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發現幼兒早期執行功能與同時期的閱讀萌發相關,且早期的執行功能表現可預測兒童未來的閱讀表現。執行功能指的是記憶力、抑制分心物的能力和在不同活動間轉換等認知能力。
本項研究希望能瞭解台灣兒童的執行功能表現及發展,以及其與閱讀能力的相關性,期望能更有效地協助閱讀困難的兒童。研究為三年期計畫,調查習中文的幼兒從第一年到第三年執行功能與閱讀上的發展變化,以及兩者間的相關性。
研究已於2024年完成,第一年研究結果發現大班幼兒的執行功能對快速念名和構詞覺識有顯著地影響,即使控制了非語文智商跟詞彙能力後,仍有顯著的貢獻,但對音韻覺識和韻律覺識則貢獻度較低(Yang, H. C. & Chung, W. L. 2022)。
第二年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在大班時執行功能(轉換)對其在國小一年級時的識字和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貢獻。推測小一兒童在識字和閱讀時,轉換能力可支持其在字音-義-形之間轉換(Yang, H. C. & Chung, W. L. 2022)。
第三年之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在大班時執行功能(轉換)對其在國小二年級時的閱讀理解能力,仍有顯著的貢獻,但對識字則已無顯著貢獻。推測小二兒童的識字能力已成熟,能流暢地在字音-義-形之間轉換,因此對於執行功能的需求較低,但在閱讀層次仍需要轉換能力協助其在文章的架構間轉換(詞-句子-段落),以及字面的意義及字面後的隱喻之間轉換(Yang, H. C. & Chung, W. L. 2024)。
*感謝科技部三年期計畫的支持(MOST109-2410-H-227-007-MY3)
敘事可被定義為說故事的能力,指個體以口語或書寫描述過去真實經驗、故事,或是想像的內容。敘事是語言表達的最大單位,須運用語言的各項知識,包含構詞、音韻、語法、語意、語用,是為探討兒童語言發展、認知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重要工具。語言發展遲緩和語言障礙兒童在說故事或個人經驗時的敘事表現顯著低於同儕。
研究一
當孩子上國小後,孩子學習的方式會漸漸由口語轉向書面語言(閱讀和書寫),孩子的口語及書寫語言的能力與他們在學校的學業成績息息相關。這項研究在探討學齡典型發展兒童與語言障礙兒童口述故事以及書寫故事的表現,以利後續能進一步的找出幫助語言障礙兒童口語和書寫能力的方法。目前本研究室已初步探討口述故事和書寫故事的微觀結構 (賴冠汶、羊蕙君、王心宜,2018),後續仍待有志研究生一同參與,有興趣者歡迎與我聯絡。
研究二
由於講述故事需牽涉到多項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力等,才能選用正確的字、詞和句型將故事內容說的完整,這項研究在調查兒童自述和重述故事的微觀和巨觀表現與執行功能的關聯,本實驗室畢業生葉佳雯針對大班兒童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執行功能對於自述和重述故事的巨結構與微結構有不同的預測力,兒童的抑制能力越佳,其越能完整自述和重述先前聽到的故事內容,並能較為流暢的自述故事,靜默停頓較少,而且當兒童自述較長語句時,其過程所牽涉的語法和字詞需要更新工作記憶的支持。據本研究結果,建議語言評估時可適當提供故事示範,除了可誘發兒童更好的口語敘事表現,亦可減輕其認知負荷程度,歡迎查看我們的研究成果(葉佳雯,2024)。
本實驗室研究生吳幸容接續分析執行功能對於自述和重述故事的複雜句表現的預測力,結果顯示:(1)5~6歲兒童重述與自述故事時,最常用的複雜句式為:聯合複句CC、偏正複句之完整型複句SCI、連動結構的主詞控制SVS和典型連動SVI,以及補語子句的心理知覺FPC ,他們於重述故事下的複雜句比例、密度、類型多樣性,以及CC、SCI、FPC與關係子句的受詞型ORC之使用比例,皆優於自述故事。(2)抑制對於兒童重述故事的複雜句比例有8.5%顯著的貢獻,這可能表示當兒童的抑制效率越佳,在重述故事時所使用的複雜句比例越高。建議未來訓練語言障礙兒童複雜句法時,可先由重述故事開始練習,加強CC、SCI、SVS 、 SVI,以及FPC等句型;並將抑制能力表現納入考量,以同時發展其複雜句法能力與執行功能(吳幸容、葉佳雯、羊蕙君,2024)。
研究三
國外研究發現兒童說故事時的韻律與其語言能力息息相關,因此與北教大研究韻律的鍾偉倫老師合作,已初步調查華語典型發展兒童說故事時的韻律與其語言表現的關係(Chung, W. L., & Yang, H. C. 2022),將繼續進行DLD兒童的韻律表現。
研究四
配戴人工電子耳幼兒的敘事表現又是如何的呢? 可參考本實驗室畢業生的碩士論文研究配戴CI的兒童講述故事的微觀和巨觀表現的研究 (甄于萱,2023)。
研究五
敘事介入研究:[大故事家-故事積木] 是與國北護翁世明老師和明志科大的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創造而成,設計理念為在兒童說故事時,給予其記憶的協助與提示,期待能幫助兒童講述的故事內容的架構能更完整。對介入行研究有興趣者歡迎與我聯絡。
英美研究發現幼兒早期執行功能與其語言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早期的執行功能表現也與未來學業學習息息相關。執行功能指的是記憶力、抑制分心物的能力和在不同活動間轉換等認知能力。然而,國外研究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的執行功能表現不如典型發展兒童,這有可能與其語言障礙互相影響。因此,我們的研究探究台灣典型發展幼童以及發展性語言障礙幼兒早期的執行功能表現及發展,以及與其語言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為兩年期研究,第一年的研究結果證實習華語的典型發展兒童與英美的結果一致,執行功能表現較好的兒童在詞彙和語法的表現均優於執行功能表現較差的兒童;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的執行功能表現亦普遍低於典型發展的兒童[羊蕙君(2024); Yang, H. C., 2020]。第二年的研究數據分析後,結果顯示經過一年後,兩組兒童在所有測量的執行功能作業上皆有顯著成長,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的成長速度與典型發展兒童相似;然而,除了注意力和抑制之外,DLD兒童在更新工作記憶和轉換作業上的表現仍顯著低於典型發展的兒童,顯現廣泛的工作記憶和轉換缺陷(羊蕙君,印刷中),建議臨床語言治療師應審慎評估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的執行功能,若發現其有同時合併執行功能缺陷,建議提供兒童直接與間接的執行功能介入,以促進其語言和執行功能。
未來本實驗室將朝著融合執行功能的語言介入研究進行。
*感謝科技部兩年期計畫的支持(107-2410-H-227-010-MY2)
目前文獻對於以華語為母語的兒童與成人如何處理和儲存聽到的語音的了解十分有限。此研究第一階段主要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的典型發展兒童與成人,是如何處理/編碼,以及儲存所聽到的語音,嘗試建立起華語語音處理/編碼歷程的模式。感謝碩士生游心雅和張智超的努力,研究已建立完成,歡迎查看我們的研究成果(Chang, C. C., & Yang, H. C. 2022)。
第二階段的研究由碩士生游子儀完成,橫向與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的表現相互比較,期望了解華語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音韻處理和儲存的模式,結果顯示相較於同年齡典型發展的兒童,學前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在次音節單位的處理方式不同,典型發展兒童可能是採用Cohort model的處理模式,而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則未使用或尚未發展成熟到能使用此處理模式,其依賴語音知覺顯著性較高的韻母協助詞彙提取。整體而言,DLD兒童音韻處理歷程較無效率,顯現出詞彙提取困難。綜上推論,建議教學與臨床治療需重視DLD兒童詞彙提取與音韻處理能力之評估與訓練,歡迎查看我們的研究成果(游子儀和羊蕙君, 2022)。
*感謝國北護計畫支持此系列性研究(107ntunhs-NT-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