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港島是舊港口,早期渡海皆從此處進出 】
【 舊港島是舊港口,早期渡海皆從此處進出 】
竹北座落於頭前溪與鳳山溪的中間,鳳山溪北岸的平原正位於蓮花路;北側三角形的平原地帶,為貓兒錠庄建立聚落,並建蓋貓兒錠引入鳳山溪的水,直接拉出一條貓兒錠圳;而引水的必經之地,需要向竹塹社人購地,才能開鑿水圳。
貓兒錠圳,主圳流入聚落,再流入新月沙灣的河溝,並沿著河溝入海;第一分圳靠近鳳山溪的河邊,故水會流入鳳山溪;第二分圳,比第一分圳更下游,為了配合蓮花路的地形,特做一個改造,接至對面設有綠色欄杆的街道,再往西邊灌溉,流入新月沙灣的河溝,最後沿著河溝入海。
蓮花路,靠近海岸線,昔日曾為貓兒錠小平原;直至光復後人口遽增,貓兒錠地區分成大義里、尚義里、崇義里等三個里,並稱之為鳳岡地區。除此之外,蓮花路曾作為新竹糖業鐵路,為了避免翻越鳳崎山,劃設新庄子支線可通往新庄子、波羅汶地區採收甘蔗,故糖業鐵路沿著蓮花路,一路採收至新庄子,並行經溪洲路、光華二街,進入新竹糖廠(即現今巨城的位置)。
山腳橋下的溪水,自鳳崎山腳流下,灌溉農田之用途,於下一個路口會與主線交會。
山腳橋的排水系統,不僅收集地表水,也具排出農田灌溉多餘的水之功能,故排水的寬度比灌溉寬。此地排水護岸由我國國防部出資修護,係因進駐於鳳崎山頭上的部隊,有時往海試射,可能產生落彈掉落於西濱公路的風險,特別建蓋鳳鼻尾隧道於西濱快速道路上,故國防部每年會出資於鄰近地區的公共建設上,而山腳橋的排水系統為修護的標的物之一。
清末,杜家墓碑上刻的名字為杜林勤慈,杜林勤慈是林家的小姐,嫁入杜家,其後人僅剩一脈,目前尚有一房的後人仍居住於鳳岡地區,其他房的後人可能已搬離竹北;而繼承放置墓碑之地者,未居住於竹北,僅保留此墓地,而未曾整理之。
山腳福德宮旁的水圳,為貓兒錠的主圳,離西濱公路與海岸線較近,主圳依序分出第一分圳、第二分圳,最後是主圳的終點;最後流入聚落。此外,此地的山溝會將山上多餘的水流入水圳,以灌溉至鄰近地區。
仰賴貓兒錠圳的貓兒錠聚落,係由漢人開墾之,其將鳳山溪的水引入聚落,以供民生與農業用水之需,直至日治時期開始設有自來水系統,民生用水與農業用水才得以分開。
貓兒錠,為早年的移民,據傳船首的某一塊木製的物件稱作鼠錠,中間較粗壯的主竿稱作豬錠,「貓錠」即另一塊木製的物件;當時,以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動物比喻物品是常見的命名方式,故石碇像貓,即謂之貓兒錠。
昔日渡台禁令之實施,漢人來台開墾,禁止攜家帶眷,目的是經由與竹塹社人通婚而取得土地及資源,竹塹社人亦因通婚而被漢化,故當地的郭姓漢人開墾時,為了取得水源而迎娶竹塹社人為妻,即為一個典型的實例。
貓兒錠的井,目前位於私人土地上,井的外部已被改建,但內部仍保留當時以石頭砌成之樣態,此井靠近海邊與山邊,水源豐沛,故井水的水位偏高。
貓兒錠圳的主圳,沿線設有數個水門,分出數條分圳,依地勢區分灌溉,故主線設計於最高的地勢,將水資源往下一層分配至其他較低的區域;水圳順著地勢流淌,站在地勢高處由下往上看,可以感覺水似流動於上方,比地還高,此景謂之浮圳。
昔日,因鳳山溪偶爾氾濫至此區域,竹塹社人未曾定居於此,直至大開墾時代,較無氾濫之際,漢人到此地開墾第二分圳。
河階地,即為當年鳳山溪氾濫之區,高處則為安全的居住地;待鳳山溪氾濫情形消退後,第二支線為漢人所開墾,起初該支線無溪水流入,直到日治時期正式興建堤防後,形成第一分線的河邊灌溉區,並順著河階的地勢與河爭地,拓墾耕種的區域。
貓兒錠圳的主線沿路至貓兒錠圳,第一分線則是以灌溉鄰近鳳山溪的區域為主;第二分線不僅灌溉於此區域,亦於此地分出支線至隔壁里,使水圳的水資源得以互相調度與支援。
這條道路為準備進入到鳳岡平原地區的開口處,沿著鳳岡路,從中華路分出後,行經鳳崎前的小丘陵,於此地始進入鳳岡平原區,故水圳亦於此處橫跨之。
獅子橋,為橫跨鳳岡路的斜橋,橫跨貓兒錠水圳。此處貓兒錠水圳的主線與第二分線尚未分流,水量較大,負責灌溉整個鳳岡平原大部分的面積;主線於此地與鳳岡路交會,並持續沿著平原向前流淌。
山溝,上游以暗管方式呈現,穿過小山頭,橫跨於此地,最後排入鳳山溪。除此之外,因水圳的水與山溝是分開的,為使水流至下游灌溉區,故於此地建置一個過水橋,將水流送至下方的獅子橋下。
一般來說,水常見的交會方式為天橋型、地下道型與平面型。地下道型交會方式,利用U型的虹吸原理,使水穿過至另一端;平面型交會方式,如同天橋與地下道,尚有平面的路口,但平面互相調配之設計仍較為少見,大部分仍選擇設置一個穩定的水源系統取代之。
過水橋,屬於天橋型的交會方式,經由箱涵將水資源橫渡至另一端;箱涵上的鐵蓋是維修孔,便於養護過水橋,使其維持正常的運作。過水橋的水,穿過鳳岡路兩次,係因水無法攀流至鳳岡路之小丘陵,故往外繞了一圈再次穿過鳳岡路第二次。
大眉排水門,為水利署新竹管理處管理,屬灌溉排水系統的排水門,非分水門或取水門,為第一分線灌溉至河濱開墾區的剩餘灌溉水,流經該排水門,使水流回至鳳山溪。
據悉,昔日此地曾設有水圓環,具有第一分線的功能;水的源頭為平原起點的取水口,該取水口是天然的,不適合人工蓋堰之方式特別儲水與引水,直接經由低處使水分流進入平原區,穿過中華路,再流至此地。
整個水利系統雖然不大,但整個竹北鳳山溪北側平原全仰賴貓兒錠圳之灌溉。貓兒錠圳開發三階段,第一區是地勢最高處,清朝開墾水圳,新建貓兒錠聚落;清末時,前往第二階之河階地開墾第二分線灌溉區,即第二分線較大水量之區域;日治時期,興建堤防後,前往第三階之河階地開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