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次舉辦的逢甲盃,最與眾不同的就是高中生也可以和大學生打比賽了!辯題也是離我們生活非常近的升學制度議題。順帶一提,這些大學生皆是來自法政相關學系的優秀辯手!雖然很可惜的未出循環,但與大學生辯論這種獨有的機會卻是我社辯士們最難忘的回憶。
賽制:新式奧瑞岡三三三制
比賽日期:民國114年4月4日至4月6日
比賽地點:逢甲大學
辯題:我國應廢止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
🪞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從何而來?
台灣原住民族自古以來於文化、語言與生活方式上展現豐富的多樣性,但在長期的漢化與政策壓力下,其文化保存與教育發展面臨挑戰。於1951年時,政府首次推出原住民升學優惠政策,試圖藉此促進教育公平。然而,該政策早期的設計重在「同化」,而非真正理解原住民族的教育需求。隨著台灣社會對多元文化的認識提升,政策逐漸從單純的優惠措施轉向以積極差別待遇為核心,試圖解決歷史不公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然而,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推動過程中,仍存在多重挑戰和爭議。
🪞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如何運作?
目前,台灣針對原住民學生升學的主要政策規定於根據《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第3條規,大致上可分為「加分制度」與「保障名額」兩類型。前者加分制度係指,原住民學生參加各級學校的考試,成績可加總分10%;若取得原住民語言與文化能力證明,則加分比例提升至35%。後者保障名額則係指,各大專院校需額外提供2%的招生名額給原住民學生,不占原有招生名額。此外,政策還包括族語學習補助、原住民族語言納入母語教育等措施,以期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與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
🪞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各界怎麼看?
支持者認為,原住民教育政策是對歷史上資源不均與社會排擠的補償。首先係該政策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由於原住民族的學生,多數來自偏鄉,教育資源與都市地區相比明顯不足,統計顯示,政策推行後,原住民學生的升學率明顯提升,特別是地處偏鄉的學生受惠匪淺。加分政策為他們提供了更公平的競爭機會。再來該制度得以保存文化價值,族語檢定作為加分的條件之一,有助於推動族群語言的學習與文化傳承。最後,該制度係平衡歷史虧欠,透過積極差別待遇,彌補過去因殖民與漢化政策對原住民族群造成的教育與發展限制。
然而,政策的實施也引發部分人的質疑與批評,有論者認為該制度將加深刻板印象,部分非原住民學生可能認為原住民學生的入學是「靠加分」,導致對原住民學生的負面看法加劇,即使其表現優異,仍無法改變大眾的偏見。加分政策可能讓部分原住民學生進入與自身能力不符的學校,因跟不上課程進度,導致較高的休學與退學率。例如,107學年大專院校原民生的退學率達12.8%,高於一般學生。並且該政策效果可能有限,雖然加分的初衷在於促進文化保存,但部分學生將族語檢定視為升學工具,忽視了語言與文化的深層意義。最後係社會公平之質疑,批評者認為,政策的補償性意圖可能變相強化族群間的對立,而非真正促進和解。
🪞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等你來思辯!
原住民教育政策在提升原住民學生教育機會與文化保存方面無疑具有積極作用,但其實施過程中仍面臨刻板印象加深、學習適應困難與文化內涵弱化等疑慮。未來,政策應如何提升基層教育資源,減少社會對原住民學生的誤解。此皆有賴透過社會之間的互相討論,藉以真正實現教育公平與文化永續發展。
你們怎麼看待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在消除不平等與歧視的路上,前進的方向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