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北新社是竹塹社最近的主要據點,采田福地更是竹塹社的象徵 】
【 竹北新社是竹塹社最近的主要據點,采田福地更是竹塹社的象徵 】
土牛溝是早期開墾時族群隔離的一項措施,以降低各族群之間的械鬥,如漢人與平埔族的原漢之爭、閩南人與客家人的閩客之爭、泉州人與漳州人的泉漳械鬥等。直至劃設一條從北到南的土牛溝,即從基隆到屏東的界線,以河川或水圳為界、以人工開鑿的大水溝為界,以告示雙方族群不得越界。
然而,漢人持續地開墾、越界,往東邊開拓四次,使土牛溝的劃設範圍亦有變更,如番仔坡圳與新社圳均為當年漢人所開墾之土牛溝;直至清朝中葉後,土牛溝的功用日漸式微,漢人進入到平埔族的生活區域;土牛溝廢除後,當年開墾的大水溝變成水圳,如舊港圳、番仔坡圳、新社圳。
第一代土牛溝的遺跡位於新埔鎮文山路之大享容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位置,北邊的番仔坡圳係由竹塹社人所開鑿的水圳,可流至台元、穿過飛利浦;南邊的新社圳則是由漢人所開墾的水圳。土牛溝在大享容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後方,直接跨越鳳山溪,直至湖口台地左轉後,沿著今日鐵路與台一線到新豐,並一路劃設至楊梅。
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的發生造成社會動盪,漢人出錢出力協助平亂,竹塹社人也有參與平亂,以盼早日平息紛亂;協助平亂者,政府會頒給客家人的匾額上會有「褒忠」二字,頒給閩南人的匾額上會有「旌義、忠義」,而頒給竹塹社的匾額上則是「義勇可嘉」。
林爽文事件後,主要創建者林先坤於漢人區邊界設廟,於廟宇設立長生祿位;竹塹社人錢茂祖亦為創建的第一代,亦於廟宇設有長生祿位;而其他建廟有功者也於義民廟設有長生祿位,如陳資雲、劉朝珍、吳立貴、王廷昌、黃宗旺等人。
義民廟內的長生祿位除了創建的第一代,也有施主兼原經理,如欽加五品的竹塹社人潘澄漢、誥封奉正大夫的蔡景熙、側授登仕郎的詹崇珍等人之祿位;而重脩廟經理張裕光、傅萬福、徐景雲等人的祿位也於廟內設有牌位。
除此之外,廟宇曾流傳當初選擇埋葬烈士大體的位置時,有一頭牛拉著烈士的大體於此處不走了,故決定埋葬於此地。
新竹地區唯一將「土牛溝」化為在地的地名,即今日新埔的土牛溝公車站。當年第一代土牛溝沿著此路往山腳劃設,於山腳下左轉至義民廟的後側,故義民廟建於漢人區,另一側則是竹塹社的土地。
今日新埔市區是當年竹塹社的土地,平地的地形適合種植水稻及安身立定,吸引漢人拓墾,使得第二代的土牛溝往東劃設;遂後,漢人於此地建立各大宗祠,奠定家族的根基,經由務農、貿易擴展家族版圖。
春耕餐廳後側的新社圳,沿著三期開發區的北邊淌流,於中段處偏至十興路;而當年第一代土牛溝也是遵循相同路線劃設之,故漢人主要居住於新竹平原。當年的漢人因兵力不足,不敢貿然與平埔族爭地;直至第二代土牛溝劃設之際,沿著犁頭山的邊緣劃設,即位於今日蓮華寺的正後方。因此,蓮華寺是漢人東拓後建立,以守望新竹平原,遙望著當年第一代竹塹城的動靜,如烹飪時所生的炊煙,以辨識用餐人數及用餐次數。
新竹高鐵站後方是犁頭山脈,第二代土牛溝直接沿著犁頭山的山腳劃設;而第一代土牛溝則位於嘉興路394巷198弄,屬於舊港圳的支線,沿著河階地劃設。此處的河階地由當年的豆子埔溪(即頭前溪的分流)沖積而成,第一代土牛溝的石駁坎則是由石頭堆砌而成,以天然地勢將土牆擋起來。
犁頭山溪自犁頭山流下,水源是上游的舊港圳尾水,匯流至豆子埔溪的上游,最後進入新社圳的取水口。而第二代土牛溝以豆子埔溪為界線,沿著舊港圳,往頭前溪方向劃設。
土牛溝的中間為南北幹線,沿著新竹平原三角形的地形稍微繞進來,故新竹平原為當時漢人的生活地域,第一代土牛溝進入至今日竹北生醫園區,第二代土牛溝則較靠近北邊;主要的水源來自舊港圳,舊港圳亦是取自頭前溪的溪水,以灌溉竹北西區。
東興圳的支線,沿著防風林向前流,使得防風林看起來較寬大,並作為當年的第一代土牛溝。第一代土牛溝的位置較靠近頭前溪的新堤防,第二代土牛溝則沿著舊港圳與東興圳會合,故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土牛溝是於水圓環分開的。
此處的防風林,屬於內陸地區的防風林,為東興圳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