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塹社舊社導覽,包括廟宇與渡河 】
【 竹塹社舊社導覽,包括廟宇與渡河 】
北上官道,以新竹言,係指新竹城往北上的路線,且於此官道上曾設四座不同家族的節孝坊;反之,南下官道係指新竹城自西門出城至香山、竹南、頭份。
竹塹社原居住的部落,因漢人來的人數增多,使竹塹社人決定沿著北上官道遷居至湳雅、舊社;然而,舊社因鄰近頭前溪而時常淹水,大約居住6~7年左右,決定再次沿著北上官道,跨過頭前溪,自今日竹北新溪街進入竹北市,於新社建立聚落,故北上官道為竹塹社遷居的重要路線之一。
吳家湳雅聚落為最早的聚落區,湳雅街一直往西邊,直至頭前溪,均為當時的聚落範圍,但是鄰近城市的路中有一段於清朝時原本是彎曲的,後來因日治初期湳雅街被拉成直線,故今日湳雅街、水田街的路線是很直的。
蘇氏節孝坊,蘇氏為竹塹吳國步之妻,兒子名叫吳士敬,吳士敬中舉後申請牌坊,由劉銘傳頒表蘇氏的節孝事蹟。額枋上刻:「旌表臺北府新竹縣及前臺灣府淡水廳故儒士例贈文林郎吳國步之妻蘇氏坊」,頂檐覆蓋聖旨牌中刻:「聖旨」二字。除此之外,蘇氏節孝坊對面之金錶即贈文林郎吳國步之妻蘇氏坊。
北門李家第一代創業者李錫金,為貿易起家致富,其父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聽從、孝順母親,故地方人士以此事蹟建立孝子坊,以做為後人的典範。除此之外,李錫金因熱心公益,不僅協助出錢開墾北埔,也協助平定戴潮春之亂;而當年開墾北埔時,城內的閩南人出錢,大部分客家人出力,籌組「金廣福墾號」,合力前往北埔與泰雅族爭地。
李錫金孝子坊,原豎立於新竹農業改良場,此地的老樹為日治時代所種植的芒果樹與印度橡膠;光復後,該處進行整地,清除違建,請李家移走孝子坊,故李家決定將孝子坊遷移至位於明湖路旁之李家的土地(即今日新竹客運門口右側)。
張氏節孝坊,竹塹社人張棗娘為北門鄭家第二代鄭用錦之妻,兒子名叫鄭如蘭,鄭如蘭取得官位後,為感念張氏辛勤持家、照顧老小,特建立節孝坊以表彰張氏之節氣。橫額上,陽面刻:「皇清旌表同安縣金門故淡廳庠生鄭用錦妻張氏坊」,陰面刻:「同治五年吉月題准建坊」。
光田福德宮,昔日為光田福德地,當時沿著聚落、配合地形,隨著地形起伏開闢官道,供當地居民行走、牛車奔走、馬車奔跑;直至日治時期後,大型機具出現,將路拉成直線。
今日光田福德宮背對著水田街,係因水田街起初位於北門國小前方道路,但新開闢的道路是出了竹塹城後,進入北門國小,直至此地彎進來,沿著樹的右側,稍微平行水田街,銜接萬年橋,平行進入張氏節孝坊,接續二次左轉至水田街以北、湳雅街以北處。
江氏節烈坊,嚴格來說非節孝坊,應為節烈坊,係丈夫過世後,妻子因過於悲痛而離世;江氏為北門鄭家鄭琳之妻,丈夫因疾病而早逝,江氏悲痛欲絕下從死,為表彰此情義,特建立節烈坊記錄此故事。
民國五十年因鄭氏子孫無法保存最終被拆毀,是為台灣地區最後獲准且最後消失的節烈坊。
舊社聚落,設在北上官道的轉彎處(即今日全家便利商店的位置),鄰近頭前溪的第二排水(即昔日頭前溪的南岸)。昔日,溪流無建置堤防,台灣的河川一進入平原地區會形成分流,產生沖積平原,故頭前溪流入新竹平原地區後形成分流,使此地成為分流的南水道,造成舊社聚落飽受淹水之害;今日,保留此河道,作為現在的排水系統。
舊社聚落為竹塹社人的居處地,靠近漢人居住的湳雅聚落。當時同一族群各自群聚,時常產生鬥爭現象,甚至挖掘土牛溝劃分平埔族與漢人的生活界線。以漢人言,擴大開墾,進而漢化平埔族,以降低兩族群的衝突;以道卡斯族言,儘管仍生活於漢人的文化圈內,族群同住一村即可。
然而,舊社頻繁淹水之故,竹塹社人居住大約6~7年後,決定遷居至河的對岸—新社。
南北官道,為清朝官方所建立。昔日官道橫跨河流之處,較偏遠地區因受限於經費,無法搭建木橋,僅能設立關渡(即官方的渡口),以渡口方式營運之,由船夫划船橫渡至河的對岸。
官道上的渡口,在未設置前,因強行涉水渡河而被水流沖走,事故發生頻傳,希冀當地大家族出錢建立渡口,故為了感念此義行,私人設立的渡口謂之「義渡」。
頭前溪分流後,形成兩大支流,倘流於新竹平原上,時而結合又時而分開,故設立金門厝渡口與湳子河渡口。金門厝渡口的命名,係因清朝多數的新竹人自金門同安出發,登陸於新竹;湳子河渡口的命名,則係因此地區淹水頻繁。
昔日,竹塹社人先經過南邊的金門厝渡口,再跨過湳子河渡口,最後直線前往竹北、新社;現今,因工程建橋技術發達,自此地直接拉一條垂直於河川的垂直線至對面,再右轉、再左轉,銜接至原來第一代的路線,故北河道化為今日豆子埔溪,即今日舊社大橋與水利大橋取代昔日的金門厝渡口與湳子河渡口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