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第1120315梯次【甲等】
建二忠 郭冠頡
一、研究動機
清朝末年為防禦打狗港安全,於1875年分別在哨船頭興建「打狗礮臺」(門額為雄鎮北門),旗後山興建「旗後礮臺」(門額為威震天南),迄今已有140餘年歷史。打狗港即為今日的高雄港。本研究實地訪查「雄鎮北門」、「旗後礮臺」,歸納分析異同點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目的
(一)蒐集相關文獻瞭解清末為防禦打狗港興建的兩座礮臺。
(二)實地訪查「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瞭解建築特色。
(三)分析歸納「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兩者之異同點。
(四)依據文獻分析與實地探訪,歸納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
一、打狗開港
「1860年臺灣因清廷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開放4個港口:淡水港、雞籠港、安平港、打狗港」(許佩賢,1995),打狗港貿易帶動港區發展,也為高雄市發展帶來契機。《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打狗礮臺」與「旗後礮臺」示意圖。
二、興建礮臺
「1875年,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海防事務,在哨船頭礁岩,興建打狗礮臺,在旗後山頂興築旗後礮臺」(許毓良,2011),並設置營門、礮臺、營牆,共同扼打狗港。依據《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鄭德慶,2004),1920年「打狗港信號所哨船頭礮臺遺跡」(今雄鎮北門),1930年「旗後礮臺」營門入口相片,如圖所示。
研究者先到圖書館借閱《高雄市市定古蹟雄鎮北門保存修復補充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與《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鄭德慶,2004),瞭解「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歷史沿革,空間佈置、風格美學。
接著於112年2月6日,探訪雄鎮北門(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6號)、旗後礮臺(高雄市旗津區旗港段1231與1232號),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一、雄鎮北門(Syongihen North Gate)
(一)歷史沿革
雄鎮北門位於哨船頭珊瑚礁岩,興建於1875年,主要分為3個空間:東側以營門為核心的生活功能、中間的操練場是操兵習武的地方,西側為大礮的防守與作戰功能。
殘留遺跡包括:營門(City Gate)、南礮座(South Emplacement)、北礮座(North Emplacement)、南兵房(South Barrack)、北兵房(North Barrack)、南子藥房殘蹟(South Shell Room Remnants)。
城垣隨著地形高低以硓砧石疊砌,「雄鎮北門形制雖小,但運用材料及施工技術卻有特色,因地制宜與就地取材為其構造精神」(李乾朗,2005)。
(二)中式營門
「雄鎮北門」營門屬於中式建築風格,門額為泥塑的「雄鎮北門」4個字,門洞為平頂構造。正面入口兩側為斗砌磚牆。「營門上面有5座『雉堞』,提供守城官兵掩蔽、另外還有『窺孔』可由裡面看見外面的情況」(吳旭峰,2004)。
(三)西式礮臺
「雄鎮北門」由英籍工程師設計2座英製大礮,圓形礮臺以三合土與硓砧石疊砌。「礮座前的厚牆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至今仍然很堅固」(賴思妤,2011)。
(四)營房操場
「雄鎮北門」營門入口左右兩側,設置有半地下化的8間兵房,分別稱為「南兵房」與「北兵房」,中間的空地作為練兵場,「礮臺內另外建造辦公房舍,日治以後被充為港口信號管制所」(薛琴,2003)。
二、旗後礮臺(The Cihou Fort)
(一)歷史延革
旗後礮臺位於旗後山頂,興建於1875年,採用「洋員監工,華員辦料」方式,設計及監造是英國人,材料及施工則是華人。1985年內政部公告「旗後礮臺」為二級古蹟。1991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2019年2月22日升格國定古蹟。
(二)中式營門
旗后礮臺營門朝向東南方,屬於中式建築風格,營門入口牆壁呈現八字形向外,「門額上書寫著『威震天南』,兩邊門牆上以紅磚砌成『囍』字,曾於1895年乙未戰役,被日軍軍艦擊中營門」(許佩賢,1995)。
(三)西式礮臺
「旗後礮臺安裝4座7吋6.5噸英製大礮,分別朝 西、南、東三個方位」(許毓良,2011)。礮座鋪面為花崗岩,每座礮旁邊並配置有一座彈藥房。「外垣以咾咕石構造,以水泥層層鋪疊,厚度超過240公分」(林奕利,2007),4座大礮在日治時期已被拆走,現今只留下礮座。
(四)營房操場
「旗後礮臺的北區為營門、營房和前操練場,共有22間營房,部份營房是2至3間互通,做為高階軍官或接待室使用」(廖德宗,2015)。中央平臺較高,作為指揮所,「上面有天橋,下面有連通南北區的穿越道,前後設有平拱門,是臺灣的礮臺少見的設計」(鄭德慶,2004)。南區設4個礮座,並有營房、彈藥房、後操練場及側門。
三、礮臺之異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研究者實地探訪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後,提出兩座礮臺的異同點。
(一)「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為清朝末年重要歷史建築
「『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於1875年(光緒元年)興建,採用中式營門與西式礮臺」(盧德嘉,1960),挺立於哨船頭與旗後山嶺歷經140餘年,主要結構並無損毀,極具歷史意義,分別公告為「市定古蹟」與「國定古蹟」。
(二)「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共同扼守打狗港軍事安全
清末為加強打狗港海防安全,依地形設置2座礮臺,「旗後礮臺」位於高處;「雄鎮北門」礮臺位於低處,兩個礮臺形成完整的防禦陣線,扼守打狗港的安全。
(三)「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營門均屬於中式建築風格
「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營門均屬於中式建築風格,門額分別題有「威震天南」與「雄鎮北門」。「旗後礮臺最特別的是,營門、穿廊、牆壁、階梯,有許多花式磚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是磚砌藝術的櫥窗,十分值得仔細品味。
(四)「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各有2座與4座英製大礮
「雄鎮北門安置2座6吋4.5噸阿姆斯壯大礮,朝向西方」(楊玉姿,1999),目前已在原有礮座,仿製英製阿姆斯壯大礮,供遊客遊覽。
「旗後礮臺安置4座7吋6.5噸阿姆斯壯大礮,分別朝向西、南、東三個方位」(蔡啟恆,1972),原有4座大礮,在日治時期已被拆解熔毀。
(五)「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空間與格局規劃十分完整
「雄鎮北門」位於高雄港北岸的哨船頭,格局包括營門、營房、城垣、礮座、彈藥庫。「旗後礮臺」位於高雄港南岸的旗後山頂,空間格局分為3個部份,前操場供官兵操練,中央平臺供眺望與指揮,後操場有4個礮座,規劃十分完整。
(六)「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均在城垣下方設置營房
「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城垣皆以硓砧石砌建,順應地形高低起伏」(楊玉姿,2009),在城垣下方設置營房,「雄鎮北門」共有8間,「旗後礮臺」共有22間,提供防守官兵駐紮。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實地訪查」,提出以下2點結論與2點建議。
一、結論
(一)「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為重要人文史蹟
打狗港是一個狹長的海灣,清朝末年在此興築「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這2座礮臺構成打狗港的火網防線,扼守打狗港船隻進出,形勢相當險要。「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已將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列為人文史蹟。
(二)「雄鎮北門」與「旗後礮臺」為重要歷史場域
「旗後礮臺」與「雄鎮北門」分別被文化部列為「國定古蹟」與「市定古蹟」,於1995年與2022年修復完成,恢復原本的軍事建築結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重要的歷史場域,引領人們瞭解打狗港的百年歷史。
二、建議
(一)建議「旗後礮臺」復刻氣勢磅礴阿姆斯壯大礮
在「旗後礮臺」西側、南側、東側,原有4座大礮,但日治時期已被拆解熔毀,目前只留下磚造礮臺,建議文化部編列經費,復刻4座大礮,讓參觀遊客瞭解清朝末年,氣勢磅礴的「阿姆斯壯大礮」雄姿。
(二)建議「雄鎮北門」安排礮兵操演重現乙未戰役
2022年「雄鎮北門」修復完成,興建2座復刻版的「阿姆斯壯大礮」,建議假日安排穿著古裝兵卒演員操演大礮,重現「1895年乙未戰役」歷史場景,讓遊客能身歷其境體驗,雄鎮北門曾經歷過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1.吳旭峰(2004)。高雄市三級古蹟「雄鎮北門」及周邊環境景觀整體風貌保存維護研究計畫。高苑技術學院。
2.李乾朗(2005)。19世紀臺灣建築。玉山社。
3.林奕利(2007)。高雄市歷史景點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高雄市市定古蹟雄鎮北門保存修復補充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5.許佩賢(1995)。日清戰史—攻臺戰紀。遠流出版。
6.許毓良(2011)。清末打狗礟臺考-以北京國家圖書館典藏清代《鳳山縣地圖》所做的解讀。高雄文獻,1(3)。
7.楊玉姿(1999)。高雄市古蹟簡介。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8.楊玉姿(2009)。高雄市史蹟賞析。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9.廖德宗(2015)。清代打狗大坪頂礮臺及軍事古道考證。高雄文獻,5(3)。
10. 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銀文叢,107。
11. 鄭德慶(2004)。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12.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礮臺。臺銀文叢,73。
13. 賴思妤(2011)。好建築,好故事。臺東東販。
14. 薛琴(2003)。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建二忠 郭冠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