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商文化的對話與對接-五條港vs月津港課群,緣自105-2學期本校開設的「走讀在地文化-五條港vs月津港」通識課程,與南榮科大觀光系「導遊領隊實務」課程,建立起兩校合作的橋樑,為106年高教深耕創新教學做準備。
2017年透過教育部先導計畫,正式創設「郊商文化的對話與對接-五條港vs月津港課群」,課群欲找回往昔掌控全台經濟命脈的特有郊商文化,除關懷本校在地的府城五條港郊商外,也希望連動鄰近的南榮科大關懷其校所在的的月津港郊商,從關懷、找回到保存郊商文化的歷程中,透過跨校跨域的合作與學習,利用各自課程的特色與年輕世代的創意,反饋在地、發揚沒落的郊商文化,並在建立在地創生的機制過程中,達美感鑑賞、邏輯思辨、溝通表達與問題解決的核心素養目標。
課群歷年來的轉變
2018年課群成為文化底蘊USR計畫的一員,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兩港場域課群的媒介。由本校開設的「走讀在地文化-五條港vs月津港」課程成為該課群的支柱,隨時調整因應南榮科大的轉變,銜接好轉變下所開設的各課程。2020年南榮科大停辦後,原本的跨校夥伴老師,成為本校兼任教師,課群得以順利運作外,還能隨計畫第二期轉型成文化永續目標,做滾動式的修正。
110-2的課群成員增加到五門課,其一依然有「走讀在地文化-五條港vs月津港」課程,課程從初起就是負責對話對接兩港的在地實踐,也是本課群銜接與建置月津港文化基礎的任務:課程是藉由桌遊引發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興趣,輔導學生從在地角度構思創見想法,創作桌遊,讓來客玩桌遊認示兩港文化的美好,關懷在地達反饋在地的課程目標。其二「電影與在地文化」課程,透過淺易懂的電影,勾起學生對在鹽水的關懷,協助鹽水的橋南社區的手做課程,找回往昔月津風華時期的郊商文化。其三「科技與在地文化」課程,則從鹽水物產出發,除關懷鹽水當地產業外,協助社區居民製作相關的洗滌產品,為地方創生找尋出路。其四「南瀛探索」課程主為建置鹽水的文化基因,透過採訪田調將珍貴的文化整理,作為《看見月津港》年刊的基礎。其五「遊憩管理」課程,投過五˙條港街區遊戲的經驗,為鹽水研發闖關遊戲的觀光導覽,增加導覽認識鹽水的活潑度,提昇來月津遊玩的人次。
110-2郊商文化的對話與對接─五條港vs月津港課 群的架構與任務
這五門擔負建置建置月津港文化基礎的任務,本學期又是如何導入桌遊與街區遊戲概念導覽月津港
請來看看經過一學期的成果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