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敏執行長(英國憫研顧問創辦人/2024清華傑出校友)
講題:挖掘社會科學的寶藏,開啟夢想的無限可能
江玉敏執行長(英國憫研顧問創辦人/2024清華傑出校友)
講題:挖掘社會科學的寶藏,開啟夢想的無限可能
由財團法人紫軾書院所贊助,人文社會學院主辦、社會學研究所協辦的「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經歷了收穫豐富的2023年,五場演講邀集了不同領域的講者,提供了豐富的跨領域視野。簡禎富副校長串聯李卓穎院長、古明君所長,今年再次安排了五場內容豐富的演講。第一場演講於4月24日週三晚上的人社院A202人文講堂登場,邀請今年甫獲選清華大學校史上最年輕的傑出校友,英國憫研顧問(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 HRC)創辦人兼執行長江玉敏女士,針對打擊人口販運與強迫勞動的經歷,分享她的心路歷程。
演講由李卓穎院長主持,他首先感懷吳泉源教授這位大家心中的「好朋友」在產業研究與社會實踐上的貢獻,藉由他對於探究科技與社會的熱情,深刻影響了圍繞其身邊的學生與他人。因此,經由嚴謹過程而選出的傑出校友,多元視野的開展的這個特質,應當也實際上展現在江玉敏校友身上,相當期待江執行長今天的演講。簡禎富副校長接續介紹,開放的多元視野是高為元校長接任後極力落實的理念。江玉敏校友從清華起步,她外放積極且具有領導風範的性格與豐富的海外志工與求學經歷,最終開創了以社會關懷為核心的事業,居中讓大型國際企業或基金會得以獲得更便捷的合作,這樣的模式正是實現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精神。
從獅子山到英國:如何實現夢想
接續簡副校長的開場介紹,江玉敏校友一開場就真誠地感謝曾經與她相遇、幫助過的校內外老師、企業家與同學、工作伙伴們。清華國際志工團以及許多老師在過去持續推動、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她是位「站在眾人肩上」的幸運兒。她也開心分享,她的學習歷程和吳泉源教授一樣--大學時念工科系,自己雖為理工背景,卻在接觸到社會學時深受影響,帶來了個人的思維刺激與視野開拓。當年積極參與國際志工團的時光,回顧起來會是大學時期最好的投資,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好,以及學到透過團體行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校期間參與論壇,接觸到社會企業的概念,發現原來有一個運行模式能在社會人文關懷與從事商業賺錢之間做出平衡。隨之接觸到新學門「國際發展學」,是許多先進國家所重視的,針對社會議題的長期追蹤,目標為如何讓人類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過往時光不只是短瞬的煙火,而是開拓未來的道路。
自清華畢業後,在坦尚尼亞新成立的瑪麗安學院的第一份工作經驗,雖然試誤與失敗常伴左右,最終仍得到些許成功的計畫與收穫。其中最重要的是,認知到自己當下所選的工作與生活是符合自身所需求的。她便前往英國發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DS)繼續攻讀國際發展學,認識了許多帶有熱誠投身新創產業的創業家同伴;也從中學習到,富有創造力的輸出以及媒合資源與人力,才是自身看似沒有專長、找不到「普通工作」之外,能展現出的優勢。持續地參加大小會議論壇,增強自我論述的能力;親身投入、體驗漁工的刻苦生活;拜訪政府決策相關機構,認識更多人。很多看似是在繞遠路的行動,實則為創造有利自身的環境。
危機就是轉機
江玉敏校友也與現場的聽眾分享她創業時如何面對挫折與失敗:無論是在國外面臨找不到工作的窘況,最終藉由認識自己的性格與強項,創設「英國憫研顧問」,以海外職涯鍊結、國際人道援助的社會企業為己任;在創業初期遭遇他人對自己、自我對自我的不信任、歧視與恐懼,能以強大的正向故事詮釋視角來化解;在面臨全球新冠疫情籠罩,無法進行過去所謂「正常的」人與人互動、政府社福機構的瀕臨崩潰與新興人口詐騙所帶來的種種衝擊,運用跨越空間隔閡的線上會議技術,人與人之間有了更加緊密且便利的連結,更加地促成不同國家、人種之間思考與討論的機會。
持續性的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到了2022年之後,除了推動遠洋漁業中的勞權外,也投入東南亞世界人口販運與詐騙,也就是現代奴役的議題之中:與他人(受害者/警察/政府官員)不停歇地溝通,持續與全世界形形色色的決策者、幫助者、受害者與加害者間的媒合與討論,實為大量且難以承受的情緒勞動。如何面對、引導媒體在國內外推廣、揭露社會議題,並連結歐美國家與聯合國的相關人士讓議題受到更多的重視。她最終體會出,並不是要求犧牲小我,而更要深愛自我。當我們自身閃閃發亮,也能彰顯他人,當我們從自我的恐懼中解放出來,也能讓他人得到解放。
經由對話,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精彩的演說結束後,於問答時間內開展的交流亦毫不遜色。現場人數雖受天氣因素影響,但幾乎都是有備而來:有想參與國際志工的學生、對講者個人安全擔憂的友人、好奇社會企業運作模式的管理階層、從坦尚尼亞來台灣傳教的神父,紛紛提出疑問。對於聽眾所問,在面對危險時能採取什麼方法保障個人的安全,江玉敏校友表示在計畫的設計階段,詳細挑選不會身處高危險地區的相關人士,可避免一些直接風險。事前規劃階段,推演假如出狀況時,可採取的救援或改動計畫的行動。最後,擴大議題的關注程度,將危險公開、增加能見度,也是種讓自身避險的方法。
有聽眾對於講者創業的故事,或者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相當感興趣,好奇如何挑選工作夥伴?或者如何管控營收與照顧所屬員工?她回應要理解自身企業的核心目標是打擊人口販運,應徵者是不是對於這方面有所理解與熱誠?是否有適應新工作的學習能力?以及對於共事的夥伴是否能夠展現耐心。憫研顧問的所有員工收入都不是依靠捐款,而是提供服務後對價交換而來,運作類型較像是知識產業,非同於一般商業顧問,目的是協助企業發展,而是向政府機構、大型NGO以及私人企業提供國際發展學的意見、潛在議題的嘗試性研究,以及協助改善原有工商產業鏈中不合理的待遇與環境。具體舉例來說,積極推動當前台灣漁工的基本薪資保障,影響台灣漁業署設計了遠洋漁業三法、推出了政策白皮書等行動,接下來推動海上WI-FI等政策,以行動來改善基本要求與消弭極端不合理的狀況。
在許多提問中,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江玉敏校友對於參與國際志工團如何募集資源與面對當地特色上,指出募資就是找出資源的鍵結,最終回歸到如何連結人與社群。這世界很多方面來說,缺乏的是金錢的分配。對於個人來說,是要去尋找對於這個議題在乎的人,能夠說出做這件事情背後有意義的故事,是更加重要的。在這之中,學校的國際志工團便具有兩個很重要的目標:一是服務;二是學習:不止學習瞭解自我、也需瞭解目的地。她分享到了東非才真切親身體驗到原有觀點多是刻板印象。非洲也有遠優於台北的華麗城市地區,同時也有沒有水電的鄉下地方,展開於眼前不是平板的、單一的故事,區域間具有多元差別,也勉勵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藉此體會到世界的廣度,以及珍惜與人們的連結。
本場講座是個難得的機會,講者與聽眾透過彼此對話交流,刺激出不同的意見與思考模式、獲取更多元的視野、自彼此豐足的經驗中汲取養分。成功之路相當多元,對彼此展現出的熱情、對應議題的用心,及加上付出的努力,便能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