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
春节起源于4000多年前舜帝继位后带领众人祭拜天地的活动,人们把这一天当着岁首,又称“元旦”。后来,公历传入中国,就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是农历新年,又叫“过年”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农历新年。
“过年”是怎么来的?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袭击村寨吃人,所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全家躲进深山过“年”关。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逢腊月三十,家家挂红灯笼,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把“年”吓走。这一天,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个风俗就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及世界华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放鞭炮
起初,人们把竹节丢进火里,发出“噼啪”声,把年兽吓跑,称为“爆竹”,后来才发明了鞭炮。
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故得名。
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因人们相信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
春联象征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其内容多是辞旧迎新、富贵有余、五谷丰登、家庭团圆和美等一些祝福和祈求。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在大门应正贴,不可倒贴哦!
◆ 舞狮.来源与发展
舞狮(Lion Dance),古时称“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而北狮则分为“文狮”和“武狮”。舞狮起源于东汉时期,而醒狮则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
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将舞狮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组织竞技舞狮比赛,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2024年6月20日,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在马来西亚,如若选一种声音代表农历新年,那便是伴随着“狮”舞魔鬼步伐而响起的震耳欲聋的铙钹声与低沉却富有节奏的鼓声。在马来西亚,舞狮表演最常出现在农历新年期间,同时,也会出现在其他重要的活动中,如新张庆典、喜庆节日和迎春赛会中。
一个多世纪前,舞狮随着华人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并于上世纪70年代成为广受欢迎的一项民间活动。“如今的舞狮与过去有所不同,”舞狮大师萧斐弘介绍道。现年64岁的萧斐弘在当地传授舞狮技艺,并于1986年创立万胜行龙狮艺术制作坊,此作坊在马来西亚备受赞誉。
舞狮者身着精致的服饰,通常每头狮子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者在铙钹声和锣鼓声的伴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模仿“狮子” 各种形态动作,如醒狮、进食和嬉戏动作,同时也会为不同的场合表演不同的故事。萧师傅的制作坊每年大约生产300件精致的舞狮服饰。每一个狮头都是手工制作,用藤条编制成一个狮头框架,再由特质纸张包裹在框架上,最后画上栩栩如生的狮头图案。
马来西亚的舞狮传承于中国广东的南狮。传统的南狮狮头有特定的颜色。黄色狮头搭配白胡须和七彩尾巴的是刘备,他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长兄,白须象征着他持稳的晚年。红色狮头配有黑色胡须的是他结拜弟弟关公,黑须象征着威武的壮年郎。除了在特定情境下需要描述传统故事外,这些传统的色彩搭配在今日已不时兴。如今,舞狮会出现各种颜色的狮子服饰。
在舞狮的众多表演环节中,「采青」最为常见,狮子一跃而起,抓住悬挂在高处的生菜。攀爬象征着蒸蒸日上,生菜有“生猛”,生意兴隆的寓意,粤语中生菜谐音生财,象征创造财富。把青菜一口吃掉是为采青,再把生菜咬碎是为碎青,最后把咬碎的碎青吐向大家寓意遍地生财。在农历新年期间,狮子还会表演剥橘子,狮子会把象征黄金的橘子、柚子或生菜奉给主人家,代表生财多福,吉祥如意。
南狮比赛时,参赛者可表演爬山寻药或狮子戏水的情景,通过在高耸的桩子上和水面上舞出各种狮子的姿态,以展示舞狮技艺。当然,现如今红色、金色搭配浓密的白色皮草镶边仍然是南狮最受欢迎的选择。
在马来西亚,舞狮已经从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发展成由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共同参与的民间活动。除了华裔,萧师傅也教过许多非华裔马来西亚人。他说,舞狮既关乎礼仪、风度和规矩,也关乎文化。“如果这是一个文化活动,它只属于一个社群,如若作为一项运动,每个族裔,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萧师傅解释道。
◆ 年画,古称“门神画”
◆ 春节贴年画,此习俗由来已久
------
在先秦两汉时已有祀门之习俗,神荼、郁垒是中国最早的司门之神。
后来,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成了“门神”
《李世民列传》记载:唐太宗时,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中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策,随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尉迟二人皆为将军,故唐时的门神多以威武将军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其为年画“门神”。
------
唐代纸画,宋明清至今盛行木版年画
到宋明,木刻取代了画像。至清代,年画产地遍及中国,并涌现大批专门从事木刻年画的专业画工和雕刻家。
一千多年来,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木版年画,并逐步形成了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淮坊杨家埠、陕西凤翔、河南开封朱仙镇、湖南邵阳滩头、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福建漳州、山西临汾、河北武强、云南大理等等名满天下的木版年画。这些地区的年画作品大多以简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注重情节、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使作品别有新意,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
年画的内容不仅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人们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有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老鼠娶亲》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