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在美国学习了五年的国际学生,我是黄种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我认定自己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女儿,我是一个孙女。所有这些身份都在我的生活中轮流或同时出现过。文化是一种意义的创造者,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所以,我所有的身份都以某种方式参与了文化研究对话。我对这些身份很熟悉,但在进入文化研究研究生项目之前,我认为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很好地从中学习,以及通过不同的身份来感知和学习环境。我现在创作这个作品集,是对我两年研究生学习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对我自己、我的家人以及关心我和我所学专业的人的一个答复。
当我刚开始成为一名本科生时,学习IAS(跨学科艺术研究)专业的学生必须在第一个季度学习BIS 300。幸运的是,我这门课的导师是Christian Anderson,他也是我现在的Portfolio导师。BIS 300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作品集的概念以及如何创建它。这也是我第一次学会理解跨学科的概念。在BIS 300之后,我在本科阶段学习了一些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程,我写的论文可以在我本科阶段创建的Capstone中找到。这些课程帮助我了解了文化研究这个专业,我开始喜欢它,想更多地了解它。这些故事造就了现在的我,我继续通过文化研究的视角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我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
当我开始文化研究课程的旅程时,COVID-19的流行病就已经开始了。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舆论战等也在各种事件中产生和发酵。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我有机会看到来自许多不同国家和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体报道。这是我第一次将自己定位为西方社会背景下与中国有关的全球热点话题的文化研究对话的对话者和参与者。
这个身份使我能够分析和比较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当我接触到不同的信息时,媒体的报道有什么不同。西方和中国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重点是如何以及为何出现偏差的。我在高中毕业前接受的是中国教育,然后在大学期间来到美国留学。这样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背景使我能够很好地处理和理解由不同文化背景引导的报道和舆论。在参与像这样的文化研究对话中,我的身份也有一个弊端。作为一个非英语母语的人,我无法对英语故事的用词进行详细和足够的深度分析。有时我只看到了表面,并不了解作者的深层背景。另外,有些词或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在分析时,也有遗漏和不足之处。第二年,随着我继续关注世界上关于中国的热点话题,我想研究更多与我的中国文化背景有关的话题。我的重点之一是对中国文化大革命事件和那段历史的区分和研究。我认为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因为它是发生在我祖父母年轻时的一段近代历史。我作为孙女的身份使我想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集。我希望这是一个我可以反思我的作品并加以改进的地方,我希望我将来可以继续把与文化研究有关的作品加入这个作品集,即使在我毕业之后,我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它发出声音。我还希望这是一个我可以随时与他人分享的作品集,无论他们是从未听说过文化研究还是已经有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更具体地说,我还希望留学生群体能够更多地了解文化研究,以及我们能够从文化研究中学习到什么。我希望当我能用我的专业来介绍和分析中国学生所熟悉的事件和历史时,这也是一个让他们对文化研究更加了解和感兴趣的过程。我的很多朋友都对这些事件感到好奇和关注,但他们并不了解文化研究,也不知道文化研究能做什么。国际学生团体如果接触到文化研究,可以把它发展到更多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在西方的对话下。人们逐渐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我希望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后,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边缘化群体,关注弱势群体。同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正确性下,更多的人独立思考意味着更多的声音被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