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口的竹塹社活動軌跡走讀 】
【 湖口的竹塹社活動軌跡走讀 】
昔日,新豐、湖口地區仰賴當地的天然溪流灌溉農田,如北勢溪;近代,新豐、湖口地區則是仰賴石門大圳與桃園大圳的溪水灌溉農田。
湖口台地與桃園台地相連,而日治時期開墾的桃園大圳、民國開墾的石門大圳可聯合調度配水,使得昔日竹塹社人所開鑿的四條水圳開始式微,成為石門的送水路線。
往新湖口的位置是桃園大圳的尾處,溪水沿著成功路直流至此地的德龜溪;而此地的德龜溪與台一線是垂直的,形似一條水溝,因台地的天然水流不大,故發展出埤塘的特色,必要時需要開鑿大圳以補充其水源。今日,德龜溪也需要廣納新竹工業區所排放的工廠用水。
光復後,定案開鑿的水圳,稱之為光復圳。光復圳的源頭來自桃園大圳,其分到的溪水屬於桃園大圳的尾水,故光復圳的槽體深度較淺;而此地溪水的光復圳已接近終點,其終點止於德龜溪。
波羅村,原來的聚落名為波羅汶,由竹塹社人於清朝時共同開墾的聚落。為了使聚落得以生存與發展,族人錢榮和於嘉慶年間號召開墾波羅汶圳,以一個小水壩攔截波羅溪之水源,並拉出一條水圳,將水引入至聚落。
自光復圳通水後,波羅汶聚落的灌溉系統便納入光復圳,波羅汶圳不再灌溉波羅聚落,僅供給附近稻田之灌溉用水。因此,位於光復圳下游以西的波羅汶聚落,仰賴著光復圳支線的水源,而該水源來自石門水庫。
第一代臺灣堡圖上可看見波羅汶聚落,清末時該聚落是一個行政區,稱之為「波羅汶莊」。
波羅汶三元宮,位於湖口鄉三元路一段,由漢人所興建的地方信仰,並於民國95年豎立一個石頭碑。石頭碑後方的地區,係仰賴當時的波羅汶圳,現今則納入光復圳灌溉系統。
信興橋於民國84年7月竣工,跨越波羅溪;信興橋下方之溪水為波羅溪下游,亦是攔截溪水處,以引水至左側,進入波羅汶圳,流入波羅汶聚落,故波羅汶圳僅1~2公里,只供小部落的灌溉,無法灌溉大面積的農田。
王爺壟圳,灌溉整個王爺壟地區,由竹塹社人錢振燕於嘉慶年間號召開墾,水源來自兩口天然埤塘;兩口天然埤塘串起後,繼續往下游灌溉,灌溉方式類似竹北澎湖窟,屬天然湧泉,水量雖不大,但能灌溉一個小村落。
一號埤塘,為今日的休閒魚池,亦是王爺壟圳的第一水源。水源始於一號埤塘,流經二號埤塘,進入今日王爺壟圳的重劃區,以灌溉該區域的稻田。
因一號埤塘與二號埤塘的灌溉面積有限,最後納入至埤圳系統,使王爺壟圳得以灌溉整個地區;今日的埤塘於平時僅具灌溉及儲水調度之功能,以灌溉附近稻田及供水至缺水地區。
昔日,埤塘設有埤塘主,埤塘主負責管理埤塘。因當年一號埤塘、二號埤塘與王爺壟圳係由錢振燕開墾,故管理者為錢振燕。
直至水利會成立後,不論隸屬官方或民間,均由水利會聯合管理;近幾年,因國有化管理制度之興起,此地區的埤圳系統改由農業部農水署石門管理處。
下北勢圳,由竹塹社人錢榮和於嘉慶年間號召開墾,目的是將北勢溪的水引過來,並沿途設兩個埤塘儲水,以灌溉此區域。相比之下,王爺壟圳取自兩個天然埤塘的水源,將水送往下游,以灌溉稻田;下北勢圳則取自天然溪水,將北勢溪的水引至一號埤塘與二號埤塘儲水,以灌溉稻田。
嘉慶年間,湖口的南邊屬於錢氏家族的錢榮和所有,中間屬於錢氏家族錢振燕所有,北邊則屬於錢氏家族的錢茂才所有。此外,波羅汶圳、王爺壟圳、上北勢圳與下北勢圳的共同地帶是位於今日新湖口與老湖口之中間,即形成新湖口聚落與老湖口聚落。
今日,位於湖口鄉中美東路74巷21號的二號埤塘是下北勢圳的終點,受近代人工開擴之影響,湖水呈現不規則的形狀,故非完全屬於天然埤塘。天然埤塘可細分為天然湧泉與天然滯洪池,前者具湧泉,即地下水往上湧,形成天然湧泉的湖;後者則是天然的水源湖,本身是一個天然的低地,下雨時該地會出水,以儲存洪水,即有下雨才有水,有水才有滯洪。
今日,位於湖口鄉中美東路與湖東街238巷之巷口是上北勢圳與下北勢圳的起點,亦是石門大圳主線。石門大圳尾端流淌於此處,使今日的下北勢圳化身為石門大圳的支線,並引水至下北勢圳的一號埤塘與二號埤塘,兩口埤塘儲水後灌溉稻田。
鍾河橋,位於湖口鄉長富路二段,橫跨北勢溪,故上北勢圳處於北勢溪的北岸,下北勢圳則處於北勢溪的南岸,此二水圳為當年竹塹社人引水至北勢溪的兩岸,以灌溉當地的稻田。
清朝,上北勢圳與下北勢圳的水源來自北勢溪,溪水向下流至下北勢;今日,此二水圳則成為石門大圳的下游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