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俊院長(國立清華大學台積電榮譽講座教授)
講題:科技變遷與人文教育的省思
蔡英俊院長(國立清華大學台積電榮譽講座教授)
講題:科技變遷與人文教育的省思
蔡英俊教授於開場提到,一般情況下人只能在一個領域之內專注研究。但因為他接觸人社院的工作,於2012年接任院長的職務之後,為了接觸更多視野,常常和吳泉源教授有對話,也透過他的問題,提供更多的想像。如這次的演講題目,也是蔡教授為了回應吳泉源教授的EMBA課程中的一個主題。
接下來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和吳泉源教授的關係。首先蔡教授和吳教授認識於1983-84年度,當時還是動機系學生的吳教授來旁聽錢新祖教授的「中國思想史」。當時蔡教授身為中文系創系的主任,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有一個簡直來踢館的動機系學生,他常和梅廣教授、錢新祖教授聊天,我很羨慕他。又常常來提問,大家都有印象似乎有個阿拉伯來的學生,這便是我最早的印象。接著,我出國歸國後又和他有所接觸,又知道他去台大社會所讀書,於是在最後一兩年的時間,他開始跟我談起了古典素材和宗教的問題。所以他所關注的從動機,到社會學,再慢慢走入人文,他的知識發展也一直在進化當中,這是作為朋友的蔡教授所觀察到的事情。最終,在蔡教授卸任院長前夕,他試圖提出長照,尤其輔具的計畫,這也是他未竟的志業。
蔡教授也試圖透過人文社會科學和跨領域學習的課程,替吳教授的設計構想提供可能的開展。關於當代社會,技術的發展,其實和社會的需求是有相關性的,虛擬實境又要如何帶動我們生活的想像?這也是需要思考的事情。在心智和腦科學研究的發展進展,蔡教授引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之言,希望腦科學是「國民的科學」,這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事。接著蔡教授亦提及Marvin Minsky,在關於人工智慧的觀點及其相關的回應,人工智慧是一種在單一功能做到最好的程式,例如數學。但是人卻無法,因為人會遲疑,但人最可貴的地方也是他會遲疑。
於是,蔡教授便開始閱讀各類書籍,試圖從過往的資料與書籍當中,找尋如何正面回應目前當紅的Chat GPT的產出方式以及資料的可信度。接下來回到2023年的當下,因應科技變遷帶來的一切,對於生活的改變。好比現在上課的時候,學生使用IAPD或許也正在學習,而非做自己的事,這已經完全超脫過往紙筆的概念。在學習的場域該如何因應這樣的變化?在人文學本身,傳統的說法即文學、歷史與哲學。另一個概念是「博雅教育」,即自由人的教育。蔡教授引述了札卡瑞亞的兩部著作,也是由吳教授所交給他的書。透過這兩部著作,可以去思考大學教育之中最重要的是表達溝通的能力。最有價值的技能,便是專屬於人類,而機器還未搞懂的事情,也是現在對AI感到焦慮時,我們對大學生我們又能夠期待什麼。
最後,針對Chat GPT蔡教授開了一門課,裡面談到了語言的原則和文本的修辭法則。再回到我們和Chat GPT對話,必須把握怎麼樣的原則?希望學生知道的是該如何提問以及確認得到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