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幾乎都被3C產品圍繞,現在這個世代也能稱作「淺薄時代」,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專心工作,把時間都花在回Email、看社群媒體上,以至於工作效率無法跟上班時間成正比,時常分心不僅讓自己無法妥善規畫時間也失去思考及專注的能力,因此有一種能力是現代人都想擁有的,也是非常具有價值的能力—深度工作力Deep Work。
本書由喬治城大學電腦科系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撰寫,作者以心理學、哲學、神經學等理論來驗證深度工作力,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更利用許多生活及企業的個案來探討深度工作對我們生涯及職場帶來的改變。
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書中提及重要的論證,主要有3個面向:神經學、心理學及哲學
支持深度論證1-從神經學來看
卡爾·紐波特以科學作家葛拉格被診斷出癌症後,走出醫院的剎那,她的直覺告訴她:「這個疾病想獨佔我的注意力,但我將竭盡所能專注在我的生活。」在好奇心驅策下,她開始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專注什麼、忽視什麼,在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中扮演何種角色,鑽研了5年的科學報告後,她終於深信自己見證了心智的「大統一理論」:從人類學到教育,行為經濟學到家庭諮詢,各種不同領域,都建議有技巧管理注意力,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改善幾乎所有層面經驗的關鍵。 葛拉格結論:「你是誰? 你思考什麼、感覺什麼、做什麼、你愛什麼—這就是你專注的總和。我將選擇關心的目標,全神貫注在這些事情上。總之,我將過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生活。」如果我們們想讓自己的生活更精采更有意義,那麼,我們也應該要效法她。
支持深度論證2-從心理學來看
全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透過經驗取樣法的研究,證實了他在10年前的一套理論:「最好的時刻總是發生在一個人自發性地發揮身體或新制的極限,完成困難和有價值的事情時。」契克森米哈把這種心智狀態稱之為「心流flow」。這個理論與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反,我們都會人為放鬆讓我們感到快樂,但諷刺的是,工作比休閒時間更容易獲得快樂。因為「心流」是有內建的目標及挑戰,這些都會鼓勵我們投入工作,並專注全神投入其中。
支持深度論證3-從哲學來看
柏克萊大學教授德雷福斯及哈佛大學哲學系主任凱利,他們引用了許多哲學理論得出結論:深度工作是你從職業萃取意義的關鍵。在你職涯中擁抱深度工作,引導他朝向培養你的技術,就是能把知識工作從分心耗時的義務,轉變成帶給你滿足感的東西 — 進入充滿光輝和美妙的世界入口。
這邊有訓練深度工作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對於深度工作這項稀有的技能,不要認為一夕之間就能夠讓自己從分心轉換到專注,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通常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心智肌肉」就像我們的身體的肌肉一樣都需要練習才能夠更結實,也不會因為一兩天沒練就消失。
培養深度工作力(心智肌肉)時可以先讓自己關掉手機(或切換飛航模式、靜音),接著可以從設定鬧鐘25分鐘開始執行,時間一到就可以讓自己休息5分鐘,等實施一個禮拜到一個月後後,就可以增加到30分鐘甚至是一小時的時間,重點不在於一開始就要長時間,而是要真正專注並一天一天累積,最後讓自己能夠在練習深度工作時,完全靜下心來,才能提升效率。書中作者卡爾·紐波特列舉許多方法和策略都對想讓自己工作效率提升及深度工作的朋友都非常有幫助。期待你們看完也能讓自己培養深度工作力,並從工作中找到快樂及意義。
博客來書店連結:
本篇作者:Kelly
圖片提供:K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