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曾經的道卡斯族 ●
● 尋找曾經的道卡斯族 ●
透過課程的數位學習,走訪道卡斯族的生活軌跡
透過課程的數位學習,走訪道卡斯族的生活軌跡
在一次觀看《消失的道卡斯路》紀錄片,引發本校對於竹北市原民文化的興趣,新竹縣文化局有一條路本要命名為「道卡斯路」,但遭到反對,紀錄片提到「消失的道卡斯路,沒有消失的竹塹社文化」,新竹縣道卡斯族協會至今仍在為正名運動奔走,本校希望以微薄之力,從教育出發,傳達多元觀點的歷史文化教育,讓在地人對道卡斯族有所認知、認同。
竹塹社是平埔族道卡斯族中最大的一支,在西元1711年(清康熙50年)王世傑開發新竹前,是新竹地區的主要住民,在新竹的開發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然而台灣歷史大多以「漢人」為主要視角,例如從小學習的歷史課本,是說漢人到台灣「開墾」,實際上是趕走原住民進行「侵墾」,也將原住民塑造出可怕的形象,長期忽略平補族在台灣史的重要地位,而竹塹社遷徙路徑從香山、鹽水港溪一帶,再到新竹都城隍廟一帶,最後由於清領時期原住民政策,逐遷往舊社,終至竹北新社,分支家族再到湖口、芎林、竹東,竹塹社族群的遷移史,正是新竹開發過程中的變遷樣貌。
以「竹塹社遷徙」作為主軸,構建新竹縣的地方學,呈現不同時期人文薈萃的結晶,呼籲公民探求地方樣貌,建立推理思判系統,從「原民角度」思考歷史的演進脈絡。竹塹社為新竹地區的原住民,因平埔族較早接觸漢人,漢化較早,使得竹塹社的道卡斯族留下的文化與資訊皆不完整,大多新竹歷史都是從漢人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透過多元的觀點來看新竹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