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塹社起源 】
【 竹塹社起源 】
竹塹社最早的聚落為香山坑聚落,座落於南北坑交會處,此處水源充足、地勢較高,適宜安居。
為了避免風大及其他不利條件,竹塹社人選在三姓公溪一凹進來的地方落腳,而非沿海平原,即落腳於香山丘陵一凹進來的地方,面對著類似三姓公溪的一個小河谷。
隘口橋,記錄曾經設置隘寮,土牛溝這麼長,二族群間平時仍有貿易需求,故在線上開口,設置隘寮。
香山,於劃設土牛溝後,平埔族與漢人各自聚集於界線的兩處,平埔族人稱之為「香山坑」,漢人則稱之為「香山大庄」。
香山坑聚落,為竹塹社人最早建立的聚落,地勢較高,較無水患,亦可對外防守,具有保護作用,適宜耕種與生活定居。
竹塹社人對外交通的主要動線為今日元培街至台一線,但早期因為南北坑的香山姓公溪時常發生水患,沖毀原先的行走道路,故族人選擇較固定、穩定的另一行走路線,從聚落的後山,爬上牛埔山南邊小丘陵,翻過今日台玻香山廠區,進入平原地區進行對外交流。
三聖宮的匾額上謄寫的是「楊府、徐府、日府」,但原來的三姓公,於文獻上可能為陳姓、吳姓、許姓,此換姓的實際原因仍待考察。
昔日,土地糾紛導致原住民與漢人發生族群衝突,漢人攻打原住民事件頻傳,原住民反攻漢人事件也不少,甚至到日治時期仍有族群衝突之情形。相傳當地地主於造橋鋪路時,其中三個姓氏的漢人為原住民所殺害,故以建廟的形式,紀念開墾的第一代建立三姓橋聚落之壯舉。
今日,三聖宮除了是當時前人的祖先宗祠,也是當地人舉辦普渡之地,化身為地方的信仰中心。
舊線本來是一直線的,為了方便遊覽車通行,不再撞到渡槽,故將其調高一點,向下做一道階梯,從此處分開,形成自排水門,即退水路之意;放水時,自此處排出,形成放水路,主線今日反而拐彎再直行。
清朝,該灌溉區的建設,出錢者分攤材料費、人力費,出力者提供人力挖掘,故於當時形成社團法人的關係,共同開墾、共同飲水;日治時期,曾收歸國有;光復後,變回民間單位;現今,再次收歸國有,由國家管理、編製預算維護之。
座落於香山沿海平原的最高點,該取水門是汀甫圳的支圳,具有一定的水量,屬單邊灌溉系統,每一條支線均往西側排出,線型灌溉整個香山平原。
汀甫圳的開墾是以何汀甫家族為首,其最後一代管理者(亦稱為末代圳長)何汀甫先生將此圳交給日本,由日本收歸國有;為了紀念汀甫先生,將此灌溉系統命名為汀甫圳灌溉系統。
汀甫圳灌溉系統,水來自頭前溪,於頭前溪蓋一個堰,使隆恩堰將頭前溪的水攔下,攔下的水分為隆恩圳及汀甫圳,流進舊城區的為隆恩,留進香山的為汀甫。
番仔橋為橫跨小山溝的小橋,竹塹社人(亦稱之為番人)從香山坑進入漢人區,需要先翻越小山,自此地進入牛埔,故此地因曾有竹塹社人的蹤跡,加上基礎的公共建設的命名通常是為紀念歷史,該橋謂之番仔;除此之外,「番」字的字形簡化後,化為「香」字,故有學者認為地名香山是由番轉化而來的。
三姓橋位於台一線,台一線是第一條南北幹道,第一代的橋名以在地的小地名命名,橫跨三姓公溪;三姓公溪,自香山沿海平原,流入台灣海峽。
昔日第一代南北幹線直接選在平原通過,鐵路也從這邊通過,但中山高選擇切上香山丘陵,再回到頭份沿河平原,為近代工程技術許可,故未自香山小繞路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