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HEHE(Healthy Eating Happy Exercise)健康力,不讓慢性病偷走孩子健康
作者: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
現在的孩子享受著物質豐富帶來的快樂,同時也承受著因營養過剩、壓力過大造成的身心損害。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7-12歲過重和肥胖的盛行率為28.4%、糖尿病前期盛行率為21.9%,相當於近1/4的兒童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同時也發現7-12歲的孩子高血壓前期及高血壓盛行率為14.7%,與101年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的調查結果相比高出許多!可見慢性病症正悄悄偷走孩子的健康。
雖然慢性疾病的遺傳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但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也可能造成肥胖、增加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例如家長本身就喜歡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孩子也會不可避免多吃一些,這樣就會增加罹患高血壓或高血脂的風險。如果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加上慢性病前期得不到控制或改善,未來很容易發展成為成人慢性病,需要終身治療、服藥等。
「預防勝於治療!」,十大HEHE健康力行為指標,讓孩子從小培養良好飲食與生活型態,長大遠離肥胖與慢性疾病,一起迎向健康身體與生活:
指標一、 每天5份以上蔬果
蔬果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健康及減少便祕發生;而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具抗氧化、調節免疫力、促進皮膚健康等。但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顯示,7-12歲兒童每日平均僅攝取1.7份蔬菜及0.9份水果。因此應鼓勵孩子每天應至少攝取3蔬2果,且其中1份蔬菜應選擇深綠或深黃紅色的蔬菜,來獲得足夠的營養。
指標二、 每天吃全穀
全穀包含麩皮、胚乳、胚芽三部分,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鈣、鐵、鉀、鎂等營養素,相較於精製穀物粗糙、需要多咀嚼,有助於孩子牙周健康、刺激腦部發育、增加飽足感及預防慢性疾病等。但董氏基金會於99年調查近5,000名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童家長發現,近五成學童平日飲食中完全沒有全穀類,而近七成家長很少或沒有在家供應全穀類,可知食用全穀類的狀況並不理想。建議家長們備餐時也可嘗試慢慢增加糙米、紫米、薏仁、燕麥等全穀在主食中的比例,培養孩子從小吃未精製全穀的習慣。
指標三、 每天2份奶
乳品類(鮮乳、保久乳、起司、奶粉等)為充足的鈣質來源、且人體對其具有良好吸收率,1份乳品約可提供學童每日所需鈣質的1/4。而鈣質有助學童骨骼發育、牙齒發展、穩定情緒等作用,若攝取不足可能造成生長遲緩、牙齒與骨骼發育不全、過動甚至智力發展障礙。但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指出超過六成(65.7%)學童每日攝取不到1份的乳品類。因此建議可鼓勵孩子適量攝取乳品,每天兩份奶、健康跟著來。
指標四、 喝足1500 c.c.水,少含糖飲料
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中,7-12歲兒童每天喝1次以上含糖飲料的比例為35.8%。含糖飲料的攝取與齲齒、糖尿病及各種代謝症候疾病息息相關。而水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體溫、排除廢物、預防便祕等,且不含熱量亦能增加飽足感。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每天喝至少1,500毫升白開水,並提醒外出帶水、起床後及用餐時要喝水。
指標五、 天天吃早餐
98年發表於《糖尿病照護》期刊的研究,發現吃早餐能抑制的游離脂肪酸濃度,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減低肥胖和慢性病的發生。而董氏基金會2017年調查342間國小的兒童飲食習慣(回收將近16,000份問卷),發現17%的國小學童沒有每天吃早餐。建議培養孩子吃健康早餐的習慣,提升活力也增加學習力!
指標六、 少吃零食
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中,高達79.5%的7-9歲兒童及70.6 %的10-12歲兒童每週至少攝取1次餅乾零食類食物;此外,54.1%的7-9歲兒童及46.5%的10-12歲兒童每週至少攝取1次糖果,顯示孩童普遍常吃零食。而零食普遍為高油、鹽、糖、熱量但缺乏營養素,容易養成孩子重口味,且餐前食用零食可能影響正餐食慾,造成營養不均衡,而導致過輕或肥胖的體位兩極化現象。
指標七、 飯前洗手
董氏基金會2017年的調查發現,仍有將近1/5的國小學童(17.5%)飯前沒有洗手的習慣。洗手可減少流感、肺炎、腸病毒、食品中毒等疾病的風險。衛福部建議正確洗手方式要做到「內外夾弓大立腕」7字訣,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搓洗至少20秒,沖洗完還要擦乾或烘乾,才能確實將雙手洗乾淨。
指標八、 每天至少30分鐘等/費力運動或活動
衛生福利部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11歲兒童僅4.3%每日身體活動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60分鐘建議量。適度的身體活動具有:(1)提升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2)促進心理健康。(3)改善認知功能。(4)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臟疾病、中風、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疾病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從簡單的運動開始,並將生活融入更多的身體活動,持續漸進達到目標。
指標九、 使用螢幕每天少於1-2小時
孩子使用3C時間與頻率上升,除會間接減少動態生活時間外,也可能造成睡眠時間不足。而靜態生活還可能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風險加倍,提高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憂鬱、焦慮發生。107年衛福部出版的《臺灣肥胖防治策略》鼓勵學生使用3C四電產品(電視、電動、電腦及電話)時間,每天少於2小時為佳。
指標十、 每天睡足8小時
106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幼兒園及國小學童睡眠時間8小時以下者佔15%,此外也發現缺乏充足的睡眠與可能會提升近視發生率。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13歲學童每天睡足9-11小時。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提高記憶力及學習力,若睡眠不足則在肥胖、心血管疾病、視力、免疫力、心理健康、認知能力等方面皆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