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揚銘教授(美國里德生態再整合中心首席科學家)
講題:從聯合國角度分析生態永續的發展與挑戰
Unravel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 UN Perspective
羅揚銘教授(美國里德生態再整合中心首席科學家)
講題:從聯合國角度分析生態永續的發展與挑戰
Unravel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 UN Perspective
這場活動是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的第四場演講,由人社院李卓穎院長開場介紹他的高中同學兼室友──羅揚銘教授。李院長提到羅教授當年選擇就讀台大農學院,爾後他跟隨聯合國赴五大洲參與相當多計畫,並且親力親為、樂在其中。在「Unravel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 UN Perspective(從聯合國角度分析生態永續的發展與挑戰)」本場演講活動中,羅教授為大家介紹了他投身參與聯合國的相關活動。
簡單的人,過簡單的生活,做簡單的事情
羅揚銘教授自小就很喜歡農田生活的樸素與單純,於是大學時期選擇就讀畜牧系,又因為不忍看到動物的宰殺,最後選擇了農業這條路。羅教授以「食品安全」做為其主要研究領域他認為,現代加工食品追求方便、口感,添加物似乎只要不過量就沒問題,然而事實上劑量卻決定了毒性,人體的健康也在無形中被蠶食。於探尋解決之道的過程中,他首先主張食材倘若越在地,就會越安全,旨在縮短生產地到消費者之間轉運路徑造成的浪費;他和一位農場主人共同經營一座農場,這座農場以不同季節的時蔬分區塊種植,並邀請米其林大廚進行食材料理,以尊重自然的方式進行農作,羅教授想透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大家,天然且遵循大自然法則種植下的食材,是最新鮮、最可口的。同時,羅教授也注意到農藥殘留的問題-當農夫欲將害蟲除之為快,噴灑大量的農藥時,最終也會同步傷到人的神經系統。於是,羅教授自2012年起便開始探訪全球各處,尋求改變現行農業的方法,為此甚至離開教職。與在地的農夫接觸及研究後,羅教授發現農藥中的氮磷鉀、生物菌這些成分大自然中都存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便可養一方菌,仔細觀察大自然的環境,就可以避免過度使用農藥與化肥。然而現行因為市場需求與既得利益者的干擾,所以要完全將農藥移除是困難的。
生態農業成為存續基石
2017年,聯合國提出未來健康都市的構想-當未來全球將會有過半以上都是都市,都市的人將要吃什麼、喝什麼呢?這時候便凸顯出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當土壤得以擁有生命力,生長的植物能夠健康,才會有一個好的地球,亦即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例如目前全世界很熱門的碳權問題,羅教授認為,倘若能夠遵守生物能量定律,從自製好的堆肥開始進行,土壤將產生好的生態循環,碳權就不再是問題。
目前,羅教授希望能夠在台灣建立「土壤生命力認證」,現行台灣也已有團隊正在做堆肥;羅教授表示,堆肥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充滿臭味,當掌握大自然中咖啡色搭配綠色的物質,進行無氧的發酵之後,便是最佳的堆肥。以多樣性自然資材層層堆疊而起的「九層塔技術」復育土壤為例,一開始的八個月先種植深根的植物,再放入蚯蚓,慢慢使土壤中的生態循環建立起來,土壤的復甦也就指日可待。除此之外,蚯蚓對人類的益處不僅止於此-羅教授點出蚯蚓水中所富含的益生菌,能夠治癒狗類皮膚病,並以實驗證明,在塗抹蚯蚓水後,皮膚長癬的白老鼠將可恢復健康。羅教授也分享了與台灣、中國在地合作推動的「樸門農法」經驗,師法大自然永續循環的農作生產與土地利用。羅教授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強調尊重大自然的重要性,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問題,也可以投入農業之中,營造出天時、地利、人和的韌性平衡。最後,羅教授也期許台灣這座富含動植物多樣性的寶島,未來能變得更好。
生態農業的永續是全人類的任務
與講者的互動交流階段,李院長首先相當感謝並贊同羅教授於講座中所闡述的理念與概念,事實上和古人所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以及清大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相通透的-人類生活無不需要水、需要食物,這不只是科學家需顧慮的事情,而是全人類都應該要投入的事情。
簡禎富副校長接著回應,清華大學近年也開始關注校區土壤復原,向羅教授討教可否以清華為例,提出建議讓清華的土地更健康;羅教授表示,台灣的植物因為氣候的影響,葉子多有一層蠟包覆表面,使得微生物難以進入,因此落葉必須以人工粉碎,再混入咖啡色材料,使其成為適合在地的堆肥。清大的校地很適合放蚯蚓,設計一座可讓蚯蚓進出攝食廚餘的「蚯蚓管」,約半年就能活化校園的土壤。
從校園到日常生活,羅教授回應關於製作廚餘是否會造成污染的疑問,說明廚餘中的油和鹽都不適合製作堆肥,油脂建議乾硬後刮除,鹽則可以加水稀釋濃度後使用,以避免環境汙染。謝麗美師母亦相當感謝今日羅教授帶來如此貼近一般生活化的演說,並分享她在老家與家人製作堆肥、參加有機農業的心得。(廚餘這段我覺得獨立段落出來較好)
接著話鋒一轉,羅教授對於聽眾提出台灣當下對自己的土地利用似乎較無信心的狀況表示可惜,並回應:台灣農民過度依賴政府,甚至大量將農地廢棄轉作太陽能發電使用-但太陽能板的設立將會影響到土地,使土地無法再被利用或改善。羅教授已經嘗試在苗栗、宜蘭部分地區說服農家將碳排量較高的水稻轉作旱稻,搭配鋪在田中抑止雜草生長的裸麥與堆肥產生的複核有機酸稀釋而成的天然驅蟲劑,以提高旱稻的產能。倘若能夠好好運用土地,使土地復甦,其實台灣的小農種植是十分有發展潛力的。
輔大社會系的劉清耿教授於現場提問道:台灣農業習慣採大量生產模式,倘若運用羅教授的方法,該如何發展為穩定的商業模式?羅教授認為,於回答這問題前,需要事先思考所謂「商業模式」係指哪裡的模式-愛爾蘭的、中國的,又或者是其他國家的呢?因此要看獲利模式是什麼,機械收割並非問題,產量其實並不會因此而下降。台大地理系的黃令名研究學者提問實作時候,生態農業要如何化解空氣中飄散的農業。羅教授認為大自然是相當具有包容性的,他以自己現在正在參與的農場舉例說明,於大範圍的種植情況下,他們會種植一些具指標性的草,並依照那些草的生長情形判斷土地的活化情形。
台文所王鈺婷所長進一步請羅教授詳談關於「生態之島」的理念,羅教授坦言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因此需要我們有所自覺,將如此困難的事情做起來,讓一代代的人持續關心環境和生態,就有機會靠近這個理念。清大韌性中心的郭瑞坤經理好奇學界和企業界能夠如何結合,共同面對及處理碳排放的問題;羅教授回應面對不同學校、學生與意識形態,首先要打破科系與地域的藩籬,建議依照不同的狀況進行整體性的規劃,由相對單純的教育學界開始,向外推展至整座島會是好的起步。
現場許多聽眾與此講題內容有所共鳴,積極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交流十分熱烈,共同經歷了一個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