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第1120315梯次【甲等】
建二忠 蔡瑞志
一、研究動機
我家住在鳳山體育場附近,在鳳山住了16年,念鳳山國小時,每天上學都會經過澄瀾砲台,因為紅綠燈時間為60秒,所以每天我有1分鐘時間,仔細端詳這座砲台,我對澄瀾砲台的印象就是一堆石頭築起來的城牆。有一天爸媽帶我到澄瀾砲台玩,我踩到樹葉向前撲倒,額頭撞到石頭,縫了8針,那是一個慘痛又難忘的回憶。
國中讀鳳西國中,爺爺告訴我,鳳山除了軍校多(陸軍官校、中正預校、步兵學校),古蹟也很多,圍繞在我家附近的百年古蹟包括「澄瀾砲台、平成砲台、訓風砲台、東便門、鳳儀書院、鳳山龍山寺」。為了深入瞭解鳳山縣城歷史,所以我將鳳山縣砲台遺跡,當作我的小論文的研究題目。
二、研究目的
(一)蒐集文獻探討,瞭解清朝末年鳳山舊城、鳳山新城設置緣由。
(二)實地訪查「東便門、平成砲台、訓風砲台、澄瀾砲台」遺跡。
(三)依據訪查結果,整理歸納「鳳山縣城」建築價值與歷史意義。
(四)依據文獻分析與實地訪查獲得的資料,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鳳山縣城遺蹟,包括鳳山舊城(今左營區)與鳳山新城(今鳳山區)。
一、鳳山舊城
「清康熙23年(1684年),臺灣進入清制時期,清朝政府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臺灣府、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杜劍鋒,2006)。「鳳山舊城」又稱左營舊城,位於高雄市左營區,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是清代鳳山縣的縣治所在地。
目前「鳳山舊城」遺留殘跡,包括北門(拱辰門),南門(啟文門),東門(鳳儀門),西門(奠海門)城牆殘蹟。「鳳山縣舊城是臺灣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城池,於1985年公告為國定古蹟」(高雄縣政府,1996年)。
二、鳳山新城
「鳳山新城」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曾作為清代鳳山縣的縣治所在地,昔日稱為『鳳山縣城』,但為有別於左營鳳山縣舊城,故稱為鳳山縣新城」(曾光正,2006)。
「鳳山新城」遺留殘跡,包括:東便門(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訓風砲台(中山路旁)、澄瀾砲台(立志街旁)等。「鳳山新城」因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與建築史上之意義,於2007年10月25日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
本研究先到圖書館借閱《高雄市市定古蹟鳳山縣城殘蹟—平成砲臺、澄瀾砲臺、訓風砲臺災害復建工程工作報告書》(趙崇欽,2012)與《臺閩地區第三級鳳山縣城殘蹟東便門東福橋修復暨景觀工程工作報告書》(中華建築協會,2007)等文獻,瞭解鳳山縣城修復情形。
研究者於112年2月25日與26日,到東便門(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平成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訓風砲台(鳯山區中山路5巷內)、澄瀾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實地觀察與拍照紀錄,依據訪查資料,歸納整理「鳳山縣城的建築價值」,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實地訪查,提出鳳山縣城的「歷史遺蹟」與「建築價值」,分述如下:
一、鳳山縣城的歷史遺蹟
(一)東便門
「東便門」位於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內門額為「東便門」,外門額為「同儀門」。「為清嘉慶九年時,鳳山知縣吳兆麟建造的四座城門之一,為咾咕石結構物,表面被覆水泥砂漿,舖紅色地磚」(中華建築協會,2007)。
東便門緊臨鳳山溪,是當時進入鳳山縣城主要道路,經東福橋可通往阿猴城(今屏東市),「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代橋樑之一,六角形的船形橋墩,橋面石板尚存」(中華建築協會,2007)。東便門左側有一座「東福祠」土地公廟。
(二)平成砲台
「平城砲台」位於鳳山縣新城西北角,今曹公廟後方,是鳳山新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砲台,城牆上面嵌有花崗石「平成」匾額。
「平成砲台格局為長方形,牆體以咾咕石砌建,牆頂還留有數個銃孔」(李乾朗,1995),現在雖然看不見昔日大砲,但亦可想像當年風貌。
(三)訓風砲台
「訓風砲台」位於鳳山縣城東南角,今鳳山區中山路5巷內,「牆體以咾咕石砌造,門額嵌有花崗石『訓風』匾額,左右有書卷裝飾圖案,為臺灣其它砲台罕見」(李乾朗,2018)。
「訓風砲台臨鳳山溪,為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防禦要塞,格局呈長弧形,為雙弧形制,面向東南」(周郁森,2003)。
(四)澄瀾砲台
「澄瀾砲台」位於鳳山縣城西南角,今高雄市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整體構築以咾咕石與卵石混合疊砌,城牆上面嵌有花崗石「澄瀾」匾額。
「澄瀾砲台沿護城河興建,兩側翼牆是過去城牆殘存的一部分,格局呈不規則八角形,翼牆上有多個銃孔」(盧德嘉,2007)。
二、鳳山縣城的建築價值
研究者依據實地觀察與訪查結果,整理出五點「鳳山縣城的建築價值」。
(一) 鳳山縣城是珍貴的清代軍事古蹟
依據文化部統計,目前「國內共計有744處古蹟,其中屬於清代軍事性質古蹟有43處,佔全數的5.78%」(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3)。「平成砲台、訓風砲台、澄瀾砲台」是高雄市境內少數的清代軍事性古蹟。
(二) 鳳山縣城砲台均為因地制宜修築
「鳳山縣城砲台,屬於城池砲台類別中『與城牆結合的獨立砲台』,砲台依其所處位置而成不同形狀」(蕭道明,2000),「平成砲台」為矩形平面,「澄瀾砲台」是八角形平面外加兩個圓弧翼牆,「訓風砲台」則是彎曲的不規則形狀。
(三) 鳳山縣城砲台採用當地現有建材
鳳山新城殘存的「澄瀾砲台」南側翼牆,下半段為硓𥑮石砌築,上半段為卵石。依據《鳳山縣城復建工程工作報告書》研判「同一牆體中採用不同材料的原因,在於清朝重修翼牆時,將原有的硓𥑮石,改用當地較易取得的卵石代替」(趙崇欽,2012)。卵石取自旁邊的鳳山溪,相較於硓𥑮石需要開採,更方便快速,對於修復防禦性質的砲台十分重要。
(四) 砲台的型式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
鳳山縣城砲台是一個以實用性考量的軍事建築,但是「鳳山縣城砲台的彩繪,磚紋、石額框、書卷泥塑,這些裝飾元素,充分表現當時的工藝技術」(黃獻寬,2009),豐富了整座砲台的建築價值。
(五) 砲台構築方式呈現多元建築面貌
鳳山新城三個砲台,牆體均以硓𥑮石疊砌而成,與左營的鳳山舊城相同。「清朝在臺灣多數城牆砲台,採用夯土牆體、三合土牆體、磚砌牆體、刺竹城牆、木柵城牆」(黃玲玲,2018),反映清朝時臺灣多元的建築面貌。
一、結論
(一)鳳山縣城砲台是歷史的遺蹟
鳳山縣知縣曹謹,在鳳山興築曹公圳並興建4座城門與6座礮臺。現存「東便門」與「訓風」、「平成」、「澄瀾」3座礮臺。因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與建築史上的意義,2007年10月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二)鳳山縣城砲台迄今維護良好
鳳山縣新城原有6座砲台形式各異,皆是順應地形、水文建造;砲台獨立於城牆,位置大都在城牆轉角處,另修建護城河保護新城安全。平成砲台、澄瀾砲台、訓風砲台,均依原有樣式保存,迄今維護良好。
二、建議
(一)建議興建文史展示館
為使民眾更瞭解鳳山新城歷史,建議可仿照左營「見城館」,於鳳山運動公園(或適當公共場域),興建一棟文史展示館,保存鳳山新城歷史文化,呈現鳳山新城從清朝迄今的歷史軌跡。
(二)建議增設復刻版古砲
目前鳳山縣城三座砲台雖已修護完成,建議增設復刻版的古砲模型,讓遊客身歷其境體認鳳山縣城砲台,曾肩負的護城使命。
1.趙崇欽(2012)。高雄市市定古蹟鳳山縣城殘蹟(平成砲臺、澄瀾砲臺、訓風砲臺)災害復建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中華建築協會(2007)。臺閩地區第三級鳳山縣城殘蹟—東便門與東福橋修復暨景觀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縣政府。
3.高雄縣政府(1996年)。看見先民的智慧-高雄縣歷史古蹟導覽手冊。高雄縣政府。
4.杜劍鋒(2006)。舊城滄桑─鳳山縣舊城建城180年懷舊。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5.曾光正(2006)。左營鳳山縣舊城建城180週年導覽手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6.黃玲玲(2018)。文化資產應用於國民中學課程之研究 —以高雄鳳山地區古蹟為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7.盧德嘉(2007)。鳳山縣採訪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周郁森(2003)。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李乾朗(1995)。鳳山縣城殘蹟調查研究。高雄縣政府。
10.李乾朗(2018)。古蹟入門。遠流。
11.蕭道明(2000)。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黃獻寬(2009)。從歷史環境保存與維護的觀點探究鳳山縣城城牆遺址空間再造。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3年2月28日)。文化資產。https://www.boch.gov.tw/。
建二忠 蔡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