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維導演(CNEX視納華仁製作總監)
講題:從綠色矽島到本來面目——我的攝思歷程
張釗維導演(CNEX視納華仁製作總監)
講題:從綠色矽島到本來面目——我的攝思歷程
2025年紫軾書院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系列活動
從綠色矽島到本來面目——我的攝思歷程
(本文刊於人社院訊epaper第507期)
2025年5月14日晚上六點半,由張釗維導演主講、人社院李卓穎院長主持的本年度第二場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於人社院A202準時登場。主持人的引言介紹中,提及張釗維導演過去曾與吳泉源老師共同拍攝紀錄片《綠色矽島》,於互動過程中,兩人建立起了美好的友誼與合作關係。
張導演以「從綠色矽島到本來面目——我的攝思歷程」為講題,分享了這十幾年來跨越理工與人文,製作紀錄片的心路歷程,以及透過跨域視角,長年於紀錄片產業內深耕的所見所得;藉由和吳泉源教授的連繫,張導演盼能透過此場講座,發揚吳教授紀錄台灣高科技產業口述史的熱情、跨域嘗試的研究精神,以及對台灣文化、產業與宗教議題的深刻觀察。本次演講中,張釗維導演串聯了他於人生中所遇到的挑戰與選擇、創作歷程中的想法轉變與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帶領現場師生展開一場跨領域的知識旅行。
從電機系學士到紀錄片導演:跨域轉折的生命選擇
張釗維導演大學畢業於電機工程系,後轉向歷史研究所,藉由探討1970年代台灣民歌時期的研究,開啟對人文社會的關注與探索。畢業後,張導演曾擔任新聞記者一段時間,後又在赴英國雪菲爾哈蘭大學(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深造期間,接觸到紀錄片製作的相關研究,最終回台投身影像創作。2006年,張導演與兩位台灣友人共同創立紀錄片製作與推廣機構——視納華仁(CNEX),該機構至今已參與製作超過150部紀錄片,作品屢獲國際肯定,包括五座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張導演回憶起這段從電機到歷史的跨領域歷程關鍵點,源於傅大為老師的寶貴建議——「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句話對於當時猶豫是否要報考歷史所的他來說,還是仍有些似懂非懂。直至多年後,張導演才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自己」不只與個人的「個體」有關,而更是屬於共同生活於同一塊土地上、於同一個年代中,人們對於「共同主體性」的建立與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同時培養出身為一位創作者、以及身為一個「人」的直覺與韌性。日後,當張導演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時,恩師的建言總會浮上心頭;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尋找真正想要的目標,也成為了他持續追尋自我與社會關係的精神指南。
張導演也自嘲,自己曾被他人形容是個「不事體系的人」;講座中,他引用尼采的名言:「追求體系的意志就是缺乏真誠」,反思個人如何在體系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內在自我與外在群體間相互兼和。他指出,年輕時會傾向批判體制,然而年紀漸長後,則更能理解參與體系並不意味著放棄真誠,而是一場更深層的自我修煉。
對此,張導演引述自己的碩士論文《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以1970年代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研究分享為契機,探討「唱自己的歌」背後的世代、民族與個人主義意涵。解嚴後是個轉折的年代:這場社會運動不只是音樂現象,更是當時年輕人面臨「社會」概念解構、重組時,試圖回應時代、重新建立個人主體性的文化行動。碩士論文完成後,也奠定了張導演將視角從歷史研究,轉向紀錄片領域的研究角度。在英國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張導演亦持續地關懷著建立個人主體性、認識自我的可能性。
自我「主體性」的構築與探尋之路
這份「直面自我」的真誠,體現於張導演的紀錄片實踐中:他認為紀錄片不單是影像記錄,更應是一種面對自我的反思與對話的形式,望能透過影視的效力,喚起觀眾對社會議題的深思與自我定位的再探。
《綠色矽島》首部曲為張導演於2000年與幾位夥伴一起合作完成的成果,亦在此機緣下,結識了學長吳泉源教授。追憶吳泉源教授,張導演提及CNEX的創立初衷,即是嘗試透過「紀錄片」此種媒介,延續吳泉源教授的台灣產業研究和關懷,開啟與時代、大眾對話的嘗試。於拍攝過程中,張導演看見勞力密集的代工/加工產業模式,心中不斷醞釀著各種疑問:台灣是否能從早期家庭代工、加工出口區,再到現今晶圓代工的限制框架中突破?我們是否能從勞動中建立自己的主體性,而不是「永遠的老二」?
接觸了韋伯的經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後,張導演深受該書啟發,開始思考廣見於後續作品的核心問題:華人的心靈狀態,究竟根植於什麼之上?身為華人,是否可能擁有具超越性、精神性的「原動力」,作為勞動或日常生活的基礎?帶著此疑惑與探尋的脈絡,2008年,張導演透過在中國沿海遊歷的經驗,發現媽祖信仰隨著華人經濟活動而擴展,並完成了《財富之道》這部作品。這部作品記錄下了媽祖信仰在台灣及華人地區中,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特色,也讓張導演反思並試圖探討信仰、產業精神與經濟發展的關聯;以韋伯的著作作為發想基底,張導演試圖找出華人得以建立個人主體性、如何實踐「拒絕當『安心的老二』」,以及個人如何堅毅地宣稱自己是一位「具有主體意識」的台灣人等探討主體性建立的諸多可能性。
紀錄片的社會功能與「方法論」
講座後半部,張導演也分享了自己在製作近現代思想家陳獨秀、印度瑜珈大師艾揚格、法鼓宗聖嚴法師等人的傳記電影過程時,所遇到的一些「甘苦」,每一部完成與未完成紀錄片的背後,都會帶來無數的故事、與新的體悟。
張導演坦言,紀錄片工作者時常面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一方面相信影像能改變社會,激起大眾對真相的關注與行動,而同時,紀錄片創作者卻也深知紀錄片的受眾有限。紀錄片的社會影響力,往往受制於資源、市場與傳播條件;與此相比,劇情片、動畫片改變社會的機會和力度,甚至要比紀錄片大得多。即便紀錄片是相當重要的載體,但在這種社會處境下,於紀錄片拍攝工作中,碰到無數的困頓、迷惘,似乎是無可避免的。
「我們該如何『再相信』紀錄片的價值?」亦是張導演欲透過此次演講所傳遞的重要觀點之一。他運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賦比興」概念,並將其轉化為影像創作的「方法論」:「賦」是對現實的直接描寫,「比」是以物擬人或象徵抽象觀念,而「興」則是不同主觀感受的激發與流動。他強調,紀錄片的珍貴不在於宏大敘事或群體動員,而更應注視其對「真實」的凝視與深掘——「真實」不完全指涉那個等待被記錄、被觀察、被詮釋的外在現實,而要回到自我身上;「真實」無關乎正確標準,而是在於創作者對於真實的想像及出發點為何。經由不斷追問「自己所認為的『真實』是什麼?」,張導演希冀能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再相信」!
從「我的攝思歷程」 尋求「再相信」的可能性
此次講座,不僅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張釗維導演的創作、思想轉變歷程,也刺激出了更多反思:紀錄片做為一種媒介,反映出的是何種「真實」?我們如何認識自我?我們如何透過與歷史文化的連結,找到主體建立、跨世代傳承的可能性?
面對現場提問者詢問張導演持續創作紀錄片的動力來源、以及如何看待《綠色矽島》中,台灣高科技產業中勞力密集的現況,張導演豪爽地向現場參與者們分享,一路走來至今,保持不變的「天真」與順勢而為的「機緣」,是使他得以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而回應勞動現況面向的提問,張導演認為,透過紀錄高科技產業發展時所觀察到的社會議題,持續深入思考品牌建立、產業轉型,也許會是建立個人主體性的可能解答。而在回應陳瑞樺所長對於「再相信」的論述時,張導演則重申,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組建「再相信」的機制:藉由不停推動自我與外在世界的「再連結」,持續地去追問、改變與重塑外在現實,方能使我們的心靈得以逐步貼近「真實」。
這場講座不僅是張釗維導演對創作生涯的回顧,更是企圖藉著紀錄片創作的過程,帶領聽眾勇敢追尋「本來面目」的靈性之旅。正如同張導演於講座中所提:「沒有疑惑與未知,就不會有奧秘,沒有奧秘就不會有抵岸,沒有抵岸,身心就無法安頓於世界」,在探索與建立「再相信」、「再連結」的過程中,張導演也期許聽眾們,身處在各種文化概念與傳統不斷被挑戰,充滿變化、建構、解構、交織性的當代社會中,即便處於複雜的情境下,亦能心無旁鶩地追尋「真實」、看見「自己」。(撰稿/林芳瑜 校對/林至軒、楊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