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關西的路線 】
【 拓展關西的路線 】
課館,早期當地族人共同繳納稅收之地方,係由原住民全權掌理,以推動部落事務,如竹塹社課館;公館,早期漢人共同繳納稅收之地方,屬於政府管轄範圍內,係由漢人全權掌理,如台北公館、苗栗公館。直至清末時期,政府官方建設興起,稅收開始由新政府接管,課館與公館日漸式微。
竹北市采田福地先成立一間竹塹社課館,後來由各氏族的傳人繼續往新埔拓墾,再更進一步開拓關西,並於關西老街成立一間課館。關西成立課館後,聚落也開始正式建立,以開墾整個關西地區。後來,墾戶增多的情況下,繼續往東邊移墾,故於東邊又成立兩間課館—「暗潭課館」與「陳福成課館」。
陳福成課館,位於老社寮,起初漢人陳福成與陳家人獲頒開墾執照—「墾號:廣福」,但陳家不要拓墾此地,並交由與其關係密切之竹塹社人衛家代替陳家持續開墾,故屬於漢人陳家與竹塹社人衛家的合墾。爾後,因竹塹社人與原先陳家人的後代比例越來越少,客家人口日漸增多,便由居住於老社寮的主要族群—「客家人」繼承此間課館,並改為三山國王廟。
以地緣言,課館通常設立於較高的地方,聚落通常會在下方,故陳福成課館位於鳳山溪上游河谷之高點處,聚落以此為中心向下興建,成為當地居民的生活範圍。
暗潭課館,竹塹社人衛家於清中葉、清末時創建,位於兩個溪谷的交界處,一是鳳山溪往西部地區,另一則是鳳山溪往馬武督地區。而此地是負責繳納農產品、農作物之課館,為竹塹社人所有;後方有一座墓地,置有6塊墓碑,現今登記為新竹縣的古物。
早期平原地區劃設土牛溝,作為漢人與平埔族的交界,後來漢人越界後與平埔族一起合墾、混居、通婚,並共同劃設隘勇線,以隔絕漢人開墾區與生番區,故新竹地區的隘勇線通過馬武督,區分為金山里與錦山里。新竹泰雅族人一開始生活於金山里,直至漢人劃設隘勇線後,便遷居至錦山里,所以舊馬武督是位於金山里,新馬武督則是位於錦山里。
昔日,關西聚落位於較高河階台地的關西市區,下方較低的下南片聚落以種田維生,再過去一點則是羅屋書院所位於的上南片聚落。
一開始,陳氏家族先到此地,由竹塹社人衛家繼續開墾,直至羅氏家族定居後成為第一大姓。今日的縣定古蹟—「羅屋書院」屬羅家人所有,一樓的傳統建築物位於右側,現任當家人常常於此處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
下南片河階平原,位於關西市區西南方,置有一座橫跨鳳山溪的南山大橋。目前已通過的都市計畫為關西建置一個外環道,駛入下南片平原,繞過關西聚落,進入台三線,以避免市區之擁擠;但須待縣政府爭取相關預算,方得以正式執行。
關西國小,為關西第一間現代化教育的學校,校園內有一棵由新竹縣政府列管的老樹,老樹見證日治時期、台灣光復等悠久歷史,樹幹上附生多種類的植物,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並成為關西國小的地標。
關西有一段路的路名為「老街」,與現今耳熟能詳的關西老街無絲毫關係,屬於關西第一階段的開發時期,關西聚落建設的奠基,於光復後形成一個老街的北段;而現今關西老街位於石店子老街那一段路,後來漢人、客家人陸續移墾此地,使關西日益蓬勃發展,於光復後形成一個老街的南段,並將此條道路命名為中正路。因此,關西的發展是自老街的北段到老街的南段。
舊課館,位於公所代表會的後方,由竹塹社人所創建,祠堂則是由漢人合墾家族所建立,目前遺留下來的遺跡也所剩無幾。而舊課館的後方是一條老街,為整個關西地區的發跡。
第一段發展時期,關西第一戲院是當年著名的私人戲院,位於老街南段,可直通老街北段與羅屋書院。因此,當時關西的生活是以這一條老街的北段與南段為主。
日後,擴展至石店子老街,市場與信仰中心「太和宮」剛好位於中間,形成熱鬧的商圈。
關西分駐所為新竹縣的古蹟,建設於第二段發展時期,前方石磚的一層街屋為石店子老街,即今日位於關西中正路的關西老街。日治時期,設立分駐所,後方有三棟宿舍;未來則規劃為古蹟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