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方感的一些思考

張貼日期:Aug 22, 2013 4:45:23 PM

1. 現代的建築物是把水平的街道兩側,垂直折疊成一幢幢大樓;

當建物從水平成為垂直的時候,哪些東西被創造出來了,而哪些東西不見了?

(1)

百年前三合院時代的祖先們,應該很難想像擺神像的地方有「樓上」,而且樓上可能還是「廁所」。

樓梯及立面支撐建築的發明,或許改變了人對於三合院建築或「家」的想像。

(2)

鄰居從水平的面對面,變成垂直上下生活時,見面和溝通的次數產生的影響?

(3)

以大學時代的定期換宿為例,當室友搬離床位時,原本很近的空間變得遠離,聯絡的次數是否會隨之減低?

這個問題或許「是,也不是」,畢竟有太多的傳訊軟體可以取代人與人當面說話的必要性。

承上,既然如此,為什麼人與人還是存有當面溝通的渴望?

2. 何謂「家」?人在,家即在?(意味著人的存活比建築物的實體有無來得重要)

我一直想到「家破人亡」四字,家屋與自我似乎沒有辦法全然切割。

◎延伸閱讀:《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農村再生條例相關事件。

◎討論空間:地圖(空間觀察)、地方感、社區、國土規劃。