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簡易介紹
由當前國際上的文創趨勢與實例,了解各國文創產業的策略,再反觀台灣當今文創藝術的現況,討論台灣文創藝術實例的可行性、前瞻性與未來性。為了讓學生有實作的經驗,引導學生關懷學校所在地的古都台南,嘗試討論府城文創的議題,關注府城文化園區,希望學生能以住民、市民以及公民的身份,到文化園區作實際的五感接觸後,應用課程所學,讓在地文化得以永續經營。
課程導入專業與人才培育
1. 對場域文化保存理念的培育
2. 由場域文化的珍視轉化與反饋在地的文創設計
3. 田調、訪談與影像紀錄,培育學生如何以影像說故事
課程大綱
為讓課程活化應用,且以保存文化資產的全民教育,以及社區住民對於社區文化維護的自覺意識為職志,課程主軸有四大單元,以貼近「在地文化與城市文創」。如下:
一、品牌藝術與文創商機
二、再生空間的文創美學
三、城市魅力與旅遊文創商機
四、影像藝術的城市行銷美學
融入之SDGS
創新產業
永續城市與社區
課程對接之場域議題
1. 厚植神農街文化底蘊,讓神農街文化被看見-《看見五條港》
2. 開發街區文創,作為神農街駐點五條港文化會館的文宣圖像
3. 與住戶互動凝聚街區意識,共辦燈展活動
場域課程次數與活動性質
1. 第3週走讀1-啟蒙:導覽老師帶領認識五條港與神農街
2. 第5週走讀2-探索:認養老屋的環境觀察與神農街地圖景點的打卡活動
3. 第9週走讀3-融滲:神農街、水仙宮市場老店經營者採訪,與介紹老屋影片拍攝
社區夥伴的參與與合作方式與內容
1. 台南市文化協會負責帶導覽
2. 台南市文化協會負責講述在神農街經營文創的重點
3. 五條港行號設計師協助學生創作作品
4. 住民接受學生採訪,與透過LINE群組作後續互動
5. 成果發表時邀請協會與住戶來參與給意見,並交流知道課程為社區作了些什麼
引導學生反思場域經驗之規劃
每一次上課是下一次上課的養份,此外三階段的走讀與翻轉課程模組後,對於場域與任務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才能誘發有實踐場域文化意涵的創作。
春花1號、春花2號、春花
3號、春花4號、春花5號、
春花......... 號
大集合在百年節慶禮俗物品店,
走去瞧瞧吧!!!
請進無形之中小組成果網頁。
→
課堂活動
透過分組活動讓學生更清楚了解神農街和普濟街的歷史與文化
導覽活動
透過文化協會的導覽老師詳細解說整個五條港園區的歷史與文化
店家採訪
經由採訪神農街、普濟街的住戶,讓學生們更了解街區的歷史
街區遊戲
透過街區遊戲,讓學生們到神農街附近區域去尋找答案,也更了解神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