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林元
1.請問老闆是客家人嗎? 嗯...應該算是一半一半,我媽媽那邊是客家人,她是新坡(觀音)那的客家,我爸爸是閩南人。
2.消費力度是否會因不同的季節或傳統習俗影響? 基本上都是依照農民曆,所以都挺平均的,不過農曆七月的時候確實會比較少人舉辦婚 禮,但現在年輕人似乎比較不管這些習俗了,因此影響也沒這麼大。
3.想請問您:從開店到現在營收是否巨大的變化或起伏...? 因早期只有做棉被,而棉被主要是當作嫁妝在賣,後來才有增加其他的品項,營業額差 不多,只是每個時期品項銷售量的多寡不同。(像是冬天棉被會賣得比較多,之後增加嫁妝類商品)
4. 有沒有任何後代有想要了解這個行業的狀況? 目前沒有特別灌輸小孩一定要來接手這個行業,至於未來是否會不會有人接手就一切 順其自然了,但目前是沒有要找其他人來管理的打算。
5.是否有一家族跨世代都有跟在您這邊跟您購買嫁妝? 也是還有,曾經有一家族從媽媽、女兒到孫女都來我們這辦嫁妝。
6. 您是否有跟任何代辦(媒婆、婚仲)合作? 基本上沒有固定合作的對象,因為通常是消費者自己找好婚禮代辦,然後再由禮坊聯繫 我們幫忙準備想要的品項。不過,倒是有媒婆固定會過來我們這邊,請我們處理他促成 的新人結婚時所需要的用品。
7.老闆當初就有接手家業的意願嗎? 父母親從小就一直跟我說我必須要接手家業,所以之後也就順其自然地接手了這間店。 但也是有點傳承文化的使命感,想說讓現代年輕人多知道也好。
8.最富有的人家買了多少嫁妝? 嗯...也不是說最富有就買最多,像是有位媽媽當初出嫁時,因為母親並沒有幫他準備嫁 妝,而被婆家嫌棄了很久,那時候她來我們店裡,語帶哽咽地跟我們說這個故事,表示 表示她想幫女兒準備的面面俱到,才不會被欺負,我們就想說盡力幫她們用到最好,能幫就盡量幫,替媽媽補足當年的遺憾。
9.閩南與客家在結婚嫁妝上有什麼很大的差異嗎? 其實沒有說到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在幫客人準備嫁妝上也不會特地 區分客家或閩南,就看客人需求。但我是有聽過有些客家不會特別分有沒有懷孕、用米篩還是黑傘,都是全 部統一用黑傘。我自己是覺得地區上會有比較大的不同,像是南部的禮俗就比北部多了 很多,更加繁雜。
10.過去手工製作棉被的器具或是技法 (老闆走到後面拿出當時手工製做棉被所需要的器具給我們觀賞) 因為以前的棉被是手工製作的(流程:彈棉花、上網紗、鋪平),所以會用一個很大且厚重 的「掄斗」,把棉花跟紡紗壓實壓緊,使棉花固定。 當時是我爺爺特別跑到大溪去和師父學做棉被的手藝,後來才回到中壢自己開店賣棉被,那時工廠就直接設在店舖後面,後廠做好的棉被就直接送到店前賣。
11.棉被行(轉行嫁妝行) 是家族企業嗎? 最早賣的棉被對以前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嫁妝了,但也沒有特定說名字就叫嫁妝行,是差 不多二十幾年前,我媽媽開始引進更多相關品項販賣,因為棉被只有冬天賣得比較好, 但這樣夏季就沒辦法生活,是需要貸款的那種,因此之後就開始賣更多嫁妝相關產品, 這樣我們家人才能維持生計,彌補夏天時營收不足的問題。 之前表哥本來也跟我們一樣在做棉被,但近年因為兒女皆有各自的職業,沒也有想要接 手,所以就收掉沒在做了,目前只剩我們。
12.之前仍是以製作棉被為主業時(在更早以前可能還沒跟老師傅有穩定合作關係時)家 族中是否有人有學習這份技藝(類似手工自產自銷)? 其實在我爸爸出生沒多久之後我們就改用機器來製作棉被了,因為店裡的空間不夠放 機器,因此我們家之後在媽媽的娘家 - 新坡那邊找了一塊地來建工廠,一直到現在,我 們店裡的棉被都是從新坡那邊的工廠用機器製作,然後運來店裡販售。至於在我爺爺那 代,一直都有幾個學徒跟在我爺爺旁邊幫忙(爺爺年輕時父母雙亡,所以他就到大溪去當年輕學徒,跟著師父學做棉被,學成後就帶著幾個年輕的徒弟回到老家開店)。
13.現在還有人會買完整的嫁妝十二禮嗎? 當然是少了很多,現代的婚禮就每有那麼重視繁複的禮節,可能就是取他們各自需要的 部分來購買,就不會說整套一起買,畢竟早期的習俗對現代人來說太麻煩了。換言之, 現在的話即以需求為導向,依照消費者想要的品項去準備,所以有時也會被問到像是禮 盒這些需要去我們去另外找的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