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子城 】
【 竹子城 】
新竹的舊城區為最早發展的地區,因遼闊的新竹平原適合竹塹社人追鹿逐鹿的生活,且具一定排水性,故竹塹社道卡斯人選擇建聚落於此地,漢人也陸續落腳於此地,兩族群共同發展舊城區,甚至擴大發展至整個新竹市。
台灣城牆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竹子城、土石城、磚城。早期清政府,避免自立為王之發生,禁止較邊疆地區蓋磚城;但為了防弊械鬥問題,針對基本防禦的措施先採竹子城的興建,並藉此試探中央對此的接受程度。隨著中央對於建造竹子城並無反對之意,族人開始向外擴建土石城。直至清政府決定建設台灣省後,族人再次開始向外擴蓋磚城。
然而,新竹城牆由內而外的排序分為竹子城、土石城、磚城、土石城,因為當年土石城蓋太大,受限於經費之考量,將磚城規模縮小,故新竹的土石城比磚石城較大。
新竹第一街,係因社區營造的推動而賦予老街的一個封號。於日治時期,重劃的區域內之小巷,可能是清代竹子城的遺跡,廢城後變成共通的街道,故以作為第一代的竹子城為口號,推動當地的社區營造。
座落於新竹市中心的「竹塹城」過去曾使用竹子(1733年)、泥土(1806年)及磚石(1829年)建城,原來竹城會選址於此,是由於此處排水良好,此為南北向的分水嶺,以南北城門為軸心,往東的水流入頭前溪,往西的水流入客雅溪,比較不用怕淹水,但此處早已有「竹塹社」世居於此,因此,也展開竹塹社不斷被迫遷移的歷史。
我們從竹子城的「東門」也就是「東門街」與「東前街」交叉口開始走,繞入號稱新竹第一街的「暗街仔」,但其實它不是新竹第一街,它在竹塹城1.0時是竹子城的圍牆,之後拆掉才成為「街」,我們沿著過去的竹子城牆走,接「平和街」到「北門街」上「德和堂陳刁隆中醫診所」前就是過去的北門,德和堂對面的小到很像摸乳巷的小巷也是城牆所在,我們繼續前行。
出來之後接到「仁化街」出來接「西大路」到「石坊街」的「楊氏節孝坊」,此處則為「西門」,清代的官道為南北向,但因為竹塹城的「南門」一出便是山,要往南走還是要走西門過香山南下,而要給人頂置炫耀用的「牌坊」都會落在官道上,於是北門與西門就出現了許多牌坊,大多是褒獎孝順的「孝子坊」、守節的「節孝坊」與為國犧牲「節烈坊」三種。
再來,沿著西大路走,至「文昌街」左轉,看到「蘇育賢小兒科」後,往其左方的小巷鑽入,此也為竹子城的城牆,於「海邊書坊」左側小巷出來後,左手邊即是清代考秀才的考場「考棚」,附近就是文昌廟,考棚對面的小路也是竹子城牆,繼續往外走出來遇「大成街」就是過去東門的孔廟,孔廟正殿為「大成殿」,大成街也因此命名。
圖為淡水廳志稿城池圖
竹子城的範圍可能是當時第一代竹塹社道卡斯人的生活圈,城牆劃分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可以自城的中心走到竹子城的東門,再到磚石城的東門,最後自土石城的東門出去;基本上,四大城門是相通的,少數城門則會調位。
竹子城的中心,自漢人進入後,清廷於此地建立淡水廳署(即現今的中央商場),作為淡水廳縣老爺的辦公處,並圍著聚落的核心興建城牆。此外,當時保護城牆的神明為「城隍」,清代城隍廟的建設是為了保護廳署的信仰中心,以城隍廟為中心,四門街呈放射狀出城,對應到各自的四門。
楊氏節孝坊,楊氏為竹塹林熾之妻,兒子名叫林德修,林德修為捐官的監生,具有一定的地位後申請立牌坊,由福建巡撫等官員建造牌坊,表彰旌節。石坊柱聯,明間對聯為:「苦雨淒風未悔當年九死,黃章紫誥共欽此節千秋」,陽面次間對聯為:「問視樁堂婦能代子,栽培桂樹母可兼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