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人多主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系主任)
講題:綠色能源的社會學想像
姚人多主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系主任)
講題:綠色能源的社會學想像
由財團法人紫軾書院贊助、人文社會學院主辦,社會學研究所協辦的「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在4/24-5/29的週三晚上於人文社會學院A202講堂持續進行。5月15日,講座迎來了第三場演講。本次演講由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姚人多主任擔任講者,針對綠色能源的議題,探究其政治與社會的脈絡,為我們說明了一個有關「綠能的社會學故事」。
跨領域對話:人文社會與理工科學的互動
本場演講由李卓穎院長主持,他以幽默風趣的語調介紹了姚主任,不僅強調了姚主任在社會學領域的專業成就,學術之外的為人處世、理想抱負都深得學子們的敬佩與崇拜,在學校、政府、社會上發揮的影響力皆非常深遠。李院長表示,對於姚主任如何將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熱門議題——「綠色能源」與社會學聯繫起來進行講解,感到非常期待。
開場後,姚人多主任首先分享了與吳泉源教授的歡樂回憶,並以此作為切入點,進一步回應他對本次講題的看法。他表示這次的講題之於自己而言是個嶄新的挑戰,與其說是「綠色能源的社會學想像」,不如說「綠色能源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更為適切,而本次的議題也希望能回應簡禎富副校長常在思索的,人文社會學科該如何與理工領域接觸的嘗試,欲提出一個另類的切入及闡釋的視角,重新思考兩大領域之間的連結關係。
綠「能」,能不能:人民與國家之間的分歧
姚主任透過自己在台南七股田野筆記及在彰化芳苑鄉與漁民的訪談錄音,為我們揭開了講題的序幕,與國家對於綠能的想像不同的是,基層市民大眾對於綠能產業的看法其實相當反對。在台南七股,因經濟部能源局公布了台南市七股區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推動漁電共生,面積高達兩千多公頃。然而,隨處可見的光電板,反而成為了流浪狗的遮風避雨之所,產生了令人苦笑的「狗電共生」現象。在彰化,漁民對於風力發電建設有諸多抱怨。他們認為政府強制徵收土地及建地,導致養殖漁業無法生存。這些措施讓漁民感到無奈和憤怒,認為自己家鄉的地景、人際關係的樣態無端被破壞,生計也被忽視了。
接著,姚主任從國家的視角下,說明了國家對於綠能轉型的積極想法。他表示,對於政府官員來說,數字、面積、名次和政策目標才是重點。他們更關心的是達成目標和提升國際排名,而不是基層民眾的實際感受和生計問題。這種差距讓地方民眾和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反映出政策執行中的諸多問題。
社會學家眼中的綠色能源
說明兩方對於綠能議題相互對立的觀點後,姚主任援引四本書的概念為靈感來源,藉此訴說出一個關於社會學意涵的綠色能源故事,提供給大家不一樣的觀看方式及想像空間。
首先,姚主任援引《The Dynamics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 Journeys》 一書中的「旅程」概念,透過凸顯行動者的能動性,藉此回應社會學家應該如何研究綠色能源及其帶來的社會成本和社會變遷。姚主任認為,能源轉型就如同一段創新的旅程。雖然這段旅程可能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但隨著參與者獲得更多知識和經驗,具體路徑會不斷變化,其最終目的地並不完全確定。重點在於行動者在參與過程中的行動力,而非終點。因此,人們不應該僅僅想像一個終點並期待所有人直線前進,因為旅程中會遇到許多不可預期的挑戰和變數。
第二,《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 提出了「市場政治」的概念,強調市場的形成不僅僅是由參與者根據自身利益建立的,還受到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綠色能源所處的市場環境,並且提醒我們,市場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三,《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闡述了國家官員簡化問題的看法,指出他們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常常過度簡化,忽視了問題的多樣性和有機性。這種簡化雖然不是錯誤,但卻極度不完整,可能會導致後續問題的產生。因此,姚主任提出了對於這種簡化的批判意識,呼籲更加全面地考慮和處理能源轉型中的各種問題。最後,《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提出工人階級的出現在他自身的形成中,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本書提供了對於社會階級形成的深入探討,有助於我們理解綠色能源轉型所牽涉到的社會學意義。
這些書籍所呈現的概念和觀點,透過姚主任的講解為聽眾提供了社會學的思考基礎,為後續的演講鋪陳,開啟了多元且深入的討論方向。從「旅程」概念到「市場政治」的探討,再到對於簡化問題的批判,以及對工人階級形成過程的理解,試圖建構一個關於能源轉型的社會學故事。
現在進行式的能源轉型之旅
姚主任觀察到,在能源轉型的旅程中,地方社會、開發商和國家這三個主要群體都是共同參與者,同時也是市場中的關鍵行動者。然而,他們參與旅程的動機可能有所不同,甚至他們所追求的目標也可能不盡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在塑造市場規則方面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且在群體的內部中是有衝突的。
為了實現2025非核家園和穩定供電的政策目標,台灣推動了新能源政策,期望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比20%、天然氣50%、燃煤30%的發電結構。因此,自2017年6月啟動了為期四年的風力發電推動計畫。
在姚主任的精闢講解下,我們了解到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光電計畫的詳細內容、涉及的各部會以及國產化的義務。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了計畫的核心要素,使我們認識到綠色能源不僅僅是能源問題,更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象徵。與此同時,姚主任也從中揭示了綠能發展背後複雜的利益交錯,有來自中央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動、民間企業的投資和技術研發,以及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動和風險評估。地方政府在此過程中的介入也不容忽視,它們在政策實踐、地方協調和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力量在共同角力的過程中,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升級,也凸顯了政策制定、經濟利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能源轉型並非單一領域的變革,而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多元協作的複雜過程。
結語
在姚人多主任的精彩演說下,我們對綠色能源轉型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姚主任巧妙地以社會學的關懷角度切入,重新觀看能源轉型的議題,且通過分享自身的田野筆記和訪談錄音,揭示了基層民眾與政府之間的分歧。他援引四本重要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多元且深入的思考角度,強調了能源轉型中行動者參與過程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的終點目標。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和經濟問題,更是政策制定、社會需求與產業發展的綜合性挑戰,這段曲折的旅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協作和深入思考。感謝姚主任為我們帶來如此豐富的啟發,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綠色能源發展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