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第1120315梯次【甲等】
建二忠 沈朋駿
一、研究動機
高雄市共有2個武德殿,「高雄武德殿」位於西子灣隧道東側,興建於1924年,是直轄市定古蹟。「旗山武德殿」位於鼓山公園東側,興建於1934年,迄今均有百年歷史。
武德殿是日治時期,提供公務員、警察及學生作為武道場所,為瞭解武德殿內部空間與建築特色,研究者前往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參訪拍照,並將實地探訪獲得資料撰寫為本文。
二、研究目的
(一)蒐集文獻資料瞭解日治時期臺灣武德殿的歷史意義與功能。
(二)參訪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瞭解內部空間與建築特色。
(三)歸納分析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有何相同或不同點地方。
(四)依據文獻分析與實地參訪獲得資料,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武德殿的沿革
「武德殿發源於日本的警察系統,最初是警務或軍方單位設置的武道場,培養軍警人員學習武藝,維持治安」(陳信安,1997),後來也在中學開設武道課,於是各地陸續興建武德殿,作為修習柔道、劍道的場所,發揚日本傳統的武藝。
研究者依據《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鄭德慶,2004),瞭解高雄市武德殿為大正風格建築,採用清水紅磚砌造,立面為長條窗,唐破風入口。日治時期中學生,男生須學習柔道、劍道或角力(相撲),女生須學習射箭,日昭和11年(1936年)學生在高雄武德殿練習柔道的相片。
二、臺灣的武德殿
日本昭和時期為武德殿興築的極盛期,各地爭相興建,「臺灣共有70餘間武德殿。至今大多已拆除或損毀,臺灣現存12個武德殿,興建年代為1924—1938年間」(高雄縣政府,1996),除旗山武德殿外,其餘均已列為市定古蹟或歷史古蹟。
研究者先到圖書館借閱《高雄縣旗山鎮武德殿及石拱圈復建計畫之規劃設計》(旗山鎮公所,1999)與《高雄市武德殿修復計畫及再利用經營管理調查研究》(漢寶德,2006),瞭解武德殿的歷史沿革與復建計畫。
接著,研究者於112年2月6日與8日,分別實地訪查「高雄武德殿」(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6號),與「旗山武德殿」(高雄市旗山區中正路2號),瞭解建築特徵與空間規劃。
最後依據實地訪查結果,歸納分析「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之異同,研究步驟。
一、高雄武德殿(The Hall of Kaohsiung Martial Arts)
(一)歷史沿革
高雄市武德殿,位於高雄市鼓山區,是日治時期為提倡武士道精神而興建,落成於大正13年(1924年),屬於臺灣總督府州廳級武道場。「高雄市武德殿興建於日治中期,取名為『振武館』,與一般通稱『演武場』不同,含有振興武德意涵」(李姉煖,2012)。
(二)建築特徵
高雄武德殿為一層磚造建築,「正面入口為『唐破風』門廊,門廊四角,有3根一組的『塔斯干柱式』(Tuscan order),以方柱為主柱,兩根圓柱為輔」(楊玉姿,1999)。立面開口使用長條窗,為上下推拉窗,上面是迴旋式氣窗,下面是固定式通風窗。武德殿四周外牆共有18隻長柱,「每個柱子頂端有箭形及靶形浮雕,隱喻武德殿傳統武藝活動」(鄭德慶,2004),武德殿是一棟莊嚴雄偉的日本建築。
「武德殿屋頂屬『入母屋』形式(亦即歇山式),鋪設日本黑瓦,在垂脊及中脊端點有『鬼瓦』裝飾」(漢寶德,2006)。「屋架由8組鋼鐵桁架(Steel truss)構成,東西立面設計2組鐵製托架(Bracket),有如傳統建築之斗拱構造」(陳亮吟,2010)。
「武德殿正立面由6個牆柱,分割成5開間,背立面則為6個牆柱,分割成7開間」(楊玉姿,1999)。牆面為磚牆,使用英式砌法(Plain English Bond),磚塊是「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TR磚。立面中段為清水磚,上下段為洗石子。
(三)空間規劃
高雄武德殿入口設於建築物長向立面(北邊),進入室內後是橫向寬闊的空間,道場中央的「神龕」為辦理慶典儀式的地方,左側(東邊)為劍道區,右側(西邊)為柔道區。約可容納一百人,培養青年學子的體力、耐力、膽識。
武德殿於1999年列為三級古蹟,於2004年12月修復完成。目前委託「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武德殿是高雄市第一座非營利古蹟委外案例,也是全台第一座以原始功能再利用的古蹟」(李姉煖,2012)。
二、旗山武德殿(The Hall of Cishan Martial Arts)
(一)歷史沿革
旗山武德殿位於高雄市旗山區,為仿唐式宮殿建築,「創建於昭和9年(1934年),是日治時期為發揚傳統武藝,提供公務員、警察及學生作為武道場所」(蔡正松,2006)。
(二)建築特徵
旗山武德殿混合唐式與和式風格,屬於加強磚造結構,梁柱為鋼筋混凝土,牆面為洗石子。「入口玄關屋頂山牆朝前,為唐博風式造型。屋頂為歇山頂,屋脊平直,曲線平緩,鋪以日本黑瓦」(旗山鎮公所,1999),建築造型頗具威嚴。
(三)空間規劃
旗山武德殿在1994年10月16日失火,木構造遭焚毀,2001年11月重建時,未依原樣修復,將原本的黑瓦屋頂改為玻璃屋頂。2014年4月進行第2次整建工程,拆除玻璃屋頂改回黑瓦屋頂,目前為「旗山武德殿藝文中心」使用。
三、武德殿之異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研究者親自走訪觀察「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兩棟歷史建築物後,提出以下6點異同點。
(一)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均為日治時期重要歷史建築物
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均為臺灣日治時期,為推廣日本武道興建的歷史建築物。「武德殿由演武場、武道場及附屬建築組成,供柔道、劍道使用,並兼具信仰祭祀、集會使用」(陳亮吟,2010)。臺灣各地武德殿的興建與管理,大多由當地警察機關負責。
(二)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均使用「入母屋」(亦即歇山頂)
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屋頂均屬於『入母屋』(亦即歇山頂),側面屋頂上有三角形牆面的四坡屋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構成」(漢寶德,2006),屋頂鋪設「日本黑瓦」,在垂脊及中脊端點都有「鬼瓦」裝飾,形成嚴謹的視覺意象。
(三)高雄武德殿屬「承重磚牆構造」;旗山武德殿屬「柱樑框架構造」
高雄武德殿屬於「和洋混合風格」,具有典型日式建築之屋面造型,而牆身採取承重磚牆構造,磚牆立面透過牆柱分割為數個開間,仿製洋式風格建築。「旗山武德殿屬於『柱樑框架之和洋混合風格』,以承重磚牆與柱樑框架組成,模仿傳統木構架建築」(蘇明如,2005)。
(四)高雄武德殿為細長上下拉窗;旗山武德殿屬於左右雙拉窗
「高雄武德殿」採用細長直窗,塑造出高聳的立面效果。窗戶分為上、中、下3個單元,中間為上下推拉玻璃窗,上側、下側,各有一扇通風氣窗,接近台基處,另外還有一個小通氣孔。「旗山武德殿」則是矩形的左右雙拉窗。
(五)高雄武德殿建於山坡上高台;旗山武德殿建於繁華街市
「高雄武德殿」建在哈瑪星山坡地高台,在高台上可以鳥瞰哈瑪星街景,前面庭院腹地狹窄,種植二顆榕樹,因過於茂密,阻擋了自然光線。「旗山武德殿」建於繁華街市,前面有寬廣場地,日治時期作為練兵場,今為旗山公共體育場。
(六)高雄武德殿迄今保存良好,旗山武德殿為火災後重建
「高雄武德殿」屬於州廳級武道場,興建於1924年7月19日,列為「直轄市定古蹟」。「旗山武德殿」屬於郡市級武道場,興建於1934年1月25日,迄今約有百年歷史。
旗山武德殿於1994年10月16日發生火災,木構造被焚毀,雖已於2014年12月修復,但卻失去原貌,是臺灣現存的12棟武德殿中,唯一未列入「市定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與實地訪查,提出以下2點結論與2點建議。
一、結論
(一)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為日治時期重要歷史建築
臺灣的武道文化起源於日治時期,當時臺灣州、廳、郡陸續興建武德殿,提供公務員、警察及學生的武道場所,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均為日治時期的重要歷史建築。
(二)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具有日治時期的建築特徵
「高雄武德殿」是全台少數尚保存之宏偉武術館,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已於1999年5月25日,登記為「直轄市定古蹟」。「旗山武德殿」火災後依原樣重建,具有日治時期的建築特徵。
二、建議
(一)建議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文化體驗活動
歷史古蹟除了採取保存性的開發模式外,建議結合「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與「旗山文化園區」社區資源,以走讀「哈瑪星」與「旗山文化」為主軸,辦理相關的文化體驗活動,活化武德殿歷史古蹟。
(二)建議與鄰近國小合作,培訓小導覽員
高雄武德殿與旗山武德殿旁邊均有國小,分別為「鼓山國小(創校於1913 年)」與「旗山國小(創校於1898年)」。建議與鄰近國小合作,培育「小導覽員」,透過小朋友解說,讓遊客知曉武德殿歷史文化,也讓古蹟建築之美散播出去。
1.李姉煖(2012)。古蹟活化與社區觀光—以高雄哈瑪星武德殿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高雄縣政府(1996)。看見先民的智慧-高雄縣歷史古蹟導覽手冊。高雄縣政府。
3.陳亮吟(2010)。武德殿空間形式組成之研究-以高雄、台南、彰化、大溪及南投為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陳信安(1997)。臺灣日治時期武德殿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楊玉姿(1999)。高雄市古蹟簡介。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6.旗山鎮公所(1999)。高雄縣旗山鎮武德殿及石拱圈復建計畫之規劃設計。旗山鎮公所。
7.漢寶德(2006)。高雄市武德殿修復計畫及再利用經營管理調查研究。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8.蔡正松(2006)。旗山鎮誌。旗山鎮公所。
9.鄭德慶(2004)。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10.蘇明如(2005)。論臺灣歷史脈絡中 文化資產保存活化之流變與再詮釋-以日治時期高雄市武德殿從荒廢到新生之古蹟文本轉型為例。臺灣博物季刊,25(1)。
建二忠 沈朋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