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誥烽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
講題:美中衝突的企業與高科技起源
孔誥烽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
講題:美中衝突的企業與高科技起源
孔誥烽教授長期以來一直關心著國際政治經濟的趨勢變化,他特別關心東亞的變化。這幾年孔教授的著作也非常多,也都有翻譯成中文,希望中文的讀者都能夠進行交流與共鳴。2013年時,孔教授當時第一次來台灣就是由吳泉源教授來負責跟接待,今年很榮幸又可以邀請孔教授來到清大進行講座,孔教授也很感念吳泉源教授,因此很高興今年有這樣的機會可以透過講座與大家進行交流。
演講內容:
我在2022年出版了《Clash of Empires: From ’Chimerica’ to the ’New Cold War’》講述了美中衝突的經濟根源。我反對從意識形態跟政治制度檢視美中衝突的根源,因為美中的差異是從很久之前就存在的。在1990年代,美國跟中國的意識形態跟政治已經有所分歧,其實從地緣經濟上面,在東亞地區也有很多張力出現,南海的衝突在90年代就已經白熱化。從那時候中國對於美國的軍事力量是一個很大的威脅。90年代初期,中國其實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剛好也碰到蘇聯倒台,當時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階段,找了許多農村幹部到北京開會,後來就從農村外移許多人口至東莞鄉鎮去發展出口加工業,中國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就是把國家的經濟導向加工出口的工業化。
我在2015年出版了《The China Boom: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講述中國的崛起,須建基於良好的中美關係之上。中美一旦交惡,中國匯聚資本的能力便會受削弱,中國成為世界體系理論之中的中心國家會重新變得遙遠。中國現在的狀態就是國家跟地方政府都陷入負債的狀態,並沒有以前那麼強的動能。習近平也就想出了解決方法,而這個方法也就是造成美中衝突的根源,即投入國家資源去發展高科技,中國輸出越來越多高科技東西,但專利並不是中國的,知識產權逆差就越來越大。
而在2010年之後,中國的繁榮出現了動搖。中國政府變得更加積極,將美國和其他外國資本擠壓到中國的影響範圍內,以促進中國的資本輸出。因為資本主義之間的競爭,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也就加劇。在中國經濟發展,對機場、高鐵需求大增後,全球工程機械、發動機製造商Caterpillar的收入猛增。2011年,中國有替代的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Caterpillar在中國的訂單所剩無幾。在涉及知識產權方面,很多公司遊說國會有所作為,以改善公司狀況,所以川普對中國強硬、採取貿易戰並非突然而來,而是因為一些企業積極遊說這種政策。
2010年代,企業不完全是敵視中國,至少他們不再強調和花錢為中國遊說。所以他們隔岸觀火,不再履行約束外交政策的角色。其他指標是,自從2020年以來,美國法院內,美國公司就智慧財產權問題起訴中國公司的案例,一直飆升。政治、經濟生態的改變是來自於企業的改變,歸根到底就是經濟在長期減慢的情況下,中美要回應這個挑戰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