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頸期待的齊揚盃終於到來!!!這次的選手們個個準備充分,蓄勢待發。在無數個放學時間及假日的準備及練習賽後,5月3日正式上戰場。終於進入四強,拿下季軍的寶座;而前任社長林品遠學長也總算在本屆齊揚盃獲得最佳辯士的頭銜。閉幕式選手們上臺受獎時的笑顏仍歷歷在目,辛勤的耕耘終究會大豐收。這次的勝利一定能讓選手們得到很美好的回憶!
賽制:新式奧瑞岡三三三制
比賽日期:民國114年5月3日至5月4日
比賽地點:家齊高中
辯題:「我們終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是/不是一件壞事
小時候,我們看到那些嚴肅又沉悶的大人,總是打從心底希望自己長大後不要變得跟他們一樣,就像《海綿寶寶》裡的章魚哥一樣,不想失去幽默和童真。然而,長大後才發現,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可能是因為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成熟,現實的責任讓他們無法再像從前那樣輕鬆自在,甚至為了生存而選擇妥協。
「我們終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這句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認為,這意味著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會突然發現自己漸漸接受了過去極力反對的事物,於是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變得不像自己了?」也有人覺得,這只是一種成長與社會化的過程,當我們適應現實、學會妥協,自然就會變成曾經無法理解的大人。
我不想為了錢而工作,我想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然而,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逐漸以「利益導向」作為行動準則,這種價值觀的形成往往與社會競爭、經濟壓力以及個人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當人們發現理想與現實存在落差時,便會開始以「是否有利」作為衡量標準,來決定自己的選擇與行動。例如,在職場中,許多人會選擇待遇較高但興趣不大的工作,因為這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甚至為未來累積更多資源。
然而,利益導向的生活方式雖然能帶來穩定與效率,卻也可能削弱個人的價值觀與情感投入。當所有決策都圍繞著「有什麼好處」時,個人可能會忽略內心真正的渴望,甚至在人際關係中變得計較得失,導致關係疏離。因此,如何在「利益導向」與「內心價值」之問取得平銜,成為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課題。
最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逐漸成為曾經所討厭的人一一那個為了現實而妥協,為了生存而選擇放棄初心的人。這是否是一件壞事,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與對「成長」的理解。
這是件壞事,因為成長帶來的變化可能讓我們變得面目全非,甚至與曾經的自己背道而馳。年少時,我們或許崇尚純粹的理想,渴望忠於自我,但當我們逐漸被現實塑造,開始做出與過去信念相悖的選擇時,便可能陷入自我懷疑:這樣的自已,還是原來的我嗎?尤其當「利益導向」成為行動準則,人可能會變得功利、冷漢,甚至犧牲曾經珍視的價值觀,這使得「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帶有一種悲劇色彩。
然而,另一些人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正是我們適應社會、生存下去的方式。無論是妥協還是改變,都是為了在現實中尋求更好的發展,而非單純的「墮落」。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變得更加成熟,也逐漸意識到過去的觀點可能過於理想化或片面。許多看似妥協的選擇,實際上是對自身需求與環境條件的理性調整,並不代表喪失自我,而是另一種層次的成長。
或許,「成為自己討厭的人」不該被視為單純的好或壞,而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我們可以反思,這種轉變是否讓我們變得更幸福,還是只是被環境推著走?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改變,而是我們能否在現實與初心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我們終將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並非只針對面對不公的這份信念,或是自我與不公的和解,更多的是希望在面對像這樣的人生岔路時,我們更加會選擇獨自面對亦或者是隨著大流而前行,期待辯場上的各位來選擇你心中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