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瑩理事主席(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台灣合作社照顧聯盟秘書長)
講題:超高齡社會All-in-one幸福長照——長照3.0新契機
林依瑩理事主席(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台灣合作社照顧聯盟秘書長)
講題:超高齡社會All-in-one幸福長照——長照3.0新契機
2025年紫軾書院吳泉源教授紀念講座系列活動
超高齡社會All-in-one幸福長照——長照3.0新契機
(本文刊於人社院訊epaper第508期)
本場講座由人社院李卓穎院長揭開序幕,說明舉辦吳泉源老師紀念講座的原由,期待講座的每場主題,得以回應吳老師廣泛的研究關懷,包括他後期致力投入的長照領域。因此,藉此寶貴的機會,得以透過講座進一步瞭解台灣長照的發展現況,承繼吳老師的研究精神。
接著,社會所陳瑞樺所長引言介紹了主講者——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者林依瑩理事主席。瑞樺所長首先邀請我們一同想像,一位過往悠遊彰化鄉下的田埂之間,跟在阿嬤身後下田工作的小女孩,身處在逐漸重視長照關懷的台灣,會成為怎麼樣的社會行動者呢?依瑩理事主席為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畢業後進入「老五老基金會」工作。「老五老基金會」於台灣主要推動以「社會互助」為核心概念的「時間存摺」制度,透過社會中的成員積累社會服務、為他人付出的正式紀錄,轉換為未來相互照護、扶持的基礎,而這也成為了依瑩女士後續持續在社福領域耕耘的契機之一。
帶著於「老五老基金會」學習到的經驗,2005年,依瑩理事主席被邀請接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一職,2007年開創不老騎士及不老夢想活躍老化的社會風潮;因其於社福、長照的努力,2016年,依瑩女士受邀擔任台中市副市長;2019年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為現任理事主席。依瑩理事主席從體制中的不同位置,習得豐富且多元的照顧經驗,因此能夠從照顧現場、民間組織、國家政府等不同角度切入,娓娓分享自身對長期照顧的推動與承諾。
一、製造奇蹟:伯拉罕共生合作社
雙手握著麥克風,依瑩理事主席微笑環顧演講廳,詢問在場聽眾是否正面臨長照相關的需求與疑惑,並分享他之前去台南演講時,接待人員提及家中的長照狀況。隨處可見、程度不一的照護問題,顯示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只要家裡出現了任何照顧需求,民眾便須調整心情面對挑戰。
接著,依瑩理事主席先從他所規劃、執行的「不老騎士」活動介紹自己,當初籌辦活動,密切接觸許多年長者,實是為了協助這群擔心活著卻沒有生命重心或未來盼望的長輩。2024年,「不老騎士」騎進總統府;,講者目前也在協助蘇帆海洋基金會2027年划船到關島的創舉。一個個活動規劃,也讓依瑩女士體會到,面對任何服務對象,都要去創造屬於他們的生命價值。另一方面,依瑩理事主席分享了她擔任台中市副市長的經驗,陳述如何從統領不同公部門行政單位,跨界深入原民部落擔任照顧服務員,實踐理念的過程。任台中市副市長時,受全台第一所推動原民實驗教育的博屋瑪國小比令.亞布校長感召,舉家搬入達觀部落,讓三個孩子就讀博屋瑪國小。2018年市長選舉後卸任副市長,看見所居住的泰雅部落當時缺乏照顧人力,就毅然決然投入照服員的工作,也鼓勵部落族人一起投入照服員的行列。
2019年,伯拉罕(Plahan,泰雅語意為「烤火、互助、興旺」)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就此誕生。依瑩理事主席解釋,之所以與部落居民共決取名為「合作社」,而非公司或協會作為經營單位,乃考量未來她的孩子國小畢業、搬離部落以後,長照共享社群還能夠繼續推動。她接著說明台灣現行的「長照十年計畫」服務: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架構下,包含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複合型服務中心)、C級單位(巷弄長照站)面向;民眾只要撥打1966專線,即可連線當地衛生局派遣照顧專員到府判斷照顧對象的失能等級(共分為2-8級)及評估相對應的政府補助金額,以回應照顧需求。儘管政府投入長照的預算與人力相當多,然而,居中的醫師、營養師、照服員、社工師、職能治療師(OT)與物理治療師(PT)之間掌握的個案資訊並不流通,缺乏單一窗口的整合,所以民眾常會很混淆,各式長照服務也零碎。
相較之下,伯拉罕共生合作社建基在國家長照政策脈絡中,藉由執行政府委託的A、B單位事務,與在地部落連線推動,攜手打造All-in-one(AIO)的多元照顧模式。AIO照顧模式是為了回應中重症與在宅善終的照顧需求所發展出來的,此照顧模式由照服員擔任現場「指揮官」,結合醫師、社工等專業人員的協作;AIO照顧模式也是維繫家庭、社區共同照顧的重要橋樑。依瑩理事主席提出重症共生的三個關鍵詞:「高復能」、「豐富」、「在宅安寧」,伯拉罕的照服員可直接到醫院和醫師共商病患情況、評估居家照顧動線與所需器具,並藉由「共生協作」的理念,動員整個部落的照服員輪班,讓經濟較不寬裕的部落族人也能夠得到適當的照顧。於此,依瑩理事主席舉一位經氣切搶救的男性受照護者為例,經團隊跨領域的細膩溝通、縝密的照顧規劃之下,在住院一年後,返回住家並接受後續團隊的復能訓練。該男性原本在醫院診斷已達失能等級八,如今已能獨自推著裝載芭蕉的輪椅,並重拾原本所喜愛的射箭嗜好。伯拉罕團隊「看到需求就去做」的共生協作,讓經濟不寬裕的部落族人能夠得到適合的照顧,而面對部落族人的「復能」,也讓依瑩女士欣慰道,「原來從醫院到返家的無縫接軌,效果可以那麼好。」
依瑩理事主席也說明,彷如奇蹟般的「八級變二級」照顧個案,本就是少數成功案例,位處偏鄉、腹地不足的和平區達觀部落,重病、年長居民能夠達到在宅醫療、在宅安寧已屬難得。團隊多元照顧模式能成功,終究還是歸因於台灣進步的醫療發展,使得有品質的安寧療養成為選項;依瑩理事主席強調:「如果我們有好的善終,其實是真的可以不用安樂死。很真實的⋯⋯我們在部落看到人的最後一天。」演講過程中,投影幕放映在伯拉罕共生之家度過人世最後一天的居民們臉上掛滿笑容:完整的AIO服務讓阿嬤最終日仍意識清醒的阿嬤虔誠敬拜神祇、肝衰竭的年輕媽媽及四個未成年的媽媽完成慶生的遺願,以及乾淨颯爽的阿公與照服員在最後一天仍能愉快輕聲哼唱,半夜安祥離世。
二、打造幸福:合作社模式與長照3.0藍圖
為了打破以往克難地搜集分散的個案資料,減少急重症照顧的困難、整合跨專業的人力資源,依瑩理事主席參考日本小倉和也醫師與八戶市合作的「connect8(コネクトエイト)」照顧模型,發展出台灣版本的「跨專業協作照護Connect 10」科技協作平台,並獲得2024總統杯黑客松頒獎肯定。其目標是讓照服員得以整合台灣偏鄉的長照個案,甚至有可能在全國推動「長照師」證照制度,完備政府未來推動的「長照3.0」計畫。
目前,政府投入「長照2.0」的經費雖多,但仍無法有效減輕個人與家庭的照顧費用負擔:以最便宜的「BA陪伴服務」為例,扣掉政府補助3萬,每個人每個月仍需負擔23萬。伯拉罕合作社的照服員雖然透過壓低收費、當志工的方式,以減輕家屬照顧開銷,合作社卻也時常面臨赤字;為了減輕照顧費用與改善不足的人力資源,依瑩理事主席發展出三種策略維持合作社的運作,分別為:志工時間銀行、社群互助的共生之家,以及包裹式給付居家服務整合試辦計畫。
首先,「志工時間銀行」制度,將照服員積累的服務時數,轉化為照顧費,免除照顧期間的額外支出。先前,某位在合作社中擔任志工的照服員,於後遭遇交通意外時,利用「志工時間銀行」,一個月的住院照顧期間皆無需收費,待康復以後便重返職場,繼續擔任照服員的角色。
其次,合作社參考日本的「卡桑之家(かあさんの家)」所打造出的「共生之家」,強調建立照顧者家人「生活照顧」的技巧和知識,包容被照顧者的生命力,以及提升照顧細緻度的方式,讓原本住在養老院裡,呈現失語、失智、無行為能力狀態的被照顧者,回家後逐漸復原。居家照顧的好處不僅顯現在年長者上,其家人與照服員甚至能兼顧孩子的照養,能讓孩子幫忙環境清潔、有空間得以完成寫作業;即便小孩有特殊照顧需求,共生之家也能涵容接納。
最後,伯拉罕合作社目前嘗試推動「包裹式給付居家服務整合試辦計畫」。依瑩理事主席在接觸多個長照個案後發現,目前我國的居家服務以編碼方式,定有各種類別的服務內容,時常無法滿足照顧對象的當下需求,若居服員做了編碼以外的照顧服務甚至會被記點。依瑩理事主席認為,透過包裹式整合計畫,不以時間或類別為限制,將一位個案的所有照顧需求全包含在照顧團隊提供的服務當中,並藉由「跨專業協作照護Connect 10」,確認照顧團隊的任務分工能夠落實,也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與濫用。儘管目前上述計畫皆還處於試辦階段,尚未正式納入「長照3.0」規劃,但無論是何種策略,依瑩理事主席都希望能協助扭轉當前台灣長照政策所面臨的挑戰──她殷切認為:「我們談的不只是照顧,是空間藝術,是運用更多家的元素,多元共容。」但現行,由外籍移工與住宿式照顧機構主導的現況,並不能根本解決、回應人力資源的不足,且仍無法有效呼應以人為本的照顧願景。
三、學照顧:照顧學校分享與招募
依瑩理事主席對於長照的理念,也希冀成為青年返鄉、地方創生的契機。為了推廣AIO照顧模式,依瑩理事主席於2022年於台中烏日開辦「照顧學校(Care For Taiwan)」,以混班上課共同學習八種技能課程的方式,培訓學員成為「AIO照顧教練」及「AIOA照顧設計師」。為充實實務能力,AIO學員也可以參加AIO服務梯隊,到偏鄉實作困難個案,也會安排有照服員專業的長照伙伴到日本參訪與進修。
現場也請甫進入照顧學校培訓兩個月的夥伴陳慈琪小姐分享經驗。慈琪為外文系背景出身,赴法國修讀人文社會文化學程後,回國進入補教界推動第二外語教學。當她決定轉換跑道、重新定位自我時,發現自身所具有的互動能力、溝通橋樑、關懷他人與同理心等個人特質,實是延續人文社會的核心價值,並以跨域協作的方式,在長照領域中得到實踐。來照顧學校學習的「AIO長照人員」,並非皆有長照經驗或社工背景,而是鼓勵任何具備有跨領域學習、在地培力、凝聚力等特質的人,協力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依瑩理事主席期待台灣未來的長照發展,可以讓更多贊同他們上述理念的人加入一同開拓,讓共生、共榮、共存的照顧社群遍地開花,打造新的照顧模式與幸福氛圍。
四、問題與討論:資源、科技、家人在哪裡?
演講結束後,人社院李癸雲副院長首先回應,表示自家也有不想離開老家卻也不想麻煩小孩照顧的年長者,覺得今日的演講收穫良多,好似看見照亮解決之道的明燈。並進一步詢問講者AIO照顧模式能夠普及嗎?試辦的共生之家將如何規劃,又將如何取代現在的「長照2.0」制度?
依瑩理事主席先說明因過去副市長的經歷,讓她知道如何有效倡議政策,透過五個共生之家的公益試辦方案,輔以新聞報導加持,讓民眾體驗到自家附近的共生之家,是大家下班、放學以後去探望長輩、親情的延伸。她也回應了聽眾對於家人在AIO中所扮演角色的提問:考量到現今多數家庭未具備照顧專業,與完整規劃能力,難以落實分工,結果導致許多家庭悲劇。AIO照顧模式的核心精神是「把家庭找回來」,達到以人為本、善終得宜的目標。而共生之家的運作模式鼓勵青年返鄉、社區共融,能同步解決老幼照顧、婦女就業及新住民疏離的問題。
接下來,關於機器人與AI科技未來在長照領域的可行性,依瑩理事主席跟聽眾分享投入居家照護的新科技,如可偵測照顧對象呼吸頻率的iCue智慧床墊;利用「跨專業協作照護Connect 10」,簡化記錄與分析的過程。儘管相應科技發展已逐漸成熟,但她同時強調人與人互動仍有不可取代之處:例如,回部落工作的照服員在與長輩聊天的過程中,重新學習泰雅語,創造了文化傳承的機會。若社會重視長照領域,個體也能夠從照顧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在各行各業工作、不同生命階段的養分。
最後對於聽眾提出,伯拉罕共生合作社現行的運作模式,該如何維持其經濟來源,以達到永續經營?以及如何因應台灣面臨高工時、高壓力的勞動狀況,與經費短缺的問題。依瑩理事主席回應,合作社因受政府委託籌辦「長照2.0」計畫中的A、B級單位服務,總體經費開銷為四千萬/年,其中三千萬由政府補助,剩餘自行募款。而一個共生之家的需求費用約為三十萬/月,包含民眾自費、募款等資金來源。雖然並不充裕,但她樂觀認為,現行的運作模式已成功使數個個案狀況好轉,也減輕了個案家庭的照顧成本,可能成為未來長照的優勢制度。推動政策改革並非遙遙無期,只需要遇到對的時機──「當然需要運氣,但我也覺得我們就做好準備,機會會給準備好的人。」她坦然地說道。歷經兩個半小時的精彩演講,落幕時將近九點,感謝依瑩理事主席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分享。(撰稿/陳香婷 校對/林至軒、楊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