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北開圳 】
【 竹北開圳 】
新社水圳灌溉的終點與翁厝圳排水系統之匯流處。新社水圳的水源來自頭前溪,經由舊港圳分配水源至新社圳與番仔坡圳,即舊港圳與東興圳的共同上游為頭前溪,新社圳與番仔波圳的共同上游為舊港圳;翁厝圳排水系統因較接近分圳地帶,易於積水、儲水,過了倒浮壩後比較沒有水停留於此。
舊港圳位於東海里,灌溉的水量有一半須保留給下游的竹北市區使用,借道豆子埔溪,自豆子埔溪南岸流至豆子埔溪北岸,進入竹北舊市區前會先分成新社圳與番仔坡圳,二水圳平行灌溉竹北舊市區後再合起來繼續往下游;而此地的白地排水系統,係新社圳與番仔坡圳合而為一之處,再順流至鳳山溪,最後流入台灣海峽。
番仔坡圳,於乾隆14年,由竹塹社人三吻利開鑿,將頭前溪的水引入新社地區,以灌溉北邊為主;直至乾隆15年,漢人與竹塹社人合居於新社聚落,漢人陳定邦開墾新社圳,擴大灌溉至南邊。
翁厝圳第一取排水門,係自動倒伏水門,倒伏壩攔截新社圳的剩水,流入水量較大的翁厝圳,以灌溉麻園里、聯興里之農地及部分白地之農地;而倒伏壩的設計,採流體力學,依據水流方向自動輕抬、輕放,並可視需求控制、調配水量。
翁厝圳第二取排水門,係自動倒伏水門,為翁厝圳主線的起點,引入翁厝圳第一取排水門所攔截新社圳的餘水;而旁邊的水圳是番仔坡圳的終點,即番仔坡圳剩下的水也是直接給翁厝圳。同時,此地也是新社圳與番仔坡圳會合之處。
番仔坡圳支線,先流經天橋,又採虹吸工法使水流過地下道,以穿越新興街,再自地下道流入涵管,最後自涵管流進排水系統。除此之外,番仔坡圳支線流入旁邊的磚砌拱橋,為日治時代所建,屬於第二時代的構造;我國該項設施,分為三大時代,第一時代的過水橋係由清朝時使用木頭所建,第二時代的磚砌拱橋是由日治時代所建,第三時代的水泥槽體橋則為民國時期所建。
狹義上,新社圳的終點位於新社圳自動倒伏制排水門,此排水門可經由遠端遙控自動控制、調配水量,以灌溉後方的鄉村區域;一般來說,新社圳與番仔坡圳會合後,每隔一段距離,會有重新分配儲水的地帶,即重新準備儲配水,以達到配水池的功能。
竹北舊市區為當年新社圳與番仔坡圳所灌溉,但因都市化之故,此二水圳的灌溉功能已逐漸式微,並由翁厝圳取代其灌溉竹北西區的稻田。翁厝圳主線,借新社圳與番仔坡圳的水路,以灌溉麻園、白地之稻田。
周東興紀念館位於竹北市新國街的小巷,即昔日竹塹社人創建新社聚落之北側。周東興是商號,此紀念館為周家所持有的家廟,一樓是祭祀空間,二樓則是展示周自超進士的文獻史料。
一樓的祭祀空間,於初一、十五或春、秋,提供周家後人返鄉祭祀;旁側的大福宮亦為當年周家人創聚落時所設立的土地公,希冀土地公能繼續照顧周家聚落。
二樓的文獻史料,係關於武探花周自超之生平與事蹟;周自超考取乾隆癸丑科會試第九名、殿試第一甲第三名(即狀元榜第三名),壽78歲,誥授武功將軍。
前方的探花名門社區,為周家三合院的位置,昔日的風水池仍保存於該社區,但該三合院非周自超進士所居住的正三合院,而是偏房所居住的三合院。除此之外,凡考試中秀才以上或捐官者,均會豎立旗桿,且依豎立旗桿之標準,當時政府會頒予旗桿座,再插上一根木桿,於木桿上的旗子便可知悉該門生是秀才、舉人還是進士的等級。
竹北周自超進士於乾隆58年入京赴試,欽點一甲第三名武探花,回台豎立旗桿,已揚聲名,鄉人稱其地為「旗桿厝」;後官至廣東香山副將,虎門總兵官,追剿沿海盜賊,建功殊偉,歿後歸葬永春。
為增進地方人文風采,市公所復刻旗桿厝的印象,並設置武科考試之射箭考試的相關印象,如騎馬射箭、舉重等,以茲紀念之。
番仔坡圳,於自然水圳時期,在竹北市泰和里分流,區分北圳與南圳,而昔日中華路第一條的縱貫路跨越水圳之橋會以所在的地方命名,故北分流稱之北橋,南分流則稱之南橋。
直至主線水泥化後,稻田均已開闢且水源供應穩定,北圳降為支線,南圳則維持主線的地位,並請市公所設立橋名牌;而橋名通常是面向車行方向之一側,另一側則是竣工日期。
番仔坡圳南橋,下方的水圳即是番仔坡圳之中間段,設水門,形成一個集水與配水之區域,並於前方分一條支線。
新社橋橫跨新社圳的中間段,與番仔坡南橋的距離十分靠近,向上追溯與番仔坡圳的分流位置為竹北市莊敬北路春耕餐廳之後方,二水圳開始平行流淌,時而靠近、時而分開,直至匯流後將尾水給翁厝圳。
新社圳與番仔坡圳一起進入昔日飛利浦與台元紡織的範圍,於台元紡織舊廠內,完全從廠區的中間前行而去,旁邊建立道路,形同廠區的水溝;於飛利浦廠內,番仔坡圳沿著廠內北側繞一圈,新社圳則沿著廠內南側繞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