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禎富執行副校長(國立清華大學執行副校長)
講題:藍湖策略 推動產業普遍升級
簡禎富執行副校長(國立清華大學執行副校長)
講題:藍湖策略 推動產業普遍升級
這場活動是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的第二場演講,接力上一場由清華最年輕的傑出校友所帶來的心路歷程分享,這一場講座則由人社院李癸雲副院長主持,由清華大學執行副校長簡禎富主講,分享其個人研究、與產業連結的經歷,以及全球趨勢,其中多有與吳泉源教授交集之處,場面溫馨,內容豐富。
工業革命與資源分配
首先副校長先釋題。近年來可以看到因為全球生活水平的提升,地球資源卻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各國之間面臨資源重新分配與結盟的情勢。尤其大國在工業4.0的主張下,目的是要拿回新興國家發展的10%,那麼被視為新興國家的台灣就該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與發展的方向。歷史上工業革命共有四個不連續的階段,要講工業4.0就要先回溯工業2.0,那是大約1860、70年左右的事,主要是追求量產。在那個年代發生了英法聯軍戰爭,火燒圓明園,而我們的北京清華就在燒毀的圓明園旁邊,現在清華園中的「行勝於言」日晷亦是來自傾頹的圓明園。約在同個時代的日本,則是開始進行大政奉還,國力鼎盛,有鑑於此中國亦開始推動五四運動,提倡德先生、賽先生,在簡副校長看來,德先生相當於現在公司治理與決策,賽先生則相當於科學管理與分析。就這樣由世界的大敘事,談到國家的敘述,再談到台灣,再談到清華與中國、與世界的關聯。
2014年他去參加一場會議,那場會議是為了要集思廣益想出一個屬於台灣的口號,因此簡副校長當下便提出我們不該盲目追尋工業4.0,而是應該推動台灣自己的工業3.5,但其實這是一場美麗的意外,因為會議後這段言論遭《今周刊》刊出,於是簡副校長認為他應該藉此機會大聲講,努力地倡導。到了2019年天下雜誌同他聯絡,希望能為他出版相關專書。簡副校長與出版社雙方則為了此書在學術嚴謹與大眾興趣之間來回拉扯,因此才有了後來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工業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這本好書。那麼為什麼是3.5則是因為台灣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我們不需要放棄本來的優勢,事實上工業4.0也尚未到來,因此我們的淺佔先機便是嘗試工業3.5,甚至3.6、3.7都可以,只要我們持續向前。
傳產推動工業3.5 搖身成為高科技廠
隨著工業3.5的主張開始被人們注意到,有聽到此主張感動的聽眾,希望捐款支持簡副校長的工業3.5。在台南山上有間傳產的工廠也找到了簡副校長,希望他可以協助工廠推動工業3.5。其實當時的簡副校長想法較為單純,認為留在竹科附近便已足夠,然而受到吳泉源教授的影響,當時吳教授已經接觸許多半導體的部分,他聽完簡副教授的主張後也很鼓勵他去推動,補足清華大學較少產業相關之實務層面,也分享許多經驗給他,因此他就答應協助台南那間公司,將他在台積電的科技管理經驗運用在該公司,現在那間公司已經承攬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機能布製造,從傳產一躍成為高科技廠商。
台灣其實有很多公司都已經做得很深入了,重點是要在複雜的情況下做到升級。而他使用的方法稱為紫式決策,這樣的決策能力十分重要,也是一個方法論,簡副校長更針對這個決策有開設課程,也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修課。針對不同公司的狀況不同,去解決公司的問題,並提供永續發展、節省能源的策略。
2005教授後研究 在台積電當書僮
那段時間因為台積電要走向國際化,面臨決策組織的轉型,因此需要考量決策的問題。於是簡副校長在評估之後,決定放棄休假去德國的機會,去台積電擔任顧問,負責提供決策的意見給董事長參考,他也很幽默地說那段時間就是去台積電當書僮。他採取了哈佛商品論的六大步驟給台積電參考,首先第一步要找出最重要的決策便是「產銷的協調」。而這腳色會隨著公司的發展不同,難度也逐漸提升。他自我期許做一個「旁觀者」,訪問各個層級,去理解各個層級能做什麼樣的決定,再進行調整。在這之中,產銷是最複雜的。當下做的決策,要滿足的是日後的需求,也因此影響決策者難以下決定。為了規劃產能,他採用「最小化最大可能後悔」的策略,他使用了電影《美麗心靈》中的均衡型策略,不走高點,也避免低點,而是走在中間。透過分析公司的數據資料,採取他認為最適合的中間路線。
記錄「藍湖」故事 讓台灣成為典範
簡副校長認為台灣的製造業其實是有很多優勢,值得被記錄書寫下來,並使其成為典範的。當時台積電的老闆問他說:「什麼是台積電的後悔?」他就重申自己的主張。台積電的老闆就建議他去看「史達林格勒」的故事,這個後悔就是「供不應求」,當供不應求的時候,訂單就會跑去敵對企業,而這就是台積電的後悔。也因為這樣,他學了在台積電的最後一課。
由於他開始接觸台灣的傳產後,發現台灣很多的產業並不像海一樣大,可能像湖或池塘一樣大的市場,所以市場並不那麼大,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因此目標是要成為在地的王。倘若台灣不是一個大的藍海,而是一千個藍湖的話,其實總量還是相當可觀的。他將這些值得記錄下來的產業故事撰寫成《藍湖策略》,並自己設計封面,將核心最重要的湖的意象設計在畫面中間,便是指藍湖。旁邊則是紫到快要變成紅海的地域,而我們應該守好那最核心重要的藍湖。甚至他將這本書濃縮為一首歌訣將藍湖策略分為不同的階段。
2008和吳泉源教授聯手 固本精進渡金融危機
2008年後因為金融危機,簡副校長也回到校園,在這樣的契機之下,他開始和吳泉源教授合作,兩人一同擔任固本精進計畫案的主持人,試圖要幫園區一些中小企業度過這一波金融危機。同時竹科也正值轉型,便協助推動竹科30周年,建立高等研究園區。接下來他進一步用摩爾定律來解釋經濟意涵,他認為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曲線,從中得到啟發。台灣產業最厲害的便是像快炒店一般,提供的種類繁多,應對不同客戶的需求,用最省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而這樣的概念他也在回校服務後,落實在校內,推動校友服務中心精實管理,清華也因此得到國家品質獎。而後成立清華永續基金,繼而推動校內的製造文藝復興。爾後成立IC同盟,由清華和台積電聯手結盟,開始多方面地嘗試與推動大數據。而大數據也是在這時候開始嘗試預測和校準,建立研究架構。
管理科技化 產業醫療體系
最後他引述台積電提出「擬人化」、「無人化」和「超人化」的概念,這在2000年以前是相當先進的觀念。由此他帶出我們應該要「治病未發,防微杜漸」,並且應用在產業維新。後來科技部推動AI,清大也加入這項計畫,他又再次請吳泉源教授和他一同擔任共同主持人。學校至今也持續在推動科學技術的國際合作與產學交流,他認為重點不是AI的技術,而是管理的科技化,也把這樣的概念推廣到其他國家。
學校也成立Dr.Fab稱為產業醫生。簡副校長認為目前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補助未能切中核心,導致無法真正補助到企業的需求,倘若學校擔任一個中介的角色,替企業健檢後,將企業的需求傳達給政府,會使補助更有意義。這也是清華未來可以發展的面向,除了醫人的醫院之外,也建立「產業醫療體系」。
在演講結束後,現場聽眾提到簡副校長工業3.5其實可以視為Taiwan way,接著提出問題是工業3.5和工業4.0最大的分野在哪裡?簡副校長以鋼鐵人和機械公敵來做比喻,鋼鐵人的概念是人是自己,衣服穿脫皆可,而機械公敵則是由機械全面負責產能的部分而非由人決定。工業3.5是為了讓台灣比起3.0更進步,但又不自滿。
台文所所長也提出自己的意見,她對於清華文藝復興的概念十分肯定,也想進一步詢問副校長對於清大的人文藝術永續發展是否有其他的想法或創意?簡副校長提到清華館舍陸續完成,就好比養孩子一樣,後續會有越來越多要支出的情況,除了硬體建築外,更要考慮內裝營運的問題。初期目標是希望清華的各館舍將來可以和很多團體合作,並讓合作單位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