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之於我,大抵是一個參雜過多情感、因而不知如何濃縮的節點。
是高一時的欣喜萌芽,三分半內———本讓人倍感壓力的倒計時,在站上台、在側耳傾聽、振筆疾書、逐點分析破解之下,卻從不如語文競賽鈴響之刻板,被限時壓迫著,但仍總為那個鏗鏘發聲的申論時間,感到無比自由。
是中途驟然止步的惋惜,連打兩場新生盃,兩個反方三辯兼結,看似充滿冀望的旅途,就在兩個未出的小循環止步,熬過通宵的確認架構、見過那年冬天外縣市的新鮮熱血,場上辯論就這樣在記憶中劃下不全然圓滿而無可替代的句號。
仍然記得在離去後又轉社,因為難以割捨對辯論、對社團那樣吵鬧而歡快的羈絆,所以再次回頭,參加幹部面試。
而擔任幹部是一個無法區分理性感性、更無法計算得失的經驗,肩負兼幹的使命,外公關兼教學,我想我是社團裡多端的橋樑:
身為外公關,在臉書好友劇增的日子裡,接洽一場又一場的練習賽,聯絡一個又一個外校的裁判學長姐,小小的一場練習賽,要考慮選手時程、要細心確認事宜、要禮貌而得體的回覆一切詢問⋯⋯我曾苦笑調侃自己是無情的客服,也曾經因為每天好似回不完、傳不完的訊息感到喘不過氣,然而,當滑著好友列表、當主頁自動跳出外校公關們的盃賽後記,我在他們的文字中,好像也重回賽場,重回那些疲憊卻熱血,瀰漫著夏末將結、與時間賽跑的日子。
身為教學,十二堂社課,是我沒想過的舞台,在最需要交流、最需要互相討論的社團,受限在小小的班級教室,讓五十幾個人投入兩小時的社團時間,是最艱困的課題——無法在效仿自由放任,無法形塑即興的辯論賽場,無法跑跳玩鬧,記得我們討論了一次又一次,努力為此想出解方。
設計社課的過程中,從著迷翻著網誌、通宵備課,到查著神奇寶貝人設、試圖創造有趣的遊戲體驗,看著半成品時,總好似想像得出實操場景、莫名油然而生沾沾自喜的快感;而當我無數次惴惴不安,焦慮著社課展現的成效,幾經在講台回頭看到的炯炯目光、幾則回饋表單的誇讚、幾張社課剪影,就又能重新振作。
感謝最佳教學夥伴,忍受總岔題、天馬行空的我,很好約時間,在電話一頭有人答允回覆,很讓人安心;感謝願意回覆我好長好長訊息確認、答應回來上社課的學長姐;感謝總是跟我說社課很有趣的學弟妹;感謝總被安排、幫忙帶小組討論的幹部們!彷彿反覆策劃著成果展,因為有好多人的幫忙和支持,才實現了這些理想中的社課。
雖然這一年來,好像徒增了許多壓力、煩惱、矛盾,雖然兼幹的忙碌總游移臨界、快要無能消受,但幹部這個身分,賦予責任與義務的同時,真的讓我學到了好多好多,這是一場將自己打碎從新構建的過程,重新定義怎樣與人交往、溝通,認識到一個團隊的磨合,或許時常會感到屈服、不甘、落寞,同時也有狂喜、快樂、確幸的瞬間。
這篇卸幹心得,曾經無數次在腦中構想,真正起筆,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著墨何處,這個不能用寥寥數字述說的旅途,若非要總結,我想是:遺憾但值得,忙碌而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