簿我都是預先發布,因為我學期初就已經排完進度,之後只要按表操課就可以。
在這樣的前提下,怎麼可能花上一節課去罵人?進度怎麼辦先不說,還有學校的巡堂老師呢,別忘了學校還有按表上課的制度啊,難道巡堂老師不知道嗎?這真是我覺得最無俚頭的指控了。
6.為什麼會有領袖計畫?
三月底的某一節下課,有個科任老師很婉轉地跟我表達,我們班的作業繳交狀況似乎不太理想,我就把班級作業繳交的表格拿出來翻閱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缺交作業和根本不訂正的小孩的比例似乎有點嚇人,有一次連假過後,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小孩沒有寫該科科任老師的作業!
我詢問小孩的生活狀況,確定他們健康無虞,家庭安康,那為什麼不寫作業?給我最多的答案是「就是不想寫」,其次是「安親班或補習班作業太多寫不完」,當然,還有「對該科目沒興趣」。這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啊,我小學的時候可沒有這些不寫作業的選項。在催繳N次、寫過聯絡簿通知家長無效後,我深深的苦惱了。
我帶的上一個班級,我為他們舉辦的活動是「內在英雄的旅程」,參考Carol S. Pearson以榮格的原型揉合神話學寫出的大作《內在英雄》,為的是激發小孩內在的正向趨力,家長和小孩都非常熱烈的參與其中,成果也非常感人。
於是,依據這屆小孩的特質,領袖計畫是我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活動,配合之前已經啟用的classdojo點數獎勵,作為小孩內化的著力點,阿基米德曾誇口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移動地球。」我希望這個活動,可以成為小孩撬動自我內在成長趨力的有效支點,讓他們能夠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領袖計畫大約從四月開始,從折線圖可以清楚看見小孩缺交作業的狀況有大幅度的改善。
7.領袖計畫是為了讓學生連坐處罰嗎?
當然不是。我必須先聲明,這個活動是自由參加,也可以自由退出的,而且,我相信學生都能證明,我說的是「靈魂綁定」。
「靈魂綁定」這個詞當然是脫胎自線上遊戲,所謂靈魂綁定的意思,也就是小組共同活動,當動作快的小孩做完自己份內的任務(諸如整理座位、寫完習題、清掃工作等等)之後,不是坐在一邊和同學聊天發呆,而必須回過頭來,去幫助自己的小夥伴。
所謂的領袖氣質,所指涉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不就是能夠完成自己的進度、掌控團體的成就、引領團隊的方向嗎?小孩藉由相互引導,可以讓彼此的學習更加精熟;藉由相互幫助,也可以讓班級的同儕情感更加融洽,從而讓班級進入更好的良性循環中,這才是領袖計畫的內涵。人群中總有那麼一兩個小孩,大部分的人都會聽從他的指揮,假如有一個機會讓所有的小孩都能學會「發揮影響力」這個技能,難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
而且,我會給小孩比充裕更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任務,先不說這任務內容其實都是小孩學校生活的基本要求,那些本來無法按時完成的小孩大多都是因為缺乏動力,當有小孩落後時,他不需要浪費時間去焦慮,因為他有他的小夥伴,他可以信任他的夥伴會等他、幫助他、關懷他。上面關於作業繳交的折線圖,難道還不能完整說明嗎?而且,我真的覺得大人常常會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為什麼一開始就要覺得他一定做不好呢?孩子享受團體、奮起向上的努力,難道不是更值得肯定與關懷的嗎?
Carol S. Pearson《內在英雄》這樣告訴我們:
我想,這句話就是這個活動最完美也最真實的註腳,我很期待,新世界的大門為那些努力向前的孩子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