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國民學校—「(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校舍建築之研究
日治時期的國民學校—「(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校舍建築之研究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第1120315梯次【優等】
建二忠 林育臻
一、研究動機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將日籍兒童與臺籍兒童分流教學,於「蕃薯藔」(亦即今日的高雄市旗山區)設立2所國民學校,分別為「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今鼓山國小)為日籍子弟學校;「蕃薯藔公學校」(今旗山國小)則為臺籍子弟學校。
日治時期興建的國民小學校舍,迄今大多已被拆除或重建,本研究探訪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的高雄市旗山區「(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瞭解兩所學校的創校歷史、校舍建築與目前使用現況,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目的
(一)瞭解日治時期國民學校(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
(二)實地訪查高雄市(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並拍照紀錄。
(三)依據文獻分析與實地訪查獲得資料,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日治時期的國民學校
1985年清朝甲午戰敗,臺灣進入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轄下的學務部,在各地設置國民學校,分為、「小學校」(日籍兒童)、「公學校」(臺籍兒童)、「蕃人公學校」(原住民兒童)。
二、蕃薯藔的國民學校
依據統計日治時期「全臺灣第一批國民學校計有臺北縣21校、臺中縣17校、 臺南縣14校、宜蘭廳3校,全島共計55校」(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
其中臺南縣「蕃薯藔」,亦即今日高雄市旗山區,共有兩所國民學校,分別是「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今為鼓山國民小學),提供通曉日語的兒童就讀(幾乎為日籍兒童),另外一所學校是「蕃薯藔公學校」(旗山國民小學)提供臺籍兒童就讀。
三、國民學校的課程
「1898年(明治31年),臺灣總督府開始執行《台灣公學校令》,規定8-14歲孩童可就讀公學校,修業年限為4年」(臺灣教育令,1898),是台灣小學制度的開端。
本研究依據《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彭威翔,2019),瞭解日治時期,國民學校學生的上課情形。公學校兒童正在閱讀臺灣總督府編纂的國語(亦即日語)課本。1903年「烏來蕃薯藔公學校」,學生們除了穿著日式和服外,也可見到穿著傳統原住民服飾的兒童。
本研究先到圖書館借閱《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國小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8);《高雄縣旗山鎮鼓山國小整體空間再利用研究規劃報告書》(李允斐,2002);《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鎮舊鼓山國小第四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劉金昌,2008)等文獻,瞭解「(舊)鼓山國民小學」與「旗山國民小學」校舍建築的修復情形,研究步驟。
研究者於112年2月7日(星期二),到(舊)鼓山國民小學(高雄市旗山區文中路7號)與旗山國民小學(高雄市旗山區華中街44號),實地觀察與拍照紀錄,最後依據訪查資料,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分別探訪「(舊)鼓山國民小學」(日籍兒童就讀)與「旗山國民小學」(臺籍兒童就讀),兩校之「學校歷史沿革」、「校舍建築空間」、「活化校舍古蹟」,分述如下。
一、(舊)鼓山國民小學 (Former Gushan Elementary School)
(一)學校歷史沿革
(舊)鼓山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創校於日大正元年(1912年)。「小學校是專供通日語的兒童就讀,學習科目與日本本土一般的尋常小學校完全相同」(臺灣教育令,1898)。
「(舊)鼓山國民小學校園,由講堂(大禮堂)、辦公廳及北棟教室構成,利用走廊串連在一起,整體建築十分完整」(林爵士,2016)。
(二)講堂(大禮堂)
「(舊)鼓山國民小學講堂,正面為造型優雅的三連拱及圓拱窗,屋頂尖端為木造的山牆」(謝欣珈,2018),牆面寫著「教不倦,學不厭」。
(三)教室及辦公廳
「(舊)鼓山國民小學,辦公廳正立面線條簡潔、連續窗楣線條優美」(王惠君,2011)。研究者觀察發現:北棟教室1樓設計為「平拱走廊」,2樓設計為「圓拱走廊」。
(舊)鼓山國民小學為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校舍東側草坪上面豎立「追慕碑」,提醒兒童追慕先人勤奮好學,並緬懷先人的教誨。
(四)活化校舍古蹟
鼓山國民小學,已於2001年遷移至新校區上課(旗山區延平一路111號),(舊)鼓山國民小學的辦公廳及北棟教室,已於2010年12月,被高雄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
(舊)鼓山國民小學校舍,經過高雄市文化局規劃修復後,將原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結合藝文生活、公益服務、終身學習,賦予新的使用方式,並重新定名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使舊建築再現新生命。
二、旗山國民小學(Cishan Elementary School)
日治時期臺籍兒童就讀的「旗山國民小學」之「學校歷史沿革」、「校舍建築空間」、「校舍古蹟活化」,分述如下。
(一)學校歷史沿革
「旗山國小原為蕃薯藔公學校,創校於日明治31年(1898年),隸屬臺南縣,是日治時期在臺灣第一批設立的公學校」(成大研發基金會,2008)。
「公學校」是日治時期作為臺灣人民的初等教育機構,規定就學年齡為8至14歲,修業年限為4年,「課程包括修身、國語(指日語) 作文、讀書、寫字、算術、唱歌及體操等」(臺灣教育令,1898),是近代臺灣基礎教育制度的開端。
(二)講堂(中山堂)
旗山國民小學講堂(中山堂)「興建於日昭和9年(1934年),屬於加強磚造、鋼構屋架。正立面為西洋式的建築風格,山牆頂部以倫巴底帶裝飾」(李允斐,2002)。Lombard band是一種外牆裝飾,常用於哥德式建築。
講堂(中山堂)側立面有9個拱形窗,採用精巧雕飾且連續的圓拱開窗。1935年落成啟用後,大禮堂成為該校與附近居民聚會的重要場所。「講堂內舞臺後方設有『奉安所』,以木門與舞臺區隔」(劉金昌,2007)。
「奉安所是日治時期,放置教育準則『教育敕語』的地方,學校課程設計皆以『教育敕語』作為教學依據」(劉金昌,2008)。因此,頒發到各級學校的「教育敕語」,深受校方重視。「奉安所」建築型態比照日本神社,建材選用耐震防火材料。
(三)北棟教室
「旗山國民小學的北棟教室,興建於大正3年(1914年),為2層的磚造建築」(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6),入口的門廊為圓拱,1樓是「圓拱走廊」,2樓則是「平拱走廊」。
(四)活化校舍古蹟
旗山國民小學的講堂(中山堂)與北棟校舍,於2008年修復完成,「北棟校舍成為高雄市國際英語村,規劃餐廳、超市、機場、圖書館、科學館、寄宿家庭等不同的情境教學(Situated Teaching)」(Winnie,2020)。
三、日治國小之異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研究者走訪高雄市旗山區「(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兩間學校後,提出以下3點異同。
(一)「(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講堂型式略有不同
(舊)鼓山國小講堂(大禮堂),1樓是圓拱走廊,2樓有2個圓拱窗戶,側立面有6個圓拱窗戶;旗山國小講堂(中山堂),1樓是平拱走廊,2樓為6個圓拱窗戶,側立面有9個圓拱窗戶。兩棟講堂均屬於加強磚造,西洋式的建築風格。
(二)「(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走廊形式不同
高雄市旗山區(舊)鼓山國小教室,1樓是「平拱走廊」,2樓為「圓拱走廊」;旗山國小教室,1樓是「圓拱走廊」,2樓則是「平拱走廊」。2所學校的走廊型式,剛好相反。
(三)「(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學生來源不同
「蕃薯藔尋常高等小學校」(鼓山國小),提供日籍兒童就讀,「蕃薯藔公學校」(旗山國小)提供臺籍兒童就讀。
一、結論
(一)(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校舍建築具有歷史價值
高雄市旗山區「(舊)鼓山國小」(創校於1912年),「旗山國小」(創校於1898年),分別為日籍兒童、臺籍兒童就讀之國民學校。兩棟校舍建築具有歷史價值,迄今保存良好,已於2010年12月2日,列為高雄市「直轄市定古蹟」。
(二)(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校舍均能有效活化使用
目前「旗山國小」北棟教室作為「英語學習村」(Cishan English Village),「(舊)鼓山國小」則於轉型成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定期辦理各項展覽。校舍建築均有效活化使用。
二、建議
(一)建議將古蹟校舍增加與社區民眾連結
本研究經由文獻分析與實地觀察,「(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擁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建議結合當地的地方文化,並凝聚社區居民之識,增進社區居民的認同,並串聯社區居民的生活圈。
(二)建議將古蹟校舍營造為優質藝文空間
建議將具有歷史義意的「(舊)鼓山國小」與「旗山國小」舊有校舍建築,營造為優質藝文生活空間,將舊有校舍建築再現新生命,發揮其永續傳承之目標。
1.林爵士,王瑞斌(2016)。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市旗山區舊鼓山國小為例。教育行政論壇,8(2)。
2.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國小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高雄縣政府。
3.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8)。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國小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縣政府。
4.謝欣珈(2018)。再現金黃璀璨的繁華-旗山、高雄畫刊,2018,1。
5.Winnie(2020)。旗山生活文化園區震後重生,一日小學生上課了。高雄畫刊,2020,5。
6.李允斐(2002)。高雄縣旗山鎮鼓山國小整體空間再利用研究規劃報告書。高雄縣文化局。
7.劉金昌(2007)。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鎮舊鼓山國小第三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
高雄縣政府。
8.劉金昌(2008)。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鎮舊鼓山國小第四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
高雄縣政府。
9.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6)。高雄縣文化資產手冊-古蹟、歷史建築、遺址及自然地景。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10. 彭威翔(2019)。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左岸文化。
11. 王惠君(2011)。老建築,好故事。東販出版。
12. 臺灣教育令(1898)。
建二忠 林育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